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从来不缺画家,这是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在现代水墨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南京众多的画家仿佛一个“宝库”,时刻在美术史的进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生活工作在南京的王静,2019年前以山水画闻名,之后的变革是她全新故事的开始。

南京没有错过中国水墨变革的每一个节点,由此也让它成为水墨发展重地,这一时间点甚至远早于20世纪80年代的现当代艺术进程。自明代起,这座城市便开始参与水墨革新,“浙派”之后的南京画家大多能保持鲜明的面貌,彼时的标新立异已经成为当代的正统。注重笔墨形式的拓展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这样的底层逻辑至今依然影响众多画家,并不断出现新的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止于不止”展览现场

2024.6.1-7.7 逸空间

6月1日,王静个展“不止于止”在南京逸空间开幕,2019年在芥墨艺术馆举办的个展“显现”也是逸空间主办的。巧合的是,这六年恰恰是艺术家从传统山水画走出,尝试新的绘画探索的阶段。在新作中,王静把“格物”式的观察和个人情感寄托于日常的琐碎事物中,体现出女性特有的微观视角和细腻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止于不止”展览现场

2024.6.1-7.7 逸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格 - 花青》 纸本设色 88×65cm 2022

正如展览标题所示:止于现象,不止的是从现象中显现的精神。用不断消减与纯化的结构方式“止于”可言说的一切,“止于”可见的部分,“止于”可知的世界,也正是它引发了不可抑制的“不止”之力。展厅内墙上的一句话,彰显了王静柔软但坚韧的女性能量——把看似脆弱的植物画得有力量、勇敢、舒展、从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穹》 纸本设色 97×160cm 2020

2007年,王静从南京师范学院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南京大学工作。在国画底蕴深厚的金陵地区,中国画以一种传统的方式沿袭着,不仅是笔墨和法度的延续,画家们组成了独特的“文人”社区,保障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力。在“新水墨”如火如荼之时,王静也在尝试将新的技法和风格融入创作。

在山水画中,王静将山体造型进行了“几何化”和“硬边”的处理,并且在山石间创造大面积的“孔洞”,令山水笼罩在一种沉静、幽玄的气氛之中。改造传统山水图式的过程中,她慢慢将自己的女性特质融入其中,并由此获得很多全国性的荣誉和奖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月沉沉》 纸本设色 97×180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大草坪》 纸本设色 79×134cm 2024

山水画创作所带来的光环,并未阻挡心里的另一种声音,城市生活与自然山水之间的隔阂,总让王静觉得少了点什么。对于成名的艺术家来说,改变是困难的,放弃原有的面貌重新开始,面临创作与市场的双重挑战,而水墨变革就是在双重挑战中不断前进的。

进入四十不惑后,王静开始留意周边的事物——电影中的一帧画面、生活中的一个角落、大海、植物……那些之前被忽略的日常,突然跃入她的眼帘时,艺术家看待世界的角度变化了,创作也随之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格 - 黄蓝》 纸本设色 100×90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格 - 粉红》 纸本设色 92×96cm 2023

如果遵从内心的声音,她要放弃已经驾轻就熟的山水题材,另辟一条新路;描绘新的经验和对象,需要一套新的绘画语言来应对。敢于选择从头开始,遵从内心的渴望,这是王静特有的坚韧和笃定。

2020年开启的“万物生长”系列,以植物为主题的创作是王静变化的开端。从当代山水画到当代水墨,这一过程她历经了十余年。这一过程也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也正是这一转变完成了她在当代水墨中人与自然、存在状态与生命需求等多方面的精神探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工作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万物生长 -2》 纸本设色 124×246cm 2021

艺术家的住宅和工作室中养了很多绿植,其中很多是多肉。“万物生长”系列中描绘的是芦荟,厚实的叶片在王静笔下获得一种尊严和力量。在观察与养护的过程中,艺术家感受到生长的“本源”性力量,由植物推至“万物”。

展厅内2.46米长的“万物生长”系列作品,局部放大的叶子,缩小了“我”的存在,凸显了对自然之力的敬畏。长期的山水画实践,早已成为王静绘画的底色。她笔下的一花一木都体现出建筑般的精准尺度,颜料的叠加中还能看到过往山水画留下的“印记”。通过坚实的体积、放大的局部所带来的视觉压迫感,饱含视觉的重量,这也成为王静的个人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止于不止”展览现场

2024.6.1-7.7 逸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万物生长 -1》 纸本设色 180×97cm 2021

1.8米高的《万物生长-1》是一件“万物生长”系列与“格”系列融合的作品。与“万物生长”系列同期出现的格子,直至2022年才成为单独的系列。2022年,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一个镜头深深吸引了王静,让她着迷的不是男女主人公,而是背景的格纹投影。老电影模糊的画质,让这些网格看起来更加灵动。

格子,美术史中的经典图示,在经过无数次解读后,艺术家依然会有不同的答案。“格”系列作为王静首个抽象系列,观众可以在不同作品中看到节奏、速度、情绪上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格 -1》 纸本设色 102×118cm 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格 - 江南》 纸本设色 94×136cm 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格 - 海边的房间》 纸本设色 104x75cm 20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止于不止”展览现场

2024.6.1-7.7 逸空间

比如《格-1》,在疏密、深浅、大小上的对比均很明显,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空间、光影的戏剧性变化;《格-江南》《格-海边的房间》通过“绘画装置”的手法,将空间的遮挡、可见与不可见作为主题,唤起日与夜的感知与联想。

“格”系列巧妙传达了王静对“格物”的传统认知:在微观的观察与思考中,体察宇宙的无限奥妙。在细微而琐碎的生活中,“我”与世界同在。这种对微小事物的特别关切,体现出特有的视角:生命不以尊卑论之,价值不以贵贱取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格 - 影着青》 纸本设色 90×118cm 2023

无论王静描绘的是一丛植物还是一片格子,它们所要表现的无非都是生命和世界,其中既包含着事物存在的状态、内在规律,也包含着艺术家当下的心境。只不过一个微观,一个宏观;一个具象,一个抽象。

在新作中,艺术家本人的特质彰显得更为突出,一方面是冷静的秩序,另一方面在传递强烈的情感。让二者达成和谐统一,这是艺术家控制画面和个人情绪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有刺》 纸本设色 70×70cm 2021

例如在作品《有刺》中,不同深浅、冷暖的红色有节奏地排列着,连接这些色块的是芦荟的倒刺。这种表现方法被称为“图底转换”——一个人无法同时清楚地看到两种形象。具体到《有刺》这件作品中,就是整体网格与局部的刺之间的转换。

网格的均匀排布意味着理性和秩序,尖锐的刺作为疼痛、愤怒的意象,图与背景之间的转换,也是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切换。每一根刺都是锋利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最终它们融合在整体之中。王静固然强调个体的情感表达,但是她并不认为个人的声音一定会带来破坏性的结果,相反,情感恰恰应该是建设性和包容性的,它所传递的是平和、温暖和宽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止于不止”展览现场

2024.6.1-7.7 逸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星链与绿植》 纸本设色 175×232cm 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万物生长 - 俯》 纸本设色 108×236cm 2023

从山水画到日常题材,这种转变也是王静心境的转变。创作于2021年的《有刺》,出于彼时对封闭和荒诞现实的愤怒,直至2023年完成《星链与绿植》《万物生长-俯》之后,她忽然发现自己变得平和了。2024年的《沱茶的方式》呈现出简素、质朴、平和、温暖的方式与状态,这也是绘画让艺术家进入的最舒服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止于不止”展览现场

2024.6.1-7.7 逸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佗茶的方式》 纸本设色 135×234cm 202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佗茶的方式》局部

从内心到画面,这一能量传递需要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生宣因其吸水的特性,可以保留最细微的动作留下的痕迹。选择这种材料,意味着艺术家有着极强的工具控制力,以及对色彩的高度熟悉。经过数年探索,王静最终让色与墨和谐相处,产生了画面中沉静、淡雅的色调,冷暖变化丰富的色彩和通透的呼吸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静在工作室创作

在王静生活的南京,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文化,画家们仍以“文士”自居,隐隐流露出往昔的风流,也隐藏着很多有着独立个性和思考的宝藏艺术家。古典与现代性在此处交错,才能出现像王静这样的画家吧?在她的身上体现出古典的视角与哲思,更可贵的是作品中所具有的那种现代意识:尊重生命的权利,勇敢地表达并成为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字|雷鸣

图片|逸空间、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