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根据上海证监局披露,华金证券这家进入IPO辅导期已逾4年之久的券商,其辅导状态变更为“撤回辅导备案”,华金证券上市进程戛然而止。

作为一家立志"点石成金"的综合性券商,华金证券曾一度在行业中崭露头角。然而,在踏上IPO征途的关键节点,这家公司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挫折。频繁的业务违规、屡屡踩雷的风险事件、接二连三的人事震荡,种种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了"IPO梦碎"的苦果。

从表面看,华金证券的困局似乎源于一系列偶发事件的冲击。但若深入审视,不难发现,这家公司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在合规经营、人才管理等多个维度都潜藏着诸多隐患。正是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最终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其最终拖入亏损的境地。

立志“点石成金”

华金证券的前身可追溯至2000年9月成立的上海久联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彼时,由上海久联集团主导,与其他五家上海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久联集团持有60%股份,成为控股股东,而实际控制方为上海市国资委。

2004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看中这家小型券商,收购了其70%的股权,成为新的控股股东,并在次年将公司更名为航天证券。

2014年,华金证券迎来了新的转折。珠海华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方式,成为华金证券新的实际控制人,原控股股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逐步退出。同年12月,航天证券更名为华金证券,蕴含“放眼中华”、“点石成金”之意。至此,华金证券开启了易主华发集团后的转型之路。

易主之后,华金证券在新股东的支持下,加速推进全牌照业务布局。2016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公司全资设立另类投资子公司华金大道投资有限公司,开拓创新业务,进一步完善了业务布局。

时至今日,作为一家拥有全牌照的综合性券商,华金证券的业务范围已涵盖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资产管理、证券经纪、证券自营、另类投资等诸多领域,注册资本达34.5亿元,员工人数超过1100人。

几经易手的华金证券,完善公司治理,释放市场化活力,成为其实现稳健发展的关键。但遗憾的是,这一目标似乎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投行熄火、自营下滑,业绩陷入亏损

作为拟IPO券商,华金证券的业绩表现本就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然而,该公司近年来的财报却揭示出一个“变脸”的图景。

曾几何时,华金证券崛起迅猛,颇有后起之秀之势。自华发集团于2014年接手后,华金证券的经营表现可圈可点。短短五年时间内,其营业收入从0.98亿元激增至9.70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近10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高速发展阶段,华金证券的投行业务和自营业务成为了公司发展的核心引擎。根据Wind数据,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从2014年的0.01亿元飞速上升至2019年的2.36亿元,期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198.25%。同时,自营业务收入从2014年的0.2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16亿元,复合增长率达86.29%。相比之下,经纪业务和资管业务则不温不火,收入规模一直徘徊在5000万元以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金证券2014年-2019年各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资料来源:WIND

华金证券业务发展的不平衡,固然有其客观因素。一方面,2014年至2017年是券商佣金率迅速下降的时期,布局经纪业务不仅需要大量资金铺设营业部网点,还要应对佣金率下行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IPO重启和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当时的资本市场融资十分火热,而华金证券也陆续拿到保荐和新三板业务牌照,因此将重心转向投行和自营也无可厚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券商佣金率 资料来源:信达证券研报

客观而言,新兴券商在起步发展之初,选择重点突破某些业务打造特色也是常见做法。但问题在于,一味追求规模扩张、收入增长,而忽视风险防控和内部管理,往往会埋下祸根。无论投行、自营抑或是其他业务,都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内控和合规之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恰恰是华金证券的软肋所在。

业绩的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这一年开始,公司的营收开始走向下坡路,最终由2019年的9.7亿元下跌至2023年的4.97亿元。归母净利润亦由2019年时的2.02亿元逐步下滑,以至于2023年陷入1.76亿元的亏损。通过细究不难发现,导火索正是华金证券在内控合规方面的短板,并最终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当其冲的是投行业务,这个曾经的“摇钱树”因违规而熄火。2020年至2021年,华金证券保荐的四个IPO项目中,三个被撤回,撤否率高达75%,导致2021年投行业务净收入暴跌29.60%。更严重的是,华金证券在尽调不充分、内控不完善等问题上屡教不改,终于在2022年底收到来自监管层的七张罚单,并被暂停保荐和公司债承销业务三个月,最后实际被暂停了接近一年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史为鉴可知,暂停保荐资格对券商的冲击往往是超出投行业务本身的。平安证券2013年被暂停保荐资格后,当年营收大幅下挫65.4%,此后两年股权承销业务毫无斩获。由此可见,在投行业务颇具实力的平安证券在该处罚下都颇为受伤,对于规模较小的华金证券而言,这一处罚对其业绩的影响无疑更加严峻。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3年,华金证券多个在审项目和再融资项目被迫中止,股权承销金额降至零,而债券承销金额的排名也从2021年的222亿元下降至2023年的44亿元。业务量的急剧萎缩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2023年投行业务净收入下滑近60%,仅为1.17亿元。

而另一个支柱业务,自营投资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2019年至2023年,公司自营业务收入分别为5.16亿元、3.68亿元、3.82亿元、1.75亿元和2.41亿元,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一方面缘于公司未能如期登陆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受限,导致公司投入金融投资资产的规模不断收缩。2019年至2023年,华金证券的金融投资资产由79.61亿元下滑至44.89亿元,降幅达43.6%。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行情,华金证券的投研实力相对有限,投资收益率出现明显波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华金证券偏弱的资管、经纪业务虽然近年来有所增长,但整体规模仍然偏小,尚未能对业绩形成有效的支撑。资管业务仅由2019年的0.31亿元上涨至2023年的0.52亿元,经纪业务仅由2019年的0.44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1.06亿元。

治理困境:一系列风险事件反映的深层问题

业绩下滑只是华金证券问题的一个缩影,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内部治理中暴露出的诸多顽疾。作为一家拟上市券商,频繁的高管变动、员工纠纷、监管处罚,无不凸显了华金证券在公司治理和合规经营方面的短板。

首先,高管团队近年来的频繁变动,折射出公司管理层的不稳定性。2023年报告期内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离任(含变更)人数10人,离任人数占报告期初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总人数42%。2022年、2021年则分别有4人、7位高管离任。

如此频繁的高管变动,不仅造成公司业务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受到影响,也反映出其公司治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存在问题。在券商行业,“人”往往是最核心的资产和竞争力。华金证券高管团队的频繁更迭,很可能导致公司发展战略难以得到有效执行,核心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会受到影响。

其次,劳动争议案例的频发,则凸显了华金证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短板。据有关媒体报道,2021年以来,华金证券共涉及8起劳动争议案,至少涉及6名不同的员工。其中既有曾任分公司营业部总经理的员工,也不乏曾任项目承揽人的员工。

这些劳动争议案,或因公司裁员不当而起,或因员工离职后的劳动报酬纠纷而起。尽管最终结果各有不同,但频发的劳动争议,反映了华金证券在人员管理、考核激励、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作为金融企业,券商对人才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其他行业。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针对不同岗位员工的差异化考核和激励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对于华金证券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大有裨益。同时,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加强员工权益保护,化解劳资矛盾,也是维护公司稳定的应有之义。

此外,纵观华金证券的处罚记录,合规风控问题的频发已非一日之寒。早在2016年10月,公司就曾因公司债券承销业务合规性问题,被采取暂停公司债承销资格的监管措施。然而,华金证券并未引以为戒,反而在此后的发展中屡屡踩雷。

2019年,华金证券卷入海航财务债券回购交易纠纷,面临兴业信托高达3.26亿元的天价索赔,这起争议揭开了公司在业务开展中风控缺失的一角。

2022年底,华金证券迎来了监管重锤。公司因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不完善、廉洁从业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被暂停保荐和公司债承销业务,成为行业警示录中的反面教材。

时至2023年,华金证券的合规管理仍未见起色。6月,内蒙古分公司负责人因兼职且持股等违规行为收到警示函,折射出公司在分支机构管控上的短板。8月,华金证券又因业务内控不完善、部分项目尽调不充分而收到监管问询,合规之殇再度重演。

密集的风险事件折射出华金证券在风险管控、合规运营方面的短板,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多起风险事件的成因来看,其根源主要在于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风险防控意识淡薄。而疏于合规管理的结果,往往是业务的“急刹车”,甚至是“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