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0日,在广东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拍摄的水面救生机器人。近年来,珠海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提“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即将过半,从日前公布31省份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有5组11个省份的经济位次发生变化,可见新发展格局下,各地或巩固优势或追赶反超的态势逐渐清晰。

这背后,什么在发生着变化?各地有着怎样的发展秘诀?自3月19日到6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31省(区、市)政府“一把手”带队进京走上发布台前,围绕当地功能定位,介绍当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每场发布会持续1个小时左右,文稿超万字(1.1万-1.3万字)。发布会上,各省级政府负责人共回应中外记者307个问题,场均10个问题。这些问题有共性,包括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转型、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营商环境、旅游发展、对外开放、乡村振兴、民生实事、人才吸引等,也是“必答题”;还有一些“特色题”,例如县域经济、民族工作、粮食生产、能源改革等。

01

  解题新质生产力

  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发展

今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各地如何解题?南都记者注意到,从此次系列发布会的回答来看,各省份解题思路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科技创新出发,一种是落实到产业发展和培育上,二者也是息息相关的。不管是科创资源丰富的省份,还是相对欠缺的省份,“新质生产力”都是必答题。

以3月19日的首场发布会北京为例,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一组数据列举了其发展优势:硬件上,北京有92所高校,1000多所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数量都在全国位居首位,研发投入强度多年都保持在6%左右,在全国、在全球名列前茅。从人才看,北京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在前沿的科技领域,例如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占到全国总量的43%左右。

哪些产业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殷勇提到,北京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巩固扩大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等行业领先优势等。

作为经济总量连续35年第一的省份,近年来广东也亟须创新转型,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努力“再造一个新广东”。在3月29日的发布会上,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靠创新、二靠产业。他提到,这些年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先后布局10多批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发展新质生产力,那么传统产业呢?“传统产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王伟中说,我们推动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让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电家居这些万亿级的传统产业发挥优势,焕发新的活力。同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海上风电、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上海也有着类似的思考。“像汽车、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在经济中仍然占着相当大的比重,其中部分产业还是优势产业,不能够忽视和放弃。”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指出,对于传统产业,一方面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把传统产业打造成新质生产力。

“对福建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迫切。”4月8日的发布会上,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赵龙回应南都记者时坦言,“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我们的创新一直是个短板。”但现在发展正当其时,因为有良好的实体经济基础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他提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其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福建将大力发展动力电池、海上风电、新型储能等产业。

02

  优化营商环境

  新官理旧事 清理拖欠民企账款

对于地方发展而言,营商环境的好坏也对决定着发展成效和未来潜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经济发展也与营商环境息息相关。各地也将此作为“必答题”,纷纷表态改善优化办事创业环境。

南都记者注意到,多个省份的发布中提到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报告,其中,黑龙江、河北、山西、广西是“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的5个省份之一(还有一个是天津)。

多年来,有关黑龙江、有关东北,人们谈论的关键词是营商环境、是人口外流、是老工业城市转型。这两年,到黑龙江投资兴业的企业不断增多,“去年全省新登记企业增长14%”,在4月26日的发布会上,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梁惠玲表示,“我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链条政策支持、全生命周期服务,做到有事上门、无事不扰,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黑龙江副省长余建谈到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举措,包括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为经营主体留足“容错”“试错”空间;同步推进多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全国率先完成“退休一件事”集中攻关和创新示范;持续开展“新官不理旧账”专项整治,全面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对损害政府诚信的行为一律严肃查处等。

“抓营商环境,我们先从政府自身抓起。”在4月23日的发布会上,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表示,辽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振兴的“先手棋”和“关键仗”,深入开展政府履约践诺专项整治行动,坚持“新官要理旧事”,大力解决政务失信行为,督办解决营商环境问题近1.7万个。此外,开展“办事不找关系”改革。

“随着辽宁营商环境持续好转,央企、民企、外企积极布局辽宁。”李乐成介绍,去年辽宁的GDP增速十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增速,经济总量站上3万亿台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2023年辽宁扭转了连续11年人口省净流出局面,人口净流入达到8.6万人。

营商环境有进步明显的,也有长期以来口碑不错的,例如民营经济活跃的浙江,多项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引起关注。例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前段时间又设置了“跑一次没办成兜底窗口”等。

“全省市场经营主体达1040万户,相当于平均每6.5个浙江人就有1个老板。”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表示,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制定实施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2条政策措施,提振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

对于民企来说,招投标难、融资难是“老大难”问题,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中民企能否平等参与。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杜旭亮在民营经济发展举措中提到,积极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铁路、油气等传统垄断领域,参与了杭绍台铁路、杭温铁路、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三澳核电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

 03

  对外开放

  内陆省份加速对外开放 中欧班列成新时代“钢铁驼队”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进一步加快,除了便利境外人员商务和旅游往来,也落实在产业发展和吸引外资上。作为外贸大省,江苏是外商投资最密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现有4.3万家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中有超过400家在江苏投资。在4月2日的发布会上,江苏省副省长方伟表示,将加大制度型开放创新,在江苏更多汇聚全球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塑造江苏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过去江苏开放主要是向东,以出口贸易、引进外资为主。”方伟指出,现在江苏正在大力推进内外联动、东西互济、进出口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目前,新兴市场出口占比已经达到半壁江山。”

江苏的情况是全国外贸发展的缩影。自2020年以来,东盟已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从最新的5月全国进出口数据来看,东盟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新兴市场对出口的支撑已逐步加强。

南都记者注意到,这种变化也为内陆省份带来了新机遇,这背后也得益于交通基建和中欧班列等的加持。在6月13日的发布会上,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直言,“一带一路”是甘肃最大的机遇。近年来,甘肃主动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他提到,甘肃的“钢铁驼队”满载货物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频繁往来,对其进出口总值占到外贸总值的70%以上。此外,甘肃的农产品出口每年都有“零的突破”。下一步,甘肃将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大力推进铁路、公路、机场建设,放大国际陆港、空港枢纽功能,积极构建“空中丝绸之路”。

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也真实发生在新疆大地。在5月21日的发布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指出,新疆正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近两年,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57%、45.9%,经新疆出境的中欧(中亚)班列占全国六成以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新疆进出口总值已连续30个月实现两位数及以上同比增长,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

“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份,是国家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在新时代背景下,其优势亟须得到挖掘和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中国西部省份和东盟国家合作打造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平陆运河是其骨干工程。

在6月12日的发布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蓝天立表示,广西正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建成以后,我国西南中南地区、西部地区和东盟之间的物流将更加便捷,这也将是连接东盟时间最短、服务最好、价格最优的陆海新通道。

近日,南都记者随交通运输部“走进世纪工程平陆运河”采风团到广西钦州了解到,平陆运河总投资超700亿元,当前土石方已开挖过半,投资额近一半,3大枢纽项目建设正有序进行。它将于2026年底主体建成,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也将从根本上改变广西临海但没有江河直接通航入海的现状。

 04

  拼文旅

  有的地方“火爆出圈” 有的“闷声发大财”

随着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游、甘肃天水麻辣烫等火爆带动城市“出圈”,各地加入“花式整活”队伍,放大招、强客流,大力宣传和打造文旅IP。

“文旅”“旅游”也成为这次系列发布会提及的高频词,也是城市发展的亮点,发布会上各省份的介绍也成为了一份份“旅行指南”。南都记者注意到,如何发展文化旅游,变“流量”为“留量”也成为大部分省份的“必答题”。青海等省份从保护生态环境入手,河南等省份致力于挖掘特色文化,云南等省份在旅客服务上提升质量,例如继续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专项行动,彻底整治不合理低价游、游购捆绑、以购养游等问题。

每年“五一”到“十一”假期期间,是青海生态旅游的高峰期。在5月24日的发布会上,青海省副省长刘涛回应南都记者,将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厚植绿色本底,提高大美青海的“颜值”,始终把保护好青海的绿水青山放在首位。“生态旅游不仅仅是我们的目标,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我们更高的追求。”

“文旅市场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要把握趋势,应对这样的变化。”在4月3日的发布会上,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蕾对南都记者表示,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体验,发展文旅拼的不仅是文旅资源,更是整个城市资源。旅游不仅是一个产业,也是一个重要的载体。要推动商文旅、农文旅、体文旅等融合发展,还要促进文旅和科技深度融合,用数字化为文旅产业赋能等。

南都记者注意到,尽管像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经济大省和人口集聚的省市没有在发布会问答中直接涉及文旅,但其内化在经济和消费发展的整体中,是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不少网友称“闷声发大财”。例如,去年广东全省接待游客7.7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9500亿元,均居全国首位。今年春节,江苏的文旅市场也比较火,文旅部门统计消费额占全国的11.2%,位居全国第一。

采写:南都记者 陈秋圆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