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美国留学生温静萍,已随学校龙舟队参加了好几项比赛。作为一项水上户外运动,龙舟不仅“热”在端午节,玩龙舟的也不只是中国人。据北京老牌俱乐部——北京国际友人龙舟俱乐部创始人兼队长贺鸣介绍,龙舟运动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具备很高认知度。这项起源于中国民间的民俗活动,正在成为播撒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交往纽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搭建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温静萍是“移民二代”,父母都是中国人。去年,她进入北大攻读研究生,很快就被龙舟队吸引,并于今年入队。“对我来说,划龙舟是‘中国的不能更中国的事’了。”在龙舟运动中,温静萍找到了与家人的更多共鸣,也找到了融入中国最好的方式。

据介绍,目前北大龙舟队经常参加训练的留学生有十余人,来自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的都有。“很多同学是为了社交、练习中文而开始划龙舟的。运动是一种很舒服的交友方式,不像坐下来聊天那么尴尬。”而且,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作为传统民俗活动的龙舟,也大大丰富了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它不是逛博物馆或看书,而是一种体验,让人亲自去感受这种文化,在快乐的情绪中更了解中国。”

而对于温静萍来说,划龙舟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多年来,端午节对于温静萍来说只是香甜的粽子,而龙舟更多出现在书本和视频中。当生长于美国的她第一次坐在龙舟上摇动船桨,新奇和兴奋感油然而生。“我以前学汉语,学到‘画龙点睛’这个词,感觉它只是一个书面成语。”她说,“直到我参加龙舟比赛,亲眼目睹了下水前的仪式,才对这个词有了切身体会。”

温静萍的“老家”在广东,那里正是龙舟的起源地。但在练习龙舟前,她从不知道家人对这项运动这么在行。“我说我在划龙舟,他们都很兴奋,给了我很多建议。”她说,“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和家人真正产生了文化上的联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赛事活动遍布全球各地

龙舟不仅吸引了很多中国高校留学生,也是国外名校的“新宠”,哈佛、耶鲁、剑桥、东京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都组建了龙舟队。首都师范大学的留学生艾琳,就是在祖国意大利接触到了龙舟。来京读研后,她加入了北京国际友人龙舟俱乐部。

艾琳的家乡在西西里岛,她从小练习皮划艇,考入威尼斯大学读本科后,本着“继续划船”的心愿,加入了该校的龙舟队。“龙舟跟皮划艇同样刺激,但又是团队运动,很有意思。”据艾琳介绍,该队基本由意大利本土学生组成,还来中国参加过比赛,“我们意大利人很喜欢水上运动,对龙舟知晓度很高,也有全国性的龙舟赛事。”

事实上,龙舟“火遍全球”早已不是新鲜事了。据不完全统计,每年5月至11月,世界各地举办的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龙舟活动多达数千场。逢奇数年举行的世界龙舟锦标赛,至去年已举行了16届,其中十余届在非中国大陆地区举行。北美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温哥华国际龙舟节,每年约有200支来自世界各地的队伍参加,其中一半选手是“老外”。一年一度的洛杉矶郡龙舟大赛,每年也有来自北美的百余支队伍参赛。贺鸣说,海外的龙舟赛仪式感不逊国内,且各种语言的号子同时响起,十分有趣。

据贺鸣介绍,目前俱乐部有包括艾琳在内的约10名外籍会员,二十余年来加盟过的“老外”总数不下千人。“现在,全球有6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龙舟运动,在部分国家已经算是盛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体育推广中华文化

贺鸣认为,龙舟“火”遍全球一方面要归功于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带动,同时也与“老外”对这项运动的认知变化有关。据介绍,划龙舟的“老外”大多是有稳定经济基础、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的白领和业界精英。“龙舟在他们眼里是一项阳光、向上的高强度团队户外运动。”贺鸣说。

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日渐强盛、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许多“老外”也希望通过参与中华传统文体活动,找到了解、靠近中国的切入口。“入乡随俗嘛,我们队有个日本大爷,之前一直玩赛艇,来中国后就改划龙舟了。”贺鸣笑道,外籍队员不仅对龙舟的由来、端午节的历史感兴趣,还特别喜欢参加比赛,“他们可以借机去中国更多地方走走看看,每次都把赛外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攻读汉语言相关专业的艾琳则认为,从事如此有文化内涵的运动可以促进学业,“以前在威尼斯大学的龙舟队,大家也通过划龙舟收获了不少关于中国的知识,我们会一起过端午节、包粽子,还在学校里宣传相关活动。”

北京国际友人龙舟俱乐部创建于2001年,“让世界通过龙舟更了解中国”被贺鸣视为己任。“之前有几个澳大利亚队员,在俱乐部待了两年,回国后就在墨尔本组建了当地的龙舟队,队里多一半都是‘老外’,很多人因为他们认识了龙舟。”这件事更让贺鸣觉得,划龙舟不仅是一项运动,“它是一个民间使者,用传统体育弘扬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