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歙县风光)

明天启初年,地点,是安徽歙县。

说歙县当地有位豪绅,名字叫做吴养春。

这个吴养春,家资颇丰,是广厦百间,田地千亩,可以说是富得流油。

而且,吴养春还有政治背景,年轻的的时候在朝廷里做官,这是退休之后才回到老家歙县做了个乡绅。

吴家和朝廷的关系也不简单,吴氏先祖在万历年间资助朝廷边饷五十余万,朝廷还给予了不少的嘉奖。

不仅吴养春在歙县是大户,他们老吴家在本地也是世家大族,人丁兴旺。

这人一多啊,就容易生是非,吴养春就和吴家的一个族人吴孔嘉有仇。

吴孔嘉的父亲,名字叫做吴祚衍,这个吴祚衍年轻的时候给吴养春做工,等于是吴养春是领导,吴祚衍是员工。

吴祚衍平时帮吴养春料理一些生意,有一回吴祚衍粗心大意,账目上算错了,导致吴养春亏了不少钱,吴养春大怒,拿起桌子上的砚台就朝吴祚衍扔了过去,正击中吴祚衍的头部。

吴祚衍本来身体就不好,此一番被打了个头破血流,回家歇了几个月,还是死了。

在吴孔嘉看来,父亲的死完全是吴养春造成的,可那时他毕竟年幼,人单势孤,斗不过吴养春,只能暗含愤怒,把这笔血债记在心里。

多年来,这份仇恨萦绕在吴孔嘉的心中挥之不去,他恨不得将吴养春抽筋扒皮,以报杀父之仇,为了不让自己忘却此仇,他甚至在自己家的墙壁和睡觉的幔帐上都写满了“死”字。

吴养春是豪绅,想要报复他不太容易,吴孔嘉没钱没势,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所以自此他勤学苦读,一心入仕,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之后的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吴孔嘉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为了翰林院编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孔嘉 形象)

这翰林院编修,在明朝末年就没有太大的含金量了,这种文职工作在当时无非就是编修史书,抄抄写写,整理圣谕,想要斗倒吴养春,还是难。

为了攀附权势,走上高位,吴孔嘉心一横,投奔了魏忠贤,认魏忠贤做了义父。

魏忠贤,绰号九千岁,可以说是自本朝开国以来最强权宦,没有之一的那种,您就算是把王振和刘瑾绑一块,也不够给魏忠贤塞牙缝的。

我们知道,因为天启帝明熹宗朱由校无心工作,这位大明倒数第二位皇帝对帝国的崩塌和衰败毫不关心,他这辈子最大的乐趣,就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刨木头。

皇帝沉溺于爱好中不能自拔,所以那时军国大事基本上都是魏忠贤代为处理。

光是魏忠贤一个人也就算了,魏忠贤这老小子还懂得权力辐射的道理,他在朝廷里大肆拉拢臣僚,打击异己,进而组成了以他为首的势力庞大的“阉党”,可以这么说吧,在那时,魏忠贤简直就是大明一片天,魏忠贤让一个人三更死,他就绝对活不到五更。

这吴孔嘉是魏忠贤的义子,那本质上他其实也属于是穷凶极恶的阉党成员之一,想要收拾个吴养春,还不是轻而易举?

理论上很容易,但实际上不容易,因为魏忠贤收义子的目的是希望这些义子能给他办事儿,而不是自己收的义子成天因为一些屁大点的芝麻小事儿就得找自己帮忙。

一个吴养春在魏忠贤的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人物,和人家又没有利害关系,人魏忠贤凭什么帮你?你又能拿什么来感谢人家?

所以,魏忠贤义子的这张底牌,不到关键时刻,那不能乱用。

转头再说这吴养春,他和族人吴孔嘉关系不好,有仇,和他弟弟吴养泽关系处的也不是很好。

这个吴养泽按名字来看搞不好是吴养春的亲弟弟,一母同胞,俩人却已经到了见面不说话,说话只一句就会拂袖而去的地步。

弟弟吴养泽呢,他有一个仆人,名字叫做吴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家丁仆从 形象)

既然姓吴,想来也应该是老吴家的族支,只不过血缘寡淡,身份低微,人家是主人,自己只能是下人。

这个下人,存心不良,每天在屁股后边跟着吴养泽,没事就说吴养春的坏话,挑拨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哥俩如今感情闹的这么僵,多半都是这个吴荣从中作梗。

一来二去,这个下人的行径就被吴养春给知道了。

吴养春心说了,说我们哥俩闹别扭,有你什么事儿啊,跟你有啥关系啊,你成天在这挑拨离间,你不纯纯是闲的有病吗?

吴养春生气,但他也无可奈何,因为这毕竟是自己弟弟的仆从,自己无权过问。

说这无巧而不成书,又几年过去,弟弟吴养泽患病去世,吴养春竟然发现,他这弟弟恨人的奴仆吴荣竟然静悄悄的侵吞了弟弟的财产,甚至就连弟弟的一房小妾都被吴荣给霸占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婶子也不能忍了!这吴荣欺吴家太甚,吴养春受不了了,跑到歙县官府,贿赂了歙县官府的主官,要让官府派衙役拿人,捉住吴荣之后给他定罪,最好是能把他给弄死。

有读者说,吴养春一个乡绅,能有这么大能量吗?连官府都愿意为他办事儿?

您别说,还真有。

这地方上如吴养春这样的乡绅啊,不止他一个,其实这是一个群体。

拿歙县来说,歙县的乡绅分两种,一种是老地户,几代甚至几十代人都世居此地,世代经商,盘亘下了庞大的家业,别的没有,家里就是人多钱多。

歙县修个桥啊,盖个庙啊,衙门里没那么多钱,那可就得指着乡绅掏钱张罗人。

平时的徭役啊,赋税啊,大头也是乡绅们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乡绅士宦)

这乡绅在本地衙门的心中,那就是实打实的财神爷。

这另外一种,就是像吴养春这种有政治履历的乡绅,像吴养春这种级别的乡绅其实都是小意思,翻一翻歙县乡绅们的履历,有兵备道退下来的,有南京六部退下来的,有三法司退下来的,甚至还有内阁大学士告老还乡的。

这一类乡绅,虽然已经不做官了,可是毕竟曾经做过官,他们熟悉官场生态,又难免有几个朋友在朝中做官,所以他们在政治环境中是有话语权的,今天他们在田间地头跟你聊天说话,保不齐明天一封信就能送到内阁去,而面对这样的乡绅,官府岂不敬他三分?又何况吴养春为了弄死吴荣,人家还跑了一趟官府,专门送了不少钱。

衙役们要捉拿吴荣,给吴荣定罪,吴荣一寻思也知道这肯定是吴养春打击报复他,要致自己于死地,于是他二话不说撒丫子就跑,奔哪儿呢?当然是投奔吴养春的仇人吴孔嘉。

这敌人的敌人,难保就不会是自己的朋友,吴荣找到吴孔嘉,说哥啊,我为了帮你对付吴养春,现在被吴养春给打击报复了,他正唆使官府要拿我呢,您不能见死不救,您得伸伸手帮帮我啊。

按理说吴孔嘉和吴荣也不认识,他其实没有必要帮助吴荣,可是吴孔嘉转念一想,既然吴养春和吴荣之间有矛盾,还闹到了这种你死我活的地步,那他说不准就能拿这事儿来做做文章。

由是,吴孔嘉一拍吴荣肩膀,说兄弟你这忙我帮定了,于是转手就把吴荣引荐给了魏忠贤。

吴荣在见到了魏忠贤之后立刻诬陷吴养春多年来私占黄山,还非法获取了六十万两白银的税租。

歙县在安徽的皖南地区,而黄山的一部分正好处在歙县的境内,吴荣的意思是,吴养春仗着自己是乡绅,竟然霸占了整个黄山,将黄山给据为己有了,谁想要进山都需要交钱给吴养春,因此吴养春多年来靠着这个大发了一笔横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山灵秀)

这个状告,那简直是无稽之谈。

要知道,黄山不是村里的小山包,黄山是名山,号称天下第一奇山,横跨徽州,黟县,休宁和歙县,这其中得涉及到多少衙门,多少行政单位,又会关联到多少百姓呢?

吴养春是乡绅,不是土匪,他哪儿来的能力直接把这么大一个山都给占了?

吴养春的确家资丰厚,他在黄山上还真有一片林场,可要说霸占整个黄山?别说一个小小的吴养春做不到,你就是让歙县知县来干这事儿,你也得问问他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胆量。

魏忠贤当然也知道吴荣的控告纯属扯淡,但是对魏忠贤来说,重要的不是吴荣的控告是真是假,而是他自己需不需要这份控告。

阉党在朝廷里最大的对手就是东林党,而东林党的大臣们以江南三吴地区的士子居多,徽州啊,歙县出身的也不少,吴养春是歙县的乡绅,如果能借着打击吴养春,扩大影响,顺带着把歙县这一票士大夫们都给收拾了,那岂不是美滋滋?

所以,听罢吴荣的陈诉,无论真假,魏忠贤立刻就把吴养春从歙县给逮到了京师。

区区一个吴荣当然想不出如此凶狠的诬告,这其中必然得到了吴孔嘉的指点。

魏忠贤领东厂提督太监衔,那进了东厂的大牢,那种堪称变态程度的严刑拷打,基本上你想不认罪也难了,吴养春更惨,尽管屈打成招之下认了罪,也还是在狱中被活生生的折磨致死了。

吴养春的妻女听闻丈夫已经死身异乡的消息后万念俱灰,双双上吊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忠贤 形象)

吴养春一认罪,魏忠贤立刻瓜蔓抄,又把歙县乡绅程梦庚和王君实抓到京师问罪,罪名那倒不重要了,无中生有呗,反正不管你认罪不认罪,到最后都会打到你认罪。

然而,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从吴养春开始,不断有歙县的乡绅被魏忠贤抓捕到案,流程基本一致,先打一顿,打到认罪了就杀掉,杀完之后再派人到歙县去抄家。

由于魏忠贤在京师,从京师到歙县一来一回需要不少时间,魏忠贤感觉这么打击报复歙县乡绅士子们太慢了,他干脆派出了工部主事吕下问和徐志吉亲自带人下到歙县,以及歙县周边的诸多县城,开始兴起大狱。

吕下问和徐志吉都是著名的阉党,手段残忍,毫无人性,在他们的逻辑里,既然乡绅吴养春不干净,那么你们这一片的乡绅也都不干净,所以俩人到了地方之后,那是敲诈勒索,滥刑逼罪,当然,不仅士绅遭殃,普通百姓也得跟着吃瓜落。

乡绅们纷纷入狱,毒打之后,运气不好的直接死了,家被抄,运气好点的能撑住,流放三千里,家被抄,种地的百姓们被抢了粮食,家被抄,经商的商人们被抢了钱财,家被抄,一些官兵在阉党的唆使下有时竟然光天化日的跑到民居中抢劫...

真是百姓何辜。

当时的事态严重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严重到很多百姓受不了阉党如此迫害,地方上一时间竟然闹出了好几场民变,百姓焚烧官府,搅闹行辕,歙县知县倪元珙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劝百姓不要闹事儿了,老百姓这才陆续散去,徽州知府石万程眼看不能阻止阉党残害生民,直接弃官而去,辞职了。

吴孔嘉是报了,他利用吴荣为刀,借刀杀人,把吴养春一家人搞得是家破人亡,可他没能想到,为了报自己的私仇,竟然给家乡惹来了一场滔天大祸...

天启七年,熹宗死而思宗立,崇祯皇帝清算阉党,而直到魏忠贤和阉党覆灭,这场残酷的政治大狱才算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熹宗朱由校 绘像)

诬告的吴荣被处死,诸多参与迫害的阉党官员被处理,而吴孔嘉,本来崇祯登基的时候他出了不少力,劝进的奏疏都是他写的,崇祯初登帝位的时候,朝廷里半数以上的覃恩制诰也都是出自他手,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作为皇帝经筵侍讲的讲官,可最终还是因为他个人的私怨而导致了歙县民间兴起大狱,被言官弹劾,遭到了免职。

年轻的崇祯皇帝惩凶除恶,不免让人好奇,天启帝不痴不傻,对于这样显而易见的冤案,他为什么到死也无动于衷呢?

其实很简单,紫禁城的三大殿从万历年间就一直急需重修,一直到天启初年也没修好,这修宫殿最缺的是什么?当然是木材。

徽州也好,歙县也好,当地乡绅们基本上都在黄山上多多少少据有一些林场,而这些林场中的木头,当然就是皇帝修房子,最好的材料...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实录》

《新安歙西溪南吴氏统宗志》

《黄山志定本·卷二 人物 吴孔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