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至17日,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简称IBTC2024)在上海召开。30多位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汇聚一堂,以“极端环境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建养与安全”为主题,总结“十四五”以来我国交通、水利、市政、国防工程领域以桥隧为主干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发展经验,并面向“十五五”规划探讨如何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发展。

桥梁发展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喜刚院士表示,中国已经是桥梁大国,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各大桥型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近年来,桥梁行业安全、长寿命、高效绿色建造需求,叠加向高质量转型,都使中国桥梁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中国桥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要策划长大桥梁安全长寿和性能调控基础理论。二要以智能建养的新质生产力推动桥梁的产业变革。要培育和推动相关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构建全链条的智能建养产业体系。”张喜刚表示。

对此,张喜刚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包括攻克高性能材料、提升勘察设计水平等,最终目标是要打造安全可靠、智能先进、绿色集约、路径突破的新一代桥梁工程。

张喜刚表示,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一要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协同攻关能力;二要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三要完善科研体制机制,培养多层次人才,如“桥梁工程+复合型”人才;四要创新评价机制,激活人才创新的动力;五要强化成果转化应用。

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是中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反映重大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交流平台。本届大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广大桥隧工作者的交流合作,加速了中青年学者的健康成长,发展壮大了行业研究队伍,增强了以桥隧为主干的基础设施相关领域的创新能力,对推动工程科技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突破、实现我国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围绕土木、交通、桥隧学科如何转型升级、如何保持国际竞争力提出,一是要对土木工程更有信心、更有定力。二是要形成合力。三是要倾力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郑庆华表示,同济大学顺应人工智能全面赋能的发展趋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以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化”推动学科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行动举措。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表示,2024年是上海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上海正深入推进长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持续完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增强基础设施的安全、韧性和可持续性。

围绕交通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分享了轨道交通规划从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向HOD(Human-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的变化,提出综合交通枢纽要以人为本,多规合一,协同土地、生态、城市空间、产业布局。

陈湘生表示,轨道交通建设HOD规划模式,将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居民需求整体协同,以实现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三方面可持续发展,形成以“枢纽经济”为驱动源的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黄卫在主旨报告《绿色公路转型及其关键技术》中表示,绿色交通作为交通强国重大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在交通运输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同时要开展绿色公路的建设,实现公路材料循环利用,同时提高工程的耐久性。

黄卫强调,“绿色公路转型目标是绿色低碳、耐久和高效。”要从旧料再生、钢渣绿色低碳高效利用、将路面设计年限由15年延长至30年等方面实现绿色公路转型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在《道路精密测量与路面智能铣刨》主旨演讲中,提出将“精密测量技术”和路面“智能养护”结合起来。

李清泉表示,“未来智能变量的铣刨应该是一种趋势,简单来讲就是全数字化,建立路面全数字化的三维模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路面铣刨的设计,并且把设计数据和施工装备进行集成,最终指导我们施工装备进行高效的施工,能够得到大范围的高精度路面平整度的结果。”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