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崛起
二十一世纪的头几年,华为投入了大量资源开发 3G(华为选择的是WCDMA路线)网络项目,但国内的3G牌照却迟迟不发放。没办法,华为只能寄希望于海外市场。
但是,光有网络设备没用,还得有终端搭配才行,不然就会出现客户购买了3G网络服务后无3G手机可用的尴尬。当时任正非对于做终端是非常排斥的,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他曾经被固定电话机业务坑过。
但是,为了通信主业能够走出困境,华为最终还是在2003年七月份成立了手机业务部——归属于无线产品线(做基站的部门)。很明显,当时的华为手机部门就是配套部署之定位。
2004年二月份,华为研发的第一款手机U626——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一款商用 WCDMA 手机,赴法国戛纳参加 3GSM 大会并现场演示。从此,华为手机的命运与运营商高度绑定。
2008年九月份,世界上第一款安卓手机 HTC Dream(G1)诞生,而这其实是一款运营商定制机。于是,在运营商的带动下,智能手机浪潮开始席卷全球。这时候海外电信运营商巨头 T-Mobile 找到华为,希望能够合作一款安卓智能机。
接下来的2009年二月份,华为正式于西班牙 MWC 大会上展示了旗下首款 Android 智能手机(Pulse)。同年尾,这款手机在国内上市,并改名为U8220——这便是第一款国产安卓机。
2010年,靠着与国内外运营商的深度合作,中华酷联这“四大天王”正式崛起。但是,就在定制机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之时,华为却嗅出了危险的气息。因为背靠“运营商大树”,看似日子舒适,实则副作用极大。
当时的运营商集采,动不动就是数十上百万的出货量,但大部分都是低端机,利润极其微薄——用后来余承东的话来说就是“做定制机的利润还不如存银行利息”,因此还衍生了另一大弊端。
由于利润太低,那时候的定制机一直都是低端劣质的形象代表,这对手机厂商的品牌价值危害极大。毕竟,对于运营商来说,其目的是发展客户而不是卖手机,那么这样的结果自然就是手机成本越低越好。
2,转型
上述两大弊端,和华为手机业务部产生了严重分歧,因为他们想要做更好的产品,但运营商的价格限制直接锁死了产品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得不到产品背后的用户群(运营商限制和口碑限制的双重阻碍)。
2010年尾,认识到事情严重性的任正非,专门带着一帮高管,跑去和终端业务的人开了个座谈会,想要在智能机时代全面降临之前研究一个转型对策。
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极大——可谓是华为终端的“遵义会议”!其不仅明确了华为终端在公司业务中三分有其一的战略地位(另两大业务分别为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还确定了走开放市场的路线方针。
当时在欧洲干得刚有点起色的余承东,就被调回了总部执掌手机终端业务。老余可是个狠角色,一上来就手起刀落砍掉了将近3000万台的低端机和功能机订单!转型意志极为坚定。
刚好2011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初代小米手机发布后正式掀起了“互联网手机革命”,于是华为试探性地推出了一款性价比手机 U8860 Honor(荣耀始祖),但完全没有优势,推向市场后很快就沉了,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
眼见低端机这条路暂时走不通,华为只能模仿三星走高端路线。2012年初,华为 Ascend 品牌的首款机型 P1 系列发布,但后面成功上市的只有 P1 这款机型,售价2999元。
不久后定位更高的 D1 也上市了,售价3999元。但由于当时华为品牌撑不起这么高的定价,所以这两款机型推出后没多久就开始降价。看着高端路线又走不通,2012年便跑去和360合作准备推出“华为闪耀”特供机。
但最后华为却因为顾及品牌名誉(奇虎360名声很差)而让此次合作告吹,于是后面荣耀手机顺利迭新至第二代(U9508)。但此时华为的高端产品线却压力很大,转型之路异常艰难。
据说任正非曾因为自家高端机型用着死机,直接将余承东叫来狠狠训斥了一通。当时老余在高层内部的压力非常大,要他下课的声音也不断出现,若非有任总这把“尚方宝剑”力保他,往后将不会有“余大嘴”这个称号。
3,独秀
由于2013年二月份海外发布的 P2,因为 4G 牌照问题没在国内上市,所以 P 系列的第三代机型就成了国内市场输赢的“胜负手”。最终在推翻了很多方案之后,这代直接被命名为“P6”。
同时余承东也在思考这款机型该如何破局,最终还是在他喜欢的 iPhone5 这款手机上找到了灵感——流畅系统体验、金属质感和设计美感!当时华为的 Emotion UI 已有小成(2012年七月尾发布),若将新机的质感和美感做出来,或许可成。
于是,2013年六月份 P6 发布后,通过地毯式的广告轰炸,全球消费者都知道了有这么一款世界最薄(6.18mm)且采用金属拉丝加喷砂工艺的“绝美手机”,最终全球销量超过了400万台!
至此,所有华为终端人都长舒了一口气,同时余承东的“下课危机”也正式被解除。与此同时,华为的另一条高端产品线——Mate系列受此启发,也开始了调整了设计方向。
据华为李小龙透露,Mate7 立项于2013年三月份,当时第一代Mate也才刚发布不久,所以刚开始思路还是照着初代Mate路线去设计的。结果当 P6 上市后,一切都变了,华为在高端之路上开始摸清了门道,于是Mate7项目分裂出了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就是照着原来的思路,直接推出一款过渡机型,以承接2013年尾国内发放4G牌照后的历史机遇,因此便诞生了发布于2014年初的Mate2(可以理解为赶工出来的产品)。
第二个方案就是采用 P6 的设计理念,重视机身质感和设计美感,但不改变 Mate 系列大屏和长续航的“DNA”。此外通过调研还发现前两代Mate的用户多为商务人士,他们对安全性的要求比较高,但又不喜欢麻烦的密码解锁。
于是,李小龙便想到了 iPhone5S 上搭载的指纹识别技术,于是便找了瑞典的 FPC(FingerPrint Cards)公司合作。但问题是这家公司技术确实牛,却从未应用在手机上。
所以合作过程之难题阻碍,是超乎想象的。不过,当成品出来后,由于模组扫描的像素数高于iPhone5S,所以不仅解锁速度更快,安全性还更高。最终在2014年九月份,安卓首款按压式指纹识别手机——华为 Mate7 正式诞生。
4,王者
就在华为的高端手机业务进展得越来越顺利之时,运营商这边却发生了一场大变革。2014年七月份,轰轰烈烈的运营商营销费用改革正式开始,之前风光无限的“四大天王”正式解体。
不过,遭受重击的仅限“中酷联”三家,因为华为早已转型,不再依赖于运营商。而且2013年尾独立的荣耀子品牌,此时正在像素级地模仿小米并与其贴身肉搏,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往后荣耀将在互联网战场上开拓出一番霸业。
2015年,又诞生了一个替代 Ascend Y 系列的入门级品牌——主要面向年轻用户的畅享;其主打大屏长续航体验,价格则向红米 Note 看齐,往后其将变成华为的一大走量“神器”。
2015年,得益于旗下 P 系列、Mate 系列和荣耀子品牌的领衔突破,华为全年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直接突破了一亿台!这可是在脱离运营商情况下取得的成绩,极具里程碑意义。
2016年四月份,首次与徕卡合作的 P9 系列问世——往后这将成为首批销量破千万台的华为旗舰手机,同年十一月份发布的 Mate9 系列之最终销量也成功突破了千万台(一同推出的还有首款保时捷设计版本)。
也是在这年,华为的另一个子品牌,即 Nova 正式诞生(由 Ascend G 系列演化而来)。其定位不同于荣耀,模仿的对象是专注于线下的蓝绿两厂,目标用户为年轻时尚人群。
实际上,一开始的 Ascend D 系列在D2之后便没有再更新了,原因很简单——Mate2更新后Mate系列正式接替了其位置,这也是为什么 Mate 系列在华为内部定位最高之根本原因。
所以,自从2015年 Ascend 品牌(这个品牌名后来在2018年被运用于华为的 AI 芯片上)于华为手机处消失之后,最开始的四大系列并没有消失,而是于2016年演化为全新的四大系列,即 Mate、P、Nova、畅享。
最终,在2017年,华为迎来了双丰收——整体首次夺得国内市场第一名的同时荣耀还首次击败小米登顶互联网第一品牌!往后,国内市场第一名这个位置,华为一坐就是四年。
尾声:
华为手机之所以在2021年从巅峰跌落,皆因2020年遭逢制裁巨变。先是失去麒麟芯,后是被迫将荣耀剥离,到了2021年又失去了5G。
于是2021年就成为了华为手机业务最低谷的一年,不过后面的2022年开始好转。到了今年则明显恢复元气,第一季度在国内市场直接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