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字|尘谷行知

修行二字,自古英雄多避讳;

红尘两字,多少豪杰痴心泪。

七尺男儿之躯,也绕不过情丝绵绵的五浊世界,日日夜夜醉心于红尘,痴迷于功名利禄所带来的身心享受,久而久之,自然也就无法割舍俗世中的点点滴滴。

所以,英雄豪杰不谈修行,因为修行就意味着要抛弃当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荣华富贵。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修行并不是让你放下任何外物,而是改善一下我们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交融方式,把你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修正到一种通透、圆融的状态。

一个只懂得“断舍离”生活的人,注定只会一生孤老。因为没有真诚度的“断舍离”,不过是在拒绝与外面的世界的有效沟通,当你想方设法去拒绝上天的赐予,实际上就是在推开天道力量的帮助,此谓“失道寡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学佛者,整天烧香拜佛,终日念叨着“阿弥陀佛”,即使最后耗尽了余生所有的精力,依然成就不了解脱境界的原因。为了修行而修行,到头来只会一场空,什么都修不出来。

为了成佛而修佛,最终只会走向歧途。在还没有领悟到“放下”的真实内涵之前,当你放下的越多,那么你所失去的,也会越来越多。

当你放下手中的一杯水,那么你将失去整片汪洋;当你放下当前的处境,那么你终将失去整个世界(能参破这句话的人很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梁武帝在即位的时候非常推崇佛法,并发愿信奉佛教。所以将自己的很多精力放在抄写经书、广建寺庙和佛像上面,故当时金陵城中佛庙梵宇众多,香火旺盛。他自认为自己很有功德,于是在达摩祖师面前炫耀,问禅师说:“我做了这么多的善事,有什么功德?”达摩祖师仅淡淡地回了他一句:“并没有任何功德”。

这就是在启示着一种生命的能量法则:你的内在功德与外部世界中所建立的功业无关,你内在的智慧状态与你放下了多少外在事物无关,生命维度层次的提升,只与我们自身内心的感应能力相关。

这么说似乎有点玄妙之嫌,说得再通俗一点,一个人的感应能力,其实就是他的心念纯真度,心地越纯粹,越容易塑造出物我之间的感应机制。心念至诚,可以感天化地;心念污浊,只有哭天喊地。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绘出了一个人归于淡泊后,心无挂碍的纯真境界:

  • 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一片浮云从高耸群山中升腾起来,它缓慢而自由自在地舒展着自己,在一尘不染的天空中,无牵无挂地飘向远方;皎洁的明月像一面纯净的镜子挂在天空,纵然人间有种种美好和宁静的事物,有诸多狂躁和喧嚣的情境,这一切又与之有何相干系呢,繁华谢幕后,依然曲终人散,何必执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我们做不到像得道高人那样“无物无我,四大皆空”,但是作为一种凡间最灵动的生命,总要在人生谢幕之前,拼尽全力去编织自己的梦想,才不枉此生之行。

被欲望迷惑心智的平常之人,根本不知道,伟大理想的实现方法,从来都不是通过所谓的勤劳和奋斗出来的,而是通过心灵的觉醒后修炼和兑现出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觉醒程度,将直接导致他所生活的外部世界的显化方式。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生活在同样一片天空下的人,有的人活得忧愁烦闷,而有的人却活得洒脱快乐。

就像每个人每天都会从昨夜的梦境中苏醒过来一样,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的,是他自己的梦醒程度。

当你越清醒,那么在这一天里,你都将感觉到自己精力充沛,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反之,如若一个人在梦醒过后,依然和昨夜的梦境纠缠不休,那么他只能以精神迷离的状态下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这样也就很难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因此,修行并没有多么神秘,并没有多么高尚的门槛,它就在平时的为人处世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不堪重负的年纪里,我们应该明白,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自己还未曾体会过,不必带着狭隘和惧怕的成见去回避修行问题。

即便一个人想要在世间建立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只要他懂得如何修行,那么在修行进程中所激发出来的内在潜能,即可轻而易举地将他推送上人生的巅峰。

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愿你我在各自生命的大海中持平一颗心,纵使人间瞬息万变,亦或风风雨雨,也能做到心无所系,于安定中守护住自己最初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