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调整合金配方,确定稀土元素含量占比,这样可以有效提升铅蓄电池循环寿命和低温性能。”6月13日,在浙江天能电源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娄可柏领衔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里,他正在与公司的科研人员汤潇、罗青青、侯卫红进行业务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间大师工作室位于长兴和平循环经济产业园内,自成立以来,在废旧蓄电池回收利用等新能源环保领域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开发省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10项。

“废旧电池处理得当,就能成为宝贵的‘城市矿山’。”娄可柏说,2009年,针对铅蓄电池在回收和再生领域的不规范现象,天能以行业领军企业的担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拓展绿色增长道路,建设了第一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废旧电池被集中运送到这,经过一道道程序,被破碎、分选、熔炼,重新变为生产电池的原辅材料,再送往生产线组装成新电池。

园区内天能打造了一条集回收、冶炼、再生产于一体的闭环式绿色产业链,为的就是将废旧铅蓄电池资源“吃干榨净”。在这里,金属回收率可达99%以上,塑料回收率达99%,残酸回收率达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100%。这种闭环式绿色产业链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记得我们当时做这个实验,做了11次实验都失败了……”当谈论起工作室的故事,娄可柏回忆道,“那时候我们引进了一套意大利的装备。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套装备脱硫率不高且速度慢效率低,效果不尽如人意。”

据悉,国内铅蓄电池使用周期比国外长,回收来的旧电池内部铅膏外层被致密物质包裹。国外设备在设计时,并未将致密物质的脱离考虑进去,无法实现充分反应,降低了回收利用效率。

“那几个月,我们一直在工作室研讨解决方案,经过试管仪器里无数次化学反应,电脑中无数次数据分析,终于有了可行方案。”娄可柏说,我们制作了一个破碎系统,铅膏通过我们研发的破碎系统,能够把硫酸铅外面的致密物质打碎,这样能够让脱硫剂和硫酸铅充分接触,加快反应。也正是因为这个系统,让我们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实现了企业的降本增效。

2016年,改造后的工程设备正式投入使用,与此前相比,新设备的脱硫过程从120分钟缩短到50分钟,脱硫率从93%提升到 99%。

此外,在江苏沭阳、安徽太和、河南濮阳等地,天能建立了类似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娄可柏技能大师工作室把自己潜心研发的技术一一“传授”给各个产业园,不仅加大技术创新和应用范围,更是促进行业新质生产力提升。

近年来,天能紧跟全球绿色发展趋势,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依托销售终端网络,通过“以旧换新”等方式,建立起了废铅蓄电池回收网络体系。六座“城市矿山”,每年能处置废旧铅电池、锂电池产能达到170万多吨,让退役电池重获新生,为国家“双碳”战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