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友友们好!
笔者虽为80后,但始终怀揣那份旧情怀,爱拍拍老物老景,也爱写写老一辈人的人情冷暖。在那个感情深厚的年代,老物经久耐用,人与人情真意切,走在村子里的每条街道,都能感受到“家”的味道。
然而,时光一去不复返,太多的东西成了回忆,就连那些陪伴我们一程的老物,都离我们远去,渐渐消失在岁月最深处。
人,到了晚年,就爱回忆以前的人和事,以及情,回忆儿时的点点滴滴,回忆年轻时的风风雨雨,回忆中年时的成熟和稳重,回忆着,回忆着,就是我们的一生。
然,这一件件留存下来的老物,便是带我们回忆过去的最好载体,似乎由着它们,就能看到前尘往事。
图中物件,是以前农家人取水的神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牲口槽子,本地的叫法,就是喂马牛驴草料的物件,摆放在驴棚、牛棚角落,有木质,也有的是石质。
以前几乎家家都有,然而随着各种各样出行工具,以及耕种机器的使用,牛马驴越来越少见,这种槽子算是完成了它的伟大使命,彻底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笸箩,三四十年以前,农家妇女火炕上的必备物件,可用来放针线、顶针、布头儿、鞋底儿鞋样儿等等。
这一件件曾经使用过的老物,哪怕是时隔几十年,当再次看到,总会使我们想起那些年里的那些事儿,那些事儿里的那些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食盒,用来盛放饭菜、点心等等,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每一件老物,就如同一面镜子,折射的是一个年代的生活轨迹,折射的是一代人的冷暖故事,折射的是一个年代的生活水平,以及科技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瓦罐坟,古代老人活到60岁时,就要被子女送进村外的“瓦罐坟”中,俗称“六十还仓”,也就是以前听说过的“花甲葬”。
在那个时代,花甲老人丧失了最基本的劳动能力,生产力水平又比较低下,加之医疗技术落后,一家人食不果腹,为了繁衍后代,只好牺牲60岁的老人。
所谓的瓦罐坟,就是子女在村外用石头和砖砌垒的狭小的“窝”,留有一个小门,老人住进后,晚辈从小门给老人递吃食,每送一次吃食,就将小门加垒一块砖,直到小门垒严实,晚辈就不会再来送吃食,后来老人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吧。
所以说,“瓦罐坟”在那个年代,是比较残忍的,即便是我们后代人,听后也是心生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麻花布门帘子、煤油灯。
在三四十年以前,麻花布是一家老小离不开的布料,可用来做衣服,可用来做被面、炕被、门帘子等等。
煤油灯,曾经是一代人的高级照明神器,随着蜡烛、手电筒、电的使用,煤油灯便退出了众人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剃头匠用的椅子,可折叠使用,榫卯实木而制,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老物,是时代的“缩影”,是记录老一辈人生活的载体,是一个时代的“留声机”,是链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