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朝代,它共有14位皇帝,但是这14人中,有一半是小皇帝,也就是继位的时候,年岁尚小,有的甚至还在襁褓之中。但是哪怕如此,这个王朝的国祚竟然还能达到195年,不能不让人感到啧啧称奇。这个朝代就是东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后世的一些朝代,一旦出现小皇帝,就会立马被权臣篡夺,根本不可能做到如东汉一般。就比如距离东汉最近的曹魏政权,他们仅仅出了一任小皇帝,结果就政权旁落,最后被司马氏取代。

那么东汉频出小皇帝,为何能够支撑近200年?而曹魏却做不到这一点呢?

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需要了解东汉朝廷的具体国情。

东汉是汉光武帝在世家以及豪族的帮助下建立的,因此当时朝中大量官员来自这些士族。这一点与曹魏非常相似,曹魏使用九品中正制,得到世家的支持。而这就是两个朝代的共同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两朝的不同点是什么呢?

主要就是两方面,其一是外戚,其二是宦官。而这也是东汉能支撑195年的主要原因。

汉朝自建立以来,对于外戚都是十分包容的,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在他们的认知中,外戚是皇帝最大的依仗,能够帮助皇帝巩固皇权,制衡朝臣。

在东汉时期,因为小皇帝频出,对于外戚就是更加倚重,固然这些人在日后成为权臣,但确实起到稳定朝堂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小皇帝长大后,开始想要亲政,不可避免与外戚发生冲突,为了夺权,他只能依仗从小陪伴长大的宦官。其实,如果是外人掌权,面对到皇帝如此咄咄逼人,早就改朝换代了,但正因为权臣是外戚,根本没有推翻皇帝的念头,才会被小皇帝铲除。

而皇帝亲政后,对于帮助自己夺权的宦官十分倚重和纵容,无论那些宦官做什么,比如祸乱朝廷,欺男霸女,皇帝最多训诫一番,并不会多加惩治。因为皇帝很清楚,宦官就是依附于皇权的人,皇权一旦落空,他们根本没有价值。

没过多久,皇帝英年早逝,新的小皇帝继位,外戚辅政,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自然就拿前朝的宦官开刀,使得宦官势力遭到一轮清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朝廷就是如此往复,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公元189年,汉灵帝死后,宫中爆发十常侍之乱,外戚和宦官同归于尽,至此朝堂被外人掌控,而这也是东汉灭亡的原因之一。

再看看曹魏的情况,因为魏明帝的英年早逝,曹芳年幼继位,但是当时并不是外戚辅政,而是宗室成员曹爽辅政。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就是曹魏认为东汉的灭亡与外戚做大关系密切,他们竭力压制外戚实力。

但是在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取代曹爽成为曹魏的权臣,司马家既不是外戚,也不是宗室,而是世家。他们成为权臣如何会维护曹氏政权,因此在后来取代曹魏是必然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东汉以及曹魏的情况来看,就可以得出,外戚是让东汉朝廷延续如此之久的原因,准确来说应当是外戚、宦官和士族三方制衡,才让东汉延续如此之久。而曹魏是士族一家独大,这才造成仅仅出了一个小皇帝,就导致政权旁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