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新浪新闻报道,前段时间因救人上课迟到被处罚的俞医生已停诊,该事件再次引发热议。新浪新闻《在场》致电该医院儿科门诊询问此事,工作人员回应称,“是有事情停诊了,近期可能没有门诊了。停诊的话是门诊那边安排的,具体原因我们也不清楚。”至于什么时候恢复接诊,工作人员则回复称“目前没有接到通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相关查处通报,2024年5月,在一次授课中,俞医生因为在课前紧急处理分管的危重患儿导致上课迟到29分钟,造成严重教学事故,随后受到扣发奖金、全院通报批评等处罚。

通报显示,鉴于俞医生是为了抢救患者并非故意为之,且顺利完成了授课任务,未造成不良影响,经研究决定,认定此事件为教学差错,给予俞医生以下处理:扣发5月奖金2000元,在全院范围内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本年度考评评优评先资格。

6月17日,该医院向外界作出回应,目前各级领导们还在开会商讨,最终校方应该会有个定论,肯定会对事件作出解释。

令人意外的是,此事经网络发酵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有关医生处罚是否过重、救人和规则之间孰重等话题,成为讨论的焦点。

网友纷纷建议取消处罚

据媒体公开报道,不少网友为当事人叫屈,认为其虽然迟到,却是为了抢救患者,属于特殊情况,理应特事特办,不该受处罚,“这是老师给学生们上的最好的一课呀,学医可不是纸上谈兵,现实中的救死扶伤才是学医的目的。”

新华日报在评论中表示,救人受罚背后反映的是管理的生硬,俞医生作为一名教师,同时她也是一名医生,在两者身份出现冲突的时候,势必要有所取舍,从人命关天的角度,俞医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学校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过于生硬、机械,缺少人文关怀。

有网友称,虽然抢救患者导致迟到,但还是完成了授课任务。学校再对当事教师作出处理,显然不合理,也违背了学校的基本价值理念。

如果一个处罚决定被全网痛批,被医疗行业内部人士和非医疗行业的外部群众全面反对,那这份处罚决定显然是不合人情的。对医生而言,患者的生命健康无疑是首要之事,当患者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当医生发现自己面前的患者面临生死攸关的凶险局面的时候,救人,是压倒一切的任务。

另有法律人士认为,这样的处罚是一种机械化的处罚行为,违反了公序良俗,对当事老师的处罚应该取消。

红网则在评论文章中认为:生命至上与规则至上,不应该是绝对的对立关系。规则不是死的,它应该是灵活的、有弹性的,能适应不同的情况和需求,具有一定的容错空间。对于因特殊情况而违反规则的行为,应该有明确的申诉和处理机制,来确保公平公正。

业内人士:处理得体,且已经从轻

除了支持俞医生的声音,也有观点认为,救人固然要紧,但既然有教学任务,就该按规定报告,未及时报告导致上课迟到,受到处罚也是合理的,否则其身不正,又何以为人师表。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一事件中被网络臆造出的所谓医德伦理冲突,在正规的医学院校和正规的附属医院中,是很早之前就已经被规范的管理制度所解决的问题。此事的性质毫无疑问是教学事故,并可以被有效预防。相关院校的最初处理是得体的且已经从轻的。

知名科普作家李清晨在其微信公众号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其看来,教学事故的定性和处罚都没大问题。

李清晨在文中表示,很多人预设的前提是,如果为了正常上课就肯定会耽误对危重患者的抢救,但这个前提根本不存在。住院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这是所有医疗单位都会发生的事,作为老牌教学医院怎么可能连教学与临床的冲突都解决不了?

犯错挨罚,天经地义,挨打就立正。绝大部分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师都能处理好这个冲突。“课表都是提前发的,有足够的时间打提前量,提前串班、提前交接班等。”

据华夏时报报道,对于此事,疑为涉事学院“一名教育管理者同时也是一名临床教师”的人员指出,他深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制度性的安排,为保障质量,对同学们要求不能迟到早退,对老师也是如此……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安排也是极其严肃的,这样才能保障医学生的学习质量。正是考虑到这位老师的实际情况,医院做了降格处理(如果是因为其他原因迟到处罚会更重)。

据现代快报报道,该医院宣传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处理结果被认定为教学差错,已经属于最轻的一档。涉事患者本来就住在医院,俞医生在不在,患者的救治都是能够得到保障的。即便有突发情况,也可以打电话报备下。

制度的制定

既要维护应有的秩序,也要兼顾人文关怀

然而,还有第三种声音,即认为学校和俞医生都没错,医生以患者为重,而学校则以教学为先,双方都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决定。

据悉,在医疗界,因为实践学科的特性,教学与临床紧急任务冲突是常有的事,因此,如何平衡教学职责与救人职责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

南方周末在《抢救病人致授课迟到被罚:医学教师的“双重身份”难题》文章中表示,对于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来说,协调教学与医疗任务属于日常难题。

“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是双重身份,第一种身份是医生,第二种身份是老师。”在华中地区某大学附属医院一名主治医师看来,本次争议中,俞医生遇到的是“理由最充分”的情况。但除了治病救人外,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还会遇到很多更难的抉择,比如开会和上课的时间有冲突;头一晚在医院值夜班,第二天一大早就要给学生上课。

医院安排的值班时间,有时会和学校的上课时间重叠,这时大多要靠医生自己协调。

按照该医生说法,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大学附属医院的管理模式有关,学校及其附属医院是相对独立管理的两个单位,教学任务和临床任务分属不同单位,高校教学科负责管理教学任务,附属医院则管理临床工作,各自拥有不同的行政体系与运行规则。

医生很难以临床突发事件为理由向学校请假,但教学与医疗任务量都集中在临床一线医生身上是当前的现状,导致很多医生医教研很难兼顾。

许多人认为,学校应当更加灵活地处理此类情况,既要维护教学秩序,也要对教师的救人行为给予应有的尊重和肯定。

相较于一个医生的处罚,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未来类似问题的发生,这其中既包括教学排班方式的与时俱进,也有医院对应急事件发生的响应机制。

就像新京报评论所提到的:规则是“死”的,尤其在涉及人命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有更多灵活、权宜的处理机制。

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有业内人士认为,规章制度在维护秩序的同时,也需要兼顾人性和道德的考量。学校应当考虑制定更为人性化和灵活的处理办法,确保教师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履行救人职责的同时,不至于因教学事故受到不公平的处罚。

希望通过此次事件,能够促使相关政策的完善,让教师和医务工作者在救人和教学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整理自看医界、极目新闻、新京报、上游新闻
编辑丨卢璐
审核丨邢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