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发窝乡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搭建平台、创新形式、整合资源、形成统战聚合力,聚焦全乡重点工作目标,有效汇聚统战智慧和力量,共绘发展美好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挖人才资源,树立典型示范。聚焦精神文明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开展乡村组三级百名优秀人才评选表扬活动,评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好婆婆、好媳妇、民间手艺人等33个类别优秀人才494名,并公开张榜表扬,营造真、善、美的社会氛围,发挥正能量示范带动作用,使全乡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发窝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展厅落地小石桥建设并开馆运行,迎接省州县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参观交流7000余人次。小石桥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杨胜林被授予“武定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全乡以人才引领示范为支撑,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推动“和美发窝”建设有颜有质有感。

引好民营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建立商会组织,将商会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日程。乡党委副书记挂点联系商会工作,召开企业家座谈会3场次,听取民营经济人士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先后帮助商会解决办公场所、提供政策解答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举办活动刺激消费、拉动企业发展等问题。组织鼓励、支持和引导工商界人士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捐资助学、献爱心,通过商会推介和销售发窝土特产品,发窝冬桃、火腿、野生菌、胡蜂等产品销往楚雄、昆明等地。调集“商会”资源和力量,积极参与全乡重大节庆活动,增强市场主体培育动能,发窝乡商会先后参与承办发窝乡桃花节、六月六、彝族年等节庆活动,组织斗牛、酒歌赛、长街宴、跳脚等特色活动,为发窝乡聚了人气、拉动了消费、促进了市场主体培育、增进了民族团结感情做出了商会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凝聚党外力量,提升基层治理。积极培养乡村两级党外干部20名,调整选任3名非党干部任乡中心、站、所主任,12名非党干部任职村委委员,补选非党政协委员1名,建立党外干部、党外人士数据库,开展党外干部交心谈心2次。在全乡124个村民小组培养党外人士91名,党外人士积极参与村级低保评定、人居环境整治、污水治理等村级大事要事,积极建言献策,支持和带头执行国家惠民政策,在村级村民自治、助推村级治理质效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建设发窝乡村民议事长廊,深入践行“有事好商量,众人事众人商量”,开展“四长合一”“污水治理”院坝协商会议2场次,7名党外人士聚焦协商主题积极发言,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5条,助推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凝聚统战工作强大合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浸润民族文化,助推民族团结。非遗带头优传承促团结。培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120名,非遗传承人4名,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作用,开展“四个一”活动持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即:教唱一曲少数民族特色歌曲,传承民族文化;举办一场少数民族特色服饰展演,宣传少数民族特色;开展一场民族刺绣培训,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技艺;举办一场非遗传承酒歌比赛,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民歌文化。国家级彝族酒歌非遗传承人余学光、苗族刺绣传承代表张艳、优秀乡土人才李云琴等成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的代表。建强阵地优服务促团结。以打造阵地为抓手全面激活民族团结新动能,聚焦集镇建设和便民服务,实施了全州首个乡镇集镇电网入地项目,长己公路发窝段三级路提升改造项目建成通车;提升改造民族文化广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篝火盆、美化亮化民族文化广场、绿化集镇街道等,发窝集镇面貌焕然一新,民族团结氛围浓厚,全乡群众认同感、归属感更强烈、更可持续。文化认同暖民心促团结。聚焦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成功举办发窝乡首届桃花节、发窝乡2023年“六月六”民族体育文化节,开展斗牛、斗鸡、民族歌舞表演、民歌对唱、射弩等民族特色文化体育活动,结合民族特色,创新开展彝族酒歌新歌赛、彝族文化挖掘保护及非遗传承人论坛,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喜迎八方宾客,以节为“媒”促交流、促团结,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