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启湘,湖南长沙人,1964年11月出生于军人家庭。自幼痴迷绘画艺术,并得名师指点。现为湖南省美协会员、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会员、袁隆平提:袁隆平的(米)陈启湘的(鱼):鱼米香飘天下,并收藏陈启湘的鱼画《满堂红》而且在作品上签字盖章。联合国总部联合会特邀画家全球新经济高峰论坛新闻发布会(长沙站)特邀画家、世界非遗文创国家文化遗产特任画家、世界非物质文化特聘院士、中国艺术领袖、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中国华人艺术集团特邀画家、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新时代人民艺术家、中国国礼大师,百名杰出书画艺术家,作品被《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集》收录,陈启湘作品被选入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风自東方来》中华艺术名家陈启湘海外展播纽约时代广场展播。

鱼乐世界

一陈启湘画家画鱼之道

曾祥彪

两年前,马兰花女士给我推荐了画家陈启湘,并在一起茶叙。初见启湘先生,见他戴一顶皮帽子,穿着皮夹克,显得老实巴交,脸上挂着微笑,不肆张扬。

看了他的一些资料,听了一些有关画鱼的故事,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叫真人不露相。

有人称他为“鱼痴”。有人捧他为“鱼圣”。

也有人称他为“画鱼专家”。

他是60后,长沙人,喝湘江水长大,生活在一个军人家庭,自幼痴迷绘画,后主攻画鱼,他可将一条鱼画成上百个不同的形态,可大写意,可工笔可兼工带写,他的笔下是一个鱼乐世界。

他悟出了鱼的祖先是文昌鱼,动物的进化是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中的进化依次排列为文昌鱼--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进化。鸟类和哺乳类,原始哺乳类进化成人物。鱼的起源很早,在世界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鱼类就生活在海洋里了。北方人过年必吃鱼,谓之年年有余。中国人都喜欢鱼,如鱼得水。《尸子》中记载:“遂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其原因是鱼的繁殖快,非陆地上一般动物所能比的。在远古年代人丁稀少,鱼是先民取之不尽,食之不渴的天然佳品。

中国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鱼羊为鲜”等典故,都说明了鱼的重要。

陈启湘便从鱼的起源和进化中,从鱼的典故中得到了启发,认为鱼是幸福、美好、吉祥的化身。于是,他便选择了画鱼。

为了仔细观察鱼的动态与静态之美,他专门在家里修了一个鱼池,养了鲤鱼、草鱼、金鱼等鱼类。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鱼池边转悠,看鱼游动的姿态和曲线,有时将鱼捞起又放入水中,看鱼的跳跃形态,并用相照拍下鱼的不同动作,反复勾画,他每到一地都要去鱼港观鱼,一站就是大半天,久而久之,各种鱼的动态、形态、静态都深深地刻进了他的大脑之中。

鱼在我国古代就被视为吉祥物,常出现在人们生活物品上,比如家里木质家具上会雕刻鱼,枕头被罩上会绣上鱼的图案,管子器皿上甚至屋檐顶头也可见到鱼的影子。而在中国的绘画史上,画鱼也是一个长久不衰的题材。画鱼者数不胜数。

陈启湘找来大量资料,在古往今来画鱼大家的鱼乐世界里吸取养料。如清代马文麟的画鱼,无论是所绘的鲫,鲤及各色的金鱼悠然栖止水草间,呈现一副生动和谐的自然景象。他笔下的鱼鳞片以交叉弧线表示,用笔沉稳,并以墨或色层层渲染,在配景水草时采用透明感的植物性料作没骨法画成.……

因之,陈启湘得此真传,所画之鱼浓淡有致,虚实交替,明丽与清雅兼备,或群鱼结伴,或三二同游,或追逐嬉戏,活灵活现,慰为壮观。

他的鱼绘画专业系列作品:年年有鱼、鱼乐图、鱼戏图、鱼水情深、鱼乐新荷动、鱼跃龙门、中国红、百鱼图等,多次在国内外美术大赛中获得金银奖,并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刊载。

湖南省人民政府、“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艺术团体均收藏了他的画鱼作品。

特别是央视 CCTV《黄金100秒》于2017年 12月11日特邀启湘先生上台表演画鱼,名扬天下。

今年元月10日,中央教育电视台又邀请陈启湘先生北上,到《水墨丹青栏目组》“泼墨中华情书画院”春节联欢晚会组委会特别节目水墨丹青书画院献艺,将在春节期间向全国播放。

与此同时,一些全国知名的画家都看好陈启湘的走势,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期待。

人民艺术家尘白一,著名墨石书画家李立等,曾高度赞扬启湘的鱼画出了个性,画出了灵气,画出了神韵,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为启湘题写了鱼米香飘天下,即:袁隆平的(米),陈启湘的(鱼),文化部的国画领军人物罗扬称赞启湘的画(鱼),把不动的鱼画活了,在“游”,在“跳”,在“飞”……

陈启湘画家在鱼乐世界里挥洒线条,在鱼乐世界里鹤立鸡群,在鱼乐世界里寻找个性的穿越,在鱼乐世界里彰显人性的光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