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花草树木错落有致,透水彩色步道蜿蜒曲折,雨水花园随处可见……走在潍坊市区,各种海绵技术与园林风景融为一体,与城市共荣共生。6月19日,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2021年6月,我市入选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目前已进入收官阶段。三年间,我市按照“蓄渗优先、存量增效、智慧联调、水润鸢都”的总体思路,系统性谋划、市场化运作、分类分阶段实施,稳步推进一大批城市更新项目的精准有序落地,探索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潍坊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城区梨园小区海绵化改造中,住建部门在小区活动广场增设了儿童活动区、运动健身区等。

“海绵+”改造,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

奎文区梨园街道梨园小区位于中心城区,麻沟河穿小区而过。由于该小区建成时间较早,雨水未直接排入麻沟河,遇到雨天容易形成积水。不仅如此,小区绿地率只有10%,景观绿植单一,路面铺装破损严重,居民缺少活动休憩空间。

改造过程中,住建部门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要求,在系统性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同时,同步对小区雨污分流、自来水管网、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运用丰富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在小区活动广场增设了儿童活动区、运动健身区,建设了透水停车位、雨水花园、蓄水模块、浇灌回用设施。随处可见的“海绵”植入,让小区得以“自由呼吸”,也为居民提供了更舒适自然的生活体验。

梨园小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是我市“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生动案例。潍坊城区地势平坦,南高北低,城区白浪河、虞河等河流均为雨源型河流,是典型的北部地区雨源型河流平原城市。受气候影响,容易形成局部短历时、突发性的大暴雨事件,造成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为“因水而忧”的潍坊打开了新思路,三年来,我市累计实施示范项目303个,成为改善城市内涝、服务民生的切实有效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潍坊学院雨水花园

示范入校,科普教育扎根学生心田

一场降雨过后,雨水很快被“吸”进彩色沥青地面,这是记者近日在潍坊学院办公楼附近看到的一幕。

“这可不是普通沥青路面,内藏‘乾坤’。”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校园内不少路面采用彩色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路面下装有渗排管。因路面建设时设有坡度,下雨时一部分雨水直接顺着路面坡度排至周围绿地,一部分通过路面透水结构层渗入地下。如果降雨量过大,雨水无法及时渗透,可以通过路面下的渗排管排入道路雨水管道,从而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涵养水源,达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的良好效果。

这只是潍坊学院“海绵校园”改造的一角。校园原有路面铺设的是彩色方砖,不仅不透水而且时间长了破损严重。在此次改造中,路面更换了全渗透式铺装,并且通过调整优化教学楼前道路、林间园路及路口设置自行车停放区,建造了学习休闲区,丰富了景观空间,校园环境真正实现了“会呼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潍坊学院开展了海绵城市进校园系列竞赛活动,图为部分获奖作品及作者。

潍坊学院校园海绵化改造历时9个月,改造面积共计11.2万平方米,除了通换透水铺装路面外,改造中还完善了雨污管网系统、美化了校园景观环境,并通过建造科普装置、安装科普宣传设施和建设校园文化景观,推动了学校人文环境、育人环境的优化提升。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离不开校园这块“主阵地”。结合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我市开展了海绵城市进社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对19所新建、改建校园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改造,打造了潍坊学院、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潍坊北辰中学、潍坊未来实验学校等一批示范亮点项目,充分发挥学校科普教育作用,让海绵城市理念根植到学生心中。

破局立新,创建示范“潍坊路径”

2021年6月,我市以第三名的成绩入选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从试点走向示范,我市结合地域实际,按照“蓄渗优先、存量增效、智慧联调、水润鸢都”的总体思路,探寻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潍坊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通街快速路建设过程中融入了“海绵”元素,图为宝通街中央分车带白色砾石景观。

三年来,我市以规划引领布局,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开展技术研究,构建适应潍坊本地化的海绵城市技术标准体系,并先后出台《潍坊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等13项制度文件,涵盖实施意见、资金管理、项目管控、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了建设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构建以立法、规划管控、绩效考核、项目效果评估、资金保障为基础的“五位一体”长效推进机制。

从全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示范城市,到在全省率先完成相关立法,再到中心城区达标面积比居全省首位,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道路上,潍坊每一步跨越都步履坚定。

三年示范期临近收官,一个北方缺水地区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硕果初现:总投资41.1亿元,重点打造15个海绵示范片区,海绵城市建成达标面积128.7平方公里,达标占比超60%,雨水外排量一年减少4900万吨,雨水回用量一年增加760万吨,初步实现让城市“会呼吸”“有韧性”,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完美融合。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晓晴/文图

责任编辑: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