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之间,不可能没有矛盾,也不可能不吵闹几句。

多数的家庭,家人吵了之后,不会伤筋动骨,还是会交往。

若是家庭受到外人的欺负,家人可以抛下一切的恩怨,空前地团结。

可见,兄弟姐妹最大的悲哀,不是结仇,而是以下几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父母很老了,兄弟姐妹都不去管。

看过一些家庭,兄弟姐妹都找到了“不赡养父母的理由”,并且都说得有鼻子有眼。

有人翻旧账,说:“父母偏心,对我的学习不关心,也不送我上大学。谁得到好处多,谁就管父母。”

有人装穷,说:“我家里很穷,大家不是不知道,自己吃饭都成问题。”

有人走到很远的地方,说:“我在外地,居无定所,用什么管父母呀。”

作为女儿,更好找理由:“我是外嫁女,娘家的事情,管不了。”

《庄子·田子方》里写道:“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比父母过世更痛苦的,是父母还活着,就已经变成了没有人过问的行尸走肉。

更可怕的是,有的兄弟姐妹不管父母最后的时光,却在父母过世之后,掏出几万元,操办丧事,美其名曰——喜丧,让村里人都凑热闹。

父母做事,永远不会绝对公平。兄弟姐妹发展家业,永远不会一样富有,都变成土豪。

不均衡,这是客观存在的。反过来看,只要子女接纳了父母,就能理解父母的做法。起码,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是需要反哺的。

没有能力供养父母,让父母住洋楼、锦衣玉食,但是给父母一碗白米饭,是谁家都做得到的。

不赡养父母,或者在法律的威力下才不得不赡养父母,这是家庭风水败坏的体现。

按照法律的条条框框,对父母的余生进行管理,只会让兄弟姐妹的关系越来越差,毕竟谁都是内心有“一股气”的。

强扭的瓜不甜,强求的孝道不顺。父母在苟延残喘的时候,不仅吃喝难,还要看子女争吵不休,这是承受了身体、心灵上的两种煎熬。

兄弟姐妹的不孝,会让父母带着遗憾离开人间,家庭就像炼狱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你帮助兄弟姐妹变富后,发现“碗米养恩,斗米养仇”。

在家业发展上,我们习惯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当一个人把事业做大做强了,其他的兄弟姐妹就可以被安排到自己身边,一起奋斗。

特别是钱财的管理,我们是不太相信外人的。兄弟姐妹能帮忙,就最好了,就算有私吞的情况,也不会太生气,毕竟是手足之间的事情。

一个有钱的人,拉着一家人奔赴幸福的生活,应该是被尊重的。这是我们固有的思维逻辑。

可悲的是,当大家都富起来之后,最有钱的那个人,反而不会被感激。兄弟姐妹之间的嫉妒、强取豪夺、背后算计,都会冒出来。

在知乎平台上,看到这样一个例子。

姐姐从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文职,月薪大概五千。

虽然钱不多,但是姐姐很懂事,除了照顾父母,还周济穷困的弟弟。

弟弟常常开口借钱,一次三五千。

姐姐生活还过得去,就长时间没有要弟弟还钱。直到自己遇到困难了,才想起让弟弟还钱。

弟弟直接回复:“没钱。”

姐姐恋爱了,因为弟弟借钱太频繁,男友就打退堂鼓了。

当姐姐拒绝借钱后,弟弟把她拉黑了。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毛病都是惯出来的。”

无休止帮助兄弟姐妹,本以为“都是为了家庭”,到头来大家都变成了仇人。这让帮忙的人,心寒刺骨。

不管是谋事业,还是借钱,涉及到利益就应该明算账。一旦有了糊涂账,得了好处的人,还理所当然,兄弟姐妹就没有办法相处了。

利益纠缠太厉害,你我的枕边人也会卷入其中,打抱不平,情况就更糟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侄儿侄女这一辈长大了,被兄弟姐妹要求“不交往”。

夫妻没有隔夜仇,亲人没有隔代仇。

当兄弟姐妹都过了五十岁,那就是爷爷奶奶的辈分了。此时,应该变得更加善意,也树立长辈的形象。

总有人,倚老卖老,在大家庭里挑拨离间。上一代的仇恨,延续到了下一代,那就说明亲情彻底被毁掉了。

我的小舅舅,和我的母亲有矛盾,因为赡养外婆的事情,吵架多次。

这些年,小舅舅的儿子在省城一家公司做管理员,帮助我姐姐的儿子找了一份工作。

过年时,姐姐提着礼物,去了小舅舅家。母亲得知情况,狠狠地训斥我的姐姐:“就那德行的人,也值得你孝敬?”

怎么看,这件事都是我的母亲的错,在把矛盾无限制扩大。

人与人的悲欢,不是相同的。父母和子女的人品,可能千差万别,真的不必认为“什么都一脉相承”。

聪明的人,会鼓励自己的子女,珍惜大家庭里的情分,起码不会拒绝子女和亲戚的交往。

传递仇恨到下一代,其实是悲剧在轮回,永无止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

又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谁都不能去左右别人,但是可以改变自己。

把过去的恩怨放下,兄弟姐妹以后还是可以交往;百善孝为先,不计较亲人的对错,把父母赡养到老;学会看远,不把仇恨当成传家宝。做到这几点,人的内心,自然会有慈悲。

兄弟姐妹关系变坏了,顶多把他当成外人,而不是仇人。

生活不会事事顺意,捋顺心情很重要。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