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段时间,“养臭水”成为一种在学生群体中流行起来的另类活动,尤其是中小学生之间。

所谓“养臭水”,就是将各种各样的物品,包括但不限于食物残渣、饮料(如苹果汁、可乐、牛奶)、药物(比如感冒药)、生物材料(例如唾液、腿毛)甚至是昆虫等,放入一个密封的容器中,进行搅拌或摇晃,而后放置一段时间让其自然发酵。

在发酵过程中,这些物质往往会释放难闻的气味,并因为容器内部的气体积聚过多而最终发生爆炸。

在成年人看来,“养臭水”实在是恶心,很不卫生,这怎么会在一部分中小学生群体中流行起来呢?该如何正确地安放孩子们的好奇心?

“养臭水”的心理动因

准确地说,那些参与“养臭水”的孩子,乐趣并不在于“养臭水”本身,而在于“养臭水”的结果——瓶子因为内部气体积聚而“炸开”。换句话说,“养臭水”的最终目的是让臭水瓶突然“炸开”。

“臭水”会炸开,是因为瓶子里的压力逐渐增大,大到最后瓶子无法承受——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生物和化学反应。

封闭瓶中的有机物质(如食物残渣、肉类)在无氧条件下,会被自然存在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分解。这个过程会释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随着气体的积累,容器内部的压力逐渐增大。

某些物质在瓶中可能会发生酸碱反应,产生气体。例如,如果混合物中含有酸性和碱性物质,它们可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气体,同样增加容器内的气体压力。

生物体(如昆虫、小动物尸体)在密闭容器中腐败分解时,会释放多种气体,包括甲烷、硫化氢等,这些气体的累积同样会导致内部压力上升。

环境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瓶内气体的体积。温度升高时,气体膨胀,进一步增加容器内部的压力。

最终,内部气体不断增多,液体和固体废物占据的空间减少,但容器的体积不变,这导致内部压力持续上升,直至超过容器所能承受的极限而发生爆炸。

“臭水”炸开的那一瞬间,为何会给“养臭水”的孩子带来某种“快乐”?

一方面,人类天生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有一种原始的好奇和兴奋感。在“养臭水”的过程中,孩子们无法准确预测何时会发生“爆炸”,这种未知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加了“养臭水”的吸引力。

尽管成年人认为“养臭水”很恶心、“臭水”炸开尤甚,但对部分孩子来说,这种强烈的感官体验(如视觉、听觉、嗅觉的冲击)也是一种刺激,满足了他们的新奇感。

另一方面,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间歇强化”,即奖励不是每次行为后立即给出,而是随机出现,这种模式能极大地增强行为的持续性。在“养臭水”的情境中,爆炸作为一种“奖励事件”,其不可预测的出现时间,使得孩子们更加热衷于重复这一行为,期望下一次能够见证这一瞬间。

再则,中小学生很容易受到群体氛围的影响。尤其是当“养臭水”这种有些恶心的行为被视为“勇敢”或“酷”的象征时,孩子们更愿意参与,以获得同伴的认可和赞赏。

此外,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探索自我界限、挑战权威的阶段,家长越是反对、有些孩子越是试着挑战。参与像“养臭水”这样带有违规性质的活动,可能让某些孩子感觉到自己在挑战成人世界的规则,体验到一种反叛的快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奇心要用对地方

从某种正面的角度看,“养臭水”可以视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一种体现。

孩子们可能对生物如何腐烂、物质如何变化感到好奇,制作“臭水”时加入各种不同的物质并观察其反应,是他们的“实验操作”,他们试图模拟并观察自然界中的分解过程,尽管这种做法既不卫生也不科学。

不过,从学校到家长,几乎都是对孩子们的“养臭水”行为持反对意见。主要是“养臭水”存在的安全和隐患,远远大于它可能存在的正面效益。一件事如果缺点占比90%,哪怕它有10%的益处,都应该高度警惕,乃至禁止。

“养臭水”存在的风险,是方方面面的。

首先,它有健康风险。

“养臭水”将过期食品、废弃物甚至动物尸体、排泄物等混合后密封发酵,这种混合物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氨气等,吸入这些气体可能导致呼吸道受到刺激、中毒,严重时可引发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暴露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和身体健康。

“养臭水”有环境污染的风险和安全风险。

臭水发酵过程中会产生气体,气体积聚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爆炸,导致容器破裂,喷溅出的“臭水”及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伤害到周围的人,同时也可能损坏财物。

随意丢弃的“臭水”及其容器不仅散发恶臭,也会污染环境,影响公共卫生,对土壤和水源造成长远的危害。

“养臭水”也存在法律风险。

若“养臭水”行为导致他人健康受损、财产损失或公共秩序混乱,参与者及其监护人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尤其是在明确知道该行为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仍执意进行的。

“养臭水”也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一些孩子在认知发展上或许会产生偏差,将不寻常的、可能对健康有害的活动误认为是快乐的源泉,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个人卫生习惯,还可能在更深层次上造成内心世界的畸形发展。

孩子可能会逐渐偏好这类刺激强烈的非常规活动,忽视了建立在健康、积极兴趣之上的正常社交和学习活动,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长期的心理健康成长。

所以,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高度重视这一现象。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妨多多组织正规的科学实验课程和工作坊,让孩子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了解物质变化,或通过植物种植观察生命成长的过程。

这样的活动既满足了孩子们动手操作的需求,又在正规指导下保障了安全,还可以鼓励孩子们参与户外活动,如徒步、露营、观鸟、植物识别等,这些都是探索自然、学习生态知识的好方法。

好奇心是驱使孩子们了解周围世界的重要动力,有问题的不是好奇心,而是要把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以替代这种存在危险的活动。

我们有义务通过各种积极、安全的探索方式,帮助孩子们成长为具有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而非在类似“养臭水”的奇葩活动中走偏。

陈子非

责编 刘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