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四川高校里的老建筑

江芸涵 钟帆 底伊乐

四川高校的老建筑资源远比想象中的丰富

什么是高校老建筑?目前,业内没有专门的定义和标准。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李沄璋教授认为,高校老建筑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一般传统建筑。

文物建筑是被列入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相较之下,一般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就要逊色一些,更像是日常说的“老房子”。

调查走访中记者发现,四川高校的老建筑资源远比想象中的丰富,其中一些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全国来说也算佼佼者。

例如百年名校四川大学,截至2018年,共有15处重点保护建筑。其中,9个早期建筑(1913—195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建筑被列为成都市历史建筑。

“川大的建筑特别有特色。”李沄璋曾带领团队,对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和望江校区的部分历史建筑进行数据测绘和研究,完成了《四川大学近现代建筑》一书,作为向学校120周年校庆的献礼。

在李沄璋看来,近代以来,成都的教育建筑风格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近代西方教会兴办的教会学校,但并没有采用纯粹的西洋样式,而是将西洋样式和四川本地建筑元素相融合的风格表现;二是中国民族建筑形式的表现,尤其在屋顶部分沿袭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同时融合西方教育建筑的功能布局;三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建筑影响的所谓“苏式建筑”在成都各高校也大量呈现。“四川大学三种类型的建筑都存在,是西南地区乃至中国内陆地区近现代教育建筑风格类型的缩影。”

不仅是在成都,位于其他市(州)的高校也有“宝藏”老建筑。南充市的川北行署办公厅旧址,是1950—1952年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南局的省级行政区——川北行署区办公驻地,现坐落于西华师范大学行署校区内。现存胡耀邦同志办公旧址、川北行署办公楼等10余栋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构成的川北行署办公厅旧址建筑群,是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式建筑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华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川北行署中心会议楼前行署主任、副主任办公楼(受访者供图)

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理事、四川文理学院原党委书记李万斌曾在“方志四川”著文《川北人民行政公署主要办公建筑风格特色鉴赏》,“整个建筑的风格充满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借鉴了苏式建筑优点并展现了现代建筑的工艺水平。”

104岁“高龄”的华西教学楼“焕新”后仍在使用

记者调查发现,四川高校内的老建筑,经历多次修缮维护,绝大多数至今仍发挥着校园建筑教学育人的功能。作为学校的房屋类资产,其维护管理主要由学校基建、资产或后勤等部门负责。

不久前,已104岁“高龄”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华西第四教学楼完成“焕新”。本次保护性修缮通过整修屋脊、加固墙体、修配屋架、补配朽坏缺失构件、疏通建筑周边排水等,重点解决影响老建筑安全及外观的残损和病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大学的华西第四教学楼“上新”了(受访者供图)

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的主楼始建于1956年,仿照苏联“莫洛托夫动力学院”教学主楼进行设计。“据我所知,这栋大楼建成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修缮。”电子科技大学后勤保障部维修服务中心主任冯绘,参与过2001年的大规模修缮工作,当时主要是进行外墙翻新和室内装修,同时对大楼的消防、电力、给排水系统、暖通等工程进行升级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主楼(电子科大新闻中心 供图)

四川师范大学的4栋历史建筑于2022年10月通过省发展改革委立项,投入近1.2亿元,按照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进行加固修复。其中,第一、第二教学楼已完成加固修复,原物理实验大楼、老图书馆将于今年7月完成加固修复。

1954年建成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原行政办公楼,曾因为地震成为危房,长期闲置。2018年,这座历史建筑被活化利用后迎来了新身份——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馆。成都工业学院花牌坊校区也有两栋历史建筑,“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办公楼”和“徐子昌旧居”。为更好地做好历史文化传承,校方在对其维修加固过程中,将建筑物部分结构如竹筋、大梁等进行了开放性展示,便于群众了解它们的修建历史背景和当时的建筑水平;此外,学校与成都市金牛区政府合作,将老建筑维修加固后,拆除围墙,作为共建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载体,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缮改造后的成都工业学院花牌坊校区历史建筑,学校原办公楼现名为“工字楼”(受访者供图)

维护经费不足、缺乏专业指导

在本次调查中,四川各高校普遍反映,学校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护主要存在经费匮乏和专业维护欠缺指导等问题。

西华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周勇告诉记者,川北行署礼堂维修立项多年,但因经费问题一直未能启动。建筑文物的维修保护和日常管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靠学校一己之力远远不够。

“川北行署建筑群面临老化、腐蚀、潮湿等严重问题,有些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处于治标不治本的状态。”周勇说,受当时条件所限,建造时没有设计、安装消防、避雷等基本安保设施;有些由于历史原因有违规改造现象,安全问题严重。特别是川北行署礼堂,其为砖木结构,建成年限较长,水电线路严重老化,缺乏现代化的防雷及消防设施,其灯光音响设施也无法满足当前使用需求,仅能作为观赏使用,安全隐患严重。

据冯绘介绍,此前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主楼的修缮资金主要由属地成都市成华区相关部门提供。“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还是希望能有关于高校历史建筑、文物的专项修缮资金支持,在日常维护中也希望能得到一些专业技术指导。”

成都工业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建筑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极其耗费人力和财力资源。老建筑的权属是学校,但大部分学校并不是专业的文物建筑保护单位。“希望校园内的老建筑保护,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和专业指导方面。”

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持 提升保护管理水平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各地包括高校在内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分别归省文物局、住房城乡建设厅统筹管理,具体由属地政府部门负责。

记者从住房城乡建设厅了解到,四川现有2857处历史建筑,其中不少是在高校内。对于高校内的老建筑保护,住建部门并没有专门的指导意见,均是按照历史建筑统一进行保护管理。

近年来,住建部门一直在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2017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做好历史建筑的确定、挂牌和建档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历史建筑使用价值,不拆除和破坏历史建筑,不在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地区建高层建筑。2023年,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四川省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消防设计指南(试行)》,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工作中的消防技术要求。

最新的好消息是,5月初,省委宣传部、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联合保护工作方案》,围绕立法保护、资源普查、规划管控、保护管理等多方面制定方案措施,以大力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水平。

摸清家底 对高校老建筑开展安全评估

“现在讲文化自信,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文化不能停留在虚的概念,一定要有扎实的、可触摸的载体,而建筑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载体。”李沄璋呼吁,“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增强公众对高校老建筑的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如何保护?首先是要进一步摸清现在高校老建筑的家底。李沄璋认为,只有把每座老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挖掘清楚,才能科学地、专业地进行保护,而不是“破坏性”地修缮。

周勇建议,相关部门应摸清老建筑底数,对高校老建筑开展安全评估,“一点一册”制定保护和使用方案,并对高校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护列支单独预算。

作为省政协委员,李沄璋在今年的省两会上提出建议,要加大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保护的管理与工作人员系统培训力度,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层面,鼓励新办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保护相关专业,鼓励学校与施工单位合办,聘请从事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修缮的优秀工匠进行实际教学等等。

“能否出台专门的高校老建筑保护使用办法?”周勇认为,围绕立法保护、资源普查、规划管控、保护管理等多方面提供相应的法治保障,既能有效保护和使用好老建筑,发挥校园老建筑的独特功能,又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来源:川观新闻

作者:江芸涵 钟帆 底伊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