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传说中,女娲创造苍生,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因此初七为人的生日。
初七又叫人日、人节、人庆节,从汉朝开始庆祝,魏晋后更加重视,人们佩戴头饰,登高赋诗。唐代高适给杜甫的诗中写道:“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诗人高适形象(图片源于网络)

这个民间传说的产生,无疑是在人们学会饲养家畜以后。在众多生物当中,古人想到了人是最后出现的,但他们没有想到,最先出现的生物,比哺乳动物低等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始地球表面(图片源于网络)

地球最初形成时,火山频繁爆发,熔岩遍地横流。此后,地表逐渐冷却,岩石开始结晶。最早的地球表面只是一片荒野,看不到蔚蓝的天空,因为大气中没有氧气。早期的地表上没有水,水从火山爆发出来,或由彗星撞击而来,再落回地面汇聚,大地上有了滚烫的雨。过了几百万年,水冻成冰、蒸为气、汇成海,生命在大约四十亿年前在海洋中产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古的紫色海洋(图片源于网络)

生命是怎样产生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可能因雷电产生高温,使原始大气中的混合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有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在原始海洋中聚合为生物大分子,进一步组成多分子体系,最终演变为原始生命。生命也可能在深海中的硫磺喷泉附近生成,流射出的炽热物质与海水接触,发生化学反应孕育出生命。生命还可能源于太空中漂浮的星际尘埃,携带着在外星系发育的生命,被地球的引力俘获,坠落到海洋中,恢复活力并开始演化。生命还可能起始于矿物质中形成的有机化合物,在矿石中逐渐伸展,形成了早期的生命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气雷电活动(图片源于网络)

最早的生物只是包裹着薄膜的古生菌,吸收外界的能量生长,通过复制的方式繁殖。距今约三十五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细菌、蓝藻等原核细胞生物。当时地球上缺乏氧气,这些生物本身厌氧,但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使地球上的氧气迅速增加,不仅改变了大气层的面貌,而且形成了阻挡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原核生物在地球上又繁衍了十几亿年,有一部分为适应环境,形成了细胞核膜,进化为真核细胞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核细胞生物(图片源于网络)

真核细胞的出现使生物进化迅速发展,在距今二十多亿年前出现了多细胞生物。大约十亿年前,生命开始有性生殖,促进了遗传变异,加快了进化速度。生物分化为植物和动物,动物以植物为食,死后被植物吸收;动物消耗氧气,植物产生氧气,形成精妙的平衡。大约六亿年前,生物种类大量产生。动物眼睛的出现,提高了捕食的效率,也促进了隐蔽和伪装,生命攻击和防御的本领不断地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头部生有五只眼睛的寒武纪章氏麒麟虾(图片源于网络)

地球环境的突变,有时引起生物的大规模灭绝,可以推测的物种大灭绝至少有五次。在大约四亿四千万年前的奥陶纪大灭绝中,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物种就此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45亿年前灭绝的体长可达9米的房角石(图片源于网络)

三叶虫在地球上生存了三亿二千万年之久,于二亿四千万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在海底的三叶虫(图片源于网络)

恐龙统治世界一亿六千万年以上,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灭绝中灭亡。在旧有物种大量灭绝之后,总有众多新生物种登上进化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梁龙(图片源于网络)

大约四亿年前,植物从海洋中爬上陆地,从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进化成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大约三亿五千万年前,海洋中出现了鱼类。此后,两栖动物登上陆地,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相继出现,地球上生机盎然。直至三百多万年前,哺乳动物中灵长类的一支,进化成为具有智慧的人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人猿(图片源于网络)

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古老的女神,她的形象不但凝聚了母性的温情和慈爱,而且蕴含了女性的柔韧和坚强。她以超凡的创造力,给世间带来了无限生机。她聪明智慧,不惮劳作,不辞辛苦,不畏艰险,不惧危难,是有爱心、有热情、有担当的光彩照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娲补天雕像(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