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食人菌”的话题冲上热搜,阅读量过亿。而“食人菌”这个名称带来的冲击更大,一秒把人拉到“生化危机”的场景。

那么“食人菌”恐怖之处在哪里?如何预防感染?近期还能去日本旅游吗?6月20日,南都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魏芳芳主治医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致死率高达30%,“食人菌”在日本蔓延

截至6月9日,日本今年报告的“食人菌”感染症病例数累计破千,达1019例,超过去年全年的941例,创历史纪录。

起初易被误认为感冒、病情发展迅速、致死率高达30%……一种被称为“食人菌”的感染症正在日本迅速蔓延。

据国立感染症研究所介绍,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是一种由β溶血性链球菌外毒素引起的急性综合征。初期症状一般是咽喉疼痛、发烧以及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还有低血压等败血症症状,继而可出现软组织病变、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衰竭。

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发展为休克和多脏器衰竭只需要24至48小时,且致死率高达30%,一旦因身体免疫系统不佳,造成皮肤伤口感染后,伤口就会出现组织坏死僵硬的情况,看起来像肉被吃掉一般,所以其致病菌在日本被称为“食人菌”。

这些人需格外注意“食人菌”

魏芳芳分析,感染链球菌后,主要有两大类表现:

1、直接感染病,如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肺炎以及败血症等;

2、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

食人菌主要传播途径为:主要呼吸道传播或在损伤基础上(如皮肤破损以及手术创伤等)直接接触传播。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介绍,“食人菌”感染症的感染途径一般为经鼻腔、咽喉黏膜的飞沫传播和经伤口等的接触传播,因此原本就有溃疡性皮肤疾病的人、最近接受过手术的人、最近感染过带状疱疹和水痘等容易导致皮肤溃烂的疾病的人、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有酒精依赖症的人、常用止痛片或非甾体抗炎药的人需格外注意。

预防“食人菌”感染,做好这四点

魏芳芳指出,食人菌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引发的重症致死率较高,但实际上临床重症的比例很低,因此大家不需要过度紧张,但是建议有危险因素的人近期非必要最好不要去日本。

“如果前往日本游玩,应注意避免至人群密集场所,注意保持社交距离。必要时可佩戴口罩减少呼吸道传播。要注意手卫生,避免随意接触公共高频接触部位。如有发热,咽痛,病情进展迅速,需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食人菌”感染?魏芳芳给出以下提醒:

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和准备食物或进食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2.注意呼吸卫生

当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衣袖遮掩口鼻。进入人多密集的场所、封闭或空气流通不好的空间时,注意佩戴口罩。

3.关注家庭生活卫生

家庭成员之间应避免共用毛巾、床上用品以及可能与唾液有关的物品,如水杯、碗碟、筷子等。

4.保持环境卫生

做好常见接触区域的清洁和卫生,注重对公用设备定期清洁消毒(尤其医院内)。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张婷婷 戴希安 简文杨

(部分内容来源:央视新闻、广州日报、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