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乃民生之本,安国之基,一直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弦,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殷切期望。而近年来,一方面是就业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是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导致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困境。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北京联合大学始终将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北京市属本科高校的前列。以2023年为例,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3.6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北京联合大学通过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服务机制,拓宽就业渠道,开设招聘会,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等一系列有效举措,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学校将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基础》两门课程均被评为北京高校就业创业金课,就业教育“含金量”高。学校开展“一对一”的职业咨询,通过求职训练营、生涯体验周、公考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把握职业特征,合理、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学生就业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给学生一双创业的翅膀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创业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的一种职业选择方式。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依托“1+N”模式的校级创业孵化基地群,加强创业团队指导和实践活动,聘请优秀创业校友及业内资深专家担任导师,搭建创业者与各领域校友及专家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培养优秀应用型创新人才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毕业生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关键。北京联合大学以培养优秀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核心,通过促竞赛、促考证、助实习等有力举措,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用得上、用得好”专业人才,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学校构建了院、校、市、国家四级学科竞赛体系,积极搭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践平台,通过学分奖励等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截至2024年6月,学校已组建校级学科竞赛27项,每年学生参赛超过1万人次,并斩获市级、国家级以上奖项数百项,获奖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学校还打造“启明星”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且已获立项和结题上千项,并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挑战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获市赛金奖3个、银奖5个、铜奖16个;在2022 年北京市“京彩大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有4 支团队获得“百强创业团队”称号;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学校获得全国特等奖、最佳创新奖及全国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20多项国内外权威技术等级证书的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为将来就业增添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就业优势。

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成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包括国家级和市级基地。这些实践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且高质量的实习机会,还为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北京联合大学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毕业生。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就业方向主要是世界500强企业、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例如,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90%以上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银行、央企和国企就业;档案学专业毕业生以北京各级各类档案馆、党政机关、国企以及医院、法院、学校等事业单位就业为主,据统计,目前北京市档案高级职称人员半数皆为北京联合大学毕业生。

北京联合大学现有招生本科专业63个,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医、管、艺、交叉学科等11个学科门类,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专业选择空间,其中制药工程专业历年来就业率达99%,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医药类事业单位,中国药谷“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医药产业聚集板块,北京市各大医院药房、药企等。同时,约有20%的学生考取协和医学院、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处繁华京城,北京联合大学以培养适应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己任,助力学生实现人生梦想。

亲爱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朋友们,如果你想圆自己的大学梦,轻松实现“好就业,就好业”,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北京联合大学欢迎你的到来!在这里,你将绽放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文字|余琳 周静

编辑|李梓萌

校对|刘佩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