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丨燕梳楼

本来不想再写姜萍了,但我看到一场围绕姜萍的危险正在逼近。

这些危险在惊叹与质疑、造神与毁神之间反复拉锯,有进一步加剧舆论撕裂之势。

我担心这种撕裂会毁了姜萍。事实上无论是过度神化还是恶意黑化都是一种过度消费,都与这一事件本身的正向意义背向而驰。

在揭示这种风险之前,我先辟三个谣。这里面有我个人的不严谨,也有媒体和同行的流量反噬。作为一个严谨的自媒体作者,我有义务把我知道的告诉大家。

第一个,关于姜萍母亲。此前有媒体称姜萍母亲是云南人。而姜萍17岁其父亲已经67岁,也就是说其父亲姜玉华50岁才有的姜萍。这么大年龄才娶上媳妇,应该与穷有关。

提到云南就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事实上并非如此。经核实,姜萍母亲是内蒙人,与姜玉华是在打工期间认识的。姜萍出名后,还特意赶回家与女儿拍了一张照。从照片上看,确实更像北方人多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关于姜萍书法。有书法专刊发表了数学天才姜萍的书法欣赏,我看后大为震惊。因为我练了几十年书法,也达不到17岁姜萍的水平,果然是努力在天赋面前一文不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篇姜萍临赵子昂的《赤壁赋》,运笔流畅、点画精妙,牵丝连带自然生动,俯仰之间行云流水。难道她不仅是个被耽误的数学天才,还是位被低估了的书法奇才?经多方考证,此幅作品应为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姜萍所作。

第三个,关于达摩院否认。此前网传阿里达摩院为了确认姜萍实力,专程赶到涟水中专现场出题让姜萍现场作答,所以导致推迟6天才公布入围成绩和排名结果。

昨天下午#达摩院否认曾要求姜萍再次答题#窜上热搜,有网友称这是达摩院欲和这对师生切割,以防引火烧身。因为只有达摩院知道真相,但此前也在享受这种流量红利。

我查了一下最早的信源,是来自红星新闻。但很快红星新闻就删除了这篇文章,新闻周刊等转载的媒体也作了同步删除。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也不好问,问了他们也不会答。

但有一个基本的逻辑硬伤是,达摩院关于姜萍的采访在哪拍摄的?她的板书解题视频又是出自谁手?即使达摩院确实没有要求姜萍再次答题,但达摩院否认姜萍数学竞赛的成绩和排名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没有,就是说姜萍的成绩是有效的,排名是确认的。阿里没有因为一场开放式的数学竞赛活动作假的动机,因为这对一家本就饱受争议的企业风险太大。而作为姜萍恩师的王闰秋也不可能因为3万元奖金,去冒这样的风险。

最重要的一点是,即使王闰秋夫妇想作假想作憋,他们也得有这样的实力。在一众国际名校数学专业的博士生面前,并非名校的数学硕士自身都不具备什么优势,这从他连续参加三年最好成绩也就是125名也不难佐证。

而对于一个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姜萍来说,她能抄谁的作业?抄她老师125名能抄出12名?还是抄前面11名清北剑桥中科大的选手?她一个家徒四壁服装专业的在读中专生,有这个关系这个资源去抄吗?

所以说诋毁姜萍成绩做假甚至作弊的人不是蠢而是坏。他们之所以气势汹汹地冲着姜萍而来,无非是姜萍打破了他们的认知茧房,甚至是破坏了他们建立的游戏规则。他们并不在乎姜萍吃了几碗粉,他们只在乎这个中专生凭什么也能吃到粉。

事实上专业领域的事情还是要专业领域的专家来评价。复旦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姚一隽表示,姜萍答卷用词精准、表达流畅,LaTeX使用熟练。教授强调,仅看答卷水平,国内95%数学专业的学生都难以赶超。

而同样是数学大牛的牛津数学女博士朱朱昨日也公开表示为姜萍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朱朱肯定了自学数学成才的可能性,称自己当初也是靠自学两年数学,然后连升三级,16岁考上了牛津数学系。

相比较方舟子赵斌等人的质疑,我更相信这些数学领域专家的评价。另外我也相信中央级媒体的报道的严谨性,他们断不至于不作任何背景调查就跟着造神跟着吆喝。毕竟姜萍中专生逆袭清北的故事太突破常规了。

我们的社会显然更愿意看到和支持这种奇迹。从姜萍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于社会的正向价值,比如一考并不能定终身,比如人生可以不被身份所定义,比如专注于兴趣同样可以改变命运等等。

最后还是老规矩,说三点感悟,和大家共同商榷探讨:

第一,在江苏,姜萍也许并不是例外。

很多人认为姜萍是因为穷才没有上高中。我认为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来自情感因素。以她621分的中考成绩,在不能进重点高中的情况下上中专,是更好选择。

关键是,成绩同样不错的姐姐也读中专并通过中专考上了大学。农村孩子当然是请不起张雪峰这样的名师指导,她唯一的升学指导老师就是她姐姐,所以选择中专也就很好理解了。

而且江苏是执行五五分流最严格的省份,像这样姜萍这样成绩不错但最后进入分流通道的孩子非常普遍。事实上这些孩子放在其它省份那可能都是掐尖的存在,所以姜萍这样的神话出现在江苏也不稀奇。

就比如说这次进入决赛的入围名单中,来自江苏的就有48位,占总人数的6%。除了涟水中专,还有海门高中、南京外国语学校等高中生。而且江苏自古就是“数学家的摇篮”,祖冲之、华罗庚等都是江苏人。

在江苏历史上曾诞生15位数学院士,全国排名第1。在这样的土壤下冒出个姜萍这样的野生数学天才也就好理解了。

第二,中考分流机制,并不那么容易破局。

姜萍爆火的背后,是公众对于中考五五分流机制的担忧。有观点认为这早分流才导致姜萍的数学天才被埋没,由此推导到姜萍的背后可能还有更多的王萍夏萍还埋在土里。

事实上从前30名的学校背景来看,唯独姜萍的涟水中专显得格格不入,恰恰证明了这种选择机制的合理性。如果选拔出来的数学天才都是来自职业学校的孩子,那才是个笑话。

任何一项政策都很难兼顾普遍性与差异性的绝对公平。大规模的公平与个体性的特殊从来都是一个两难选择。姜萍个案可能会对总分选拔机制向单一专长人才有所倾斜,但不可能破局重构。

事实上姜萍的更大价值是来自于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对于家长来说,学会了如何尊重孩子的多样性,而不是以考试论成败。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或许也能改变对于中专学历的态度,淡化对学历的执念。

最近斯坦福博士报考安徽灵壁乡镇公务员,厦门大学40多岁保安拿到法学学士5年仍然干保安,引发关注。这其实都在暗示一个趋势,那就学历价值正在消失,唯学历论不再有市场。

第三,保护姜萍,就是在保护这种美好。

还有3天,姜萍就将走向决赛的考场。入围竞赛是开卷48小时,则决赛则是闭卷而且时间只有8小时,这对解题偏慢的姜萍来说,显然不具优势。

更重要的是,据曾参与命题的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刘若川透露,决赛试题的难度将对标全球顶尖数学专业博士资格考试,这对于学服装的中专生姜萍而言是个挑战。

由于姜萍的爆红,姜萍所在学校、老家都涌入大量前来打卡的人群,一些企业也主动跑上门又修路又捐助。为了保护姜萍,老师又“没收”了姜萍手机,让她安心备战不被干扰。

这样的保护是对的。大考在即网上却充满了各种喧嚣甚至是攻击抹黑的声音,这对姜萍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她才17岁,承受不了公众这么多期待。

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姜萍都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也不难想象,如果姜萍决赛失利,等待她的将会是什么。

但我还是希望姜萍能再次证明自己,给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