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夏朝盟友,最广为人知的是周人。在大禹治水时,周人始祖后稷负责后勤;夏朝建立之后,周人臣服于夏;周朝建立之后,自称“有夏”,表现出对“夏”的尊崇。

鲜为人知的是,大概在太康失国时,周人离开了夏朝统治区,即“及夏之衰也(三国时韦昭用“太康失国”来解释“夏之衰”),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

相比之下,夏朝还有一个比周人更铁的诸侯——昆吾氏,从头至尾对夏族不离不弃,乃至惨遭商汤灭族,分支族人又被纣王攻打,“红颜祸水”妲己就出自该族。尤为重要的是,周朝建立之后,同族之人一直“不服周”,成为春秋战国的主角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史记记载,颛顼后代重黎,担任帝喾“火正”(祝融),平定共工作乱,由于没能完成任务,帝喾将他处死,任命重黎之弟吴回担任火正,吴回之子陆终育有六子,“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晏安,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其中,“祝融”之名的来历,司马迁认为重黎“有功,能光融天下”,故而“帝喾命曰祝融”,后面又说“吴回复居火正,为祝融”,因此祝融应为官职名称,也有说史书上的“陆终”其实是“祝融”之称。

除了史记,国语、礼记等也都记载了祝融八姓——八个分支,其中长子为“昆吾”,因此即便八姓没有特别亲近的血缘关系,但关系大概也极为密切,有着相近的起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昆吾是陆终长子,史书记载他“名樊,己姓,封于昆吾”,相传为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虽然昆吾族鲜为人知,但在五帝与夏朝时期却名声显赫。

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先秦时将昆吾与奚仲、苍颉、后稷、皋陶、夏鲧等相提并论,可见其在五帝时的地位和影响。由于后稷、皋陶都曾辅佐大禹治水,因此昆吾极有可能也参与了大禹治水。

夏朝时期,昆吾地位更高,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仅深得夏朝君王的信任,也对夏朝极为忠心,直到被商汤灭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语》记载周太史史伯:“昆吾为夏伯矣。”将之与商之大彭、豕韦和周之齐桓、晋文合称“五伯”。所谓“伯”,不是“爵位伯”,而是指“老大”,诸侯之长,比如后世姬昌曾为“西伯”。

《风俗通义》记载:“夏后太康,娱于耽乐,不循民事,诸侯潜差,于是昆吾氏乃为盟主,诛不从命,以尊王室。”太康在位时诸侯不听王命,昆吾氏诛杀不臣,维护夏朝统治。

《史记》记载:“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夏朝末年,天下大乱,昆吾因为帮助夏桀,最终与夏同年被商汤灭族。当时,除了昆吾主族之外,其分支顾国也遭到灭族。

问题在于:昆吾为何如此忠心夏朝,而夏朝为何如此信任他,两者有无血缘关系?或许,这是探寻夏朝的重要线索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昆吾灭亡之后,族人却在商周搅动风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女妲己与“不服周”。

《国语》记载,昆吾四个分支,即“苏、顾、温、董”。其中,家喻户晓的“红颜祸水”妲己,就出自苏氏,纣王讨伐“有苏国”时,有苏氏献出妲己逃过一劫。所谓“妲己”,其中“己”是她的姓氏,而史书记载“有苏,己姓之国,妲己,其女也”,与昆吾同族同姓。

武王克商之后,重用了苏氏,将温邑、州邑、原邑等十二邑赐给大司寇苏忿生,分封为温国,春秋中前期温国被狄国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苏氏,昆吾幼地季连的后代——芈姓楚人,因为遭到周人苛待,而一直“不服周”。

早在姬昌时期,楚人手里鬻熊就投靠了周人,史书记载“鬻熊子事文王”,为周人灭商立下汗马功劳,但武王克商后,分封了大量诸侯,却没有分封楚人。直到鬻熊曾孙熊绎时,周成王才予以分封,“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给了一个小小的爵位。

周朝之后,周人多次打压楚人,甚至在周昭王(?~前977年)时伐楚,让楚人对周朝非常不满,由此导致楚人产生的“不服周”情绪,武汉至今仍有“不服周”的说法。西周时期,楚人一度僭越称王(不久后取消),要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后来在诸侯中,楚国也是第一个正式称王,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当时其他诸侯都“称公”。

当然,周人之所以打压楚人,原因在于楚人树大根深,在南方发展又太快,让周人极其担忧,这也印证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而言之,昆吾氏曾经非常辉煌,夏朝时数一数二的诸侯,然而一旦被灭亡后,在历史上就只能留下寥寥数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此类现象层出不穷,所以历史有时候就是“剩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