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龙乡,和美城乡。初夏的原野,万物丰茂。行走在龙乡大地,一项项农业数据振奋人心,一个个涉农项目加速推进,一座座美丽乡村焕发新颜。中药材加工基地建设现场,机器轰鸣,焊光闪烁,充满了浓郁的现代化工业气息和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田畴厂矿间,学子们以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为主线,相约研学游;乡村里,现代农业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美不胜收……这是黄陵县农业农村工作砥砺奋进的最好证明,也是黄陵乡村振兴成果最好的展示。在龙乡大地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生动实践百花齐放,新时代龙乡巨变正在加速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起笔于群众利益、落笔答“四个之问”,用一张蓝图绘出万千诗画村庄,造就万千幸福城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黄陵县积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引领,持续发挥以“党员县级领导包片、部门单位党员主要负责人为乡村振兴特派专员包村,强村带弱村、大户带小户”为主要内容的“两包两带”机制作用,一体化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集聚各方力量,调动各方资源,奋力开创黄陵乡村振兴新局面。

“两包两带”显成效 党建引领村强民富

村景焕发新颜,产业串珠成片,新风扑面而来……这处处印证着“和美乡村”之美的是黄陵县阿党镇丁村。

初夏时节,走进阿党镇丁村新建的高标准温室大棚内,茁壮嫩绿的葡萄刚刚长出指尖大小,像一串串珍珠,惹人喜爱。管理员小文和丈夫正在对葡萄藤进行最后的修剪,她说:“葡萄园建园已两年,由于是初次挂果,今年每亩能产500斤左右,所有大棚产值能达到2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陵县阿党镇丁村葡萄种植采摘园是跨镇区村组结对帮带、合作建设的高标准特色种植业典范。25个高标准大棚,占地40亩,配有支架、滴灌、自动卷帘等现代化设施,属村集体资产。园内主要有阳光玫瑰、巨峰和辽峰等葡萄品种,预计盛产期亩均产量5000—8000斤,亩均产值约10万元。

民生为重,实事为要。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阿党镇丁村狠抓人居环境整治,切实为群众办实事,2024年3月升级建成了村卫生室兼中医养生阁,配套有公共卫生室、诊断室、治疗室、中西药房和理疗室,是集基础医疗、预防、保健、中医养生、公共卫生于一体的综合医疗室,极大地改善了辖区居民的就医环境及诊疗条件,让群众病有所医、康有所养。

“阿党镇丁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村窑洞安全质量提升工程实现了全覆盖,村集体经济产业主要有一产的特色梅花鹿养殖场、特色葡萄种植采摘园、五新果园,二产有酱腌菜加工厂,三产有中医养生馆和文化服务中心,初步达到了一二三产融合,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华丽转变。”阿党镇丁村包村干部陈雷介绍说。阿党镇丁村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两包两带”工作机制为抓手,以高质量创建“千万工程”示范村为目标,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年收入两万元到现在年收入近三十万元,群众的腰包更鼓了,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和美乡村建设的步伐也更快了。

阿党镇丁村只是黄陵县105个行政村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黄陵县“两包两带”机制推行以来,取得良好成效,全县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清零。农村无害化改厕率达到65%,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8%,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完成95%。集中改造破旧窑洞4138孔,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天然气管网延伸到6镇(街道)50个村,建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18个。

“三级联创”聚合力 典型示范引航赋能

走进黄陵县田庄镇韩庄村,村中道路干净整洁,花草树木恣意生长,农家庭院错落有致,烟火之气浓郁馥香……

韩庄村是今年黄陵县确定创建的市级“千万工程”重点村。借助市级“千万工程”重点村创建的“东风”,如何下好人居环境整治“先手棋”,打好和美乡村建设“主动仗”?韩庄村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拆、治、建、管”多措并举,高标准实施村级基础设施整治提升项目,常态化开展补一补、清一清、整一整、修一修等乡村“微整形”和村庄清洁行动,建设宜业宜居的和美乡村。

和美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是基础,产业发展是支撑。翡翠梨种植是韩庄村的特色产业。目前,韩庄村高标准建设的翡翠梨园一派生机盎然,预计产量15万斤,产值90万元,也已形成了翡翠梨苗木繁育、生产、冷藏、包装、销售等全产业链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韩庄村集体翡翠梨园有100亩,翡翠梨挂果需要四年,在这四年当中,我们在梨树间隙中做了翡翠梨苗的繁育,拿短期产业支撑翡翠梨园的发展,同时,我们的畜牧养殖、设施农业、订单面油、苗木种植、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韩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曹福海介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韩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万元,210户群众分红9万元,合作社运营资金6万元。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切实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通过将种植业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相结合,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争取突破50万元,实现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双赢的新局面。”曹福海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庄村只是黄陵县今年14个“千万工程”示范村、重点村创建者之一。黄陵县将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分类实施、压茬推进、全面提升的方式开展三级联创。2024年,争取命名和打造6个“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8个“千万工程”市级重点村,选取39个县级重点村同步推进打造。到2027年,全县建设“千万工程”县级重点村53个,遴选创建市级重点村32个,省级示范村20个,分批推进剩余村梯次提升。

“系统规划”激活力 城乡融合协同发展

“在村庄建设过程中,最感到头疼的就是专业规划人才的缺乏。”这是前几年农村基层干部的共同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为美丽乡村建设补齐“规划短板”?黄陵县创新思维,积极作为,聘请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城乡融合院执行院长吴传道为黄陵县乡村振兴责任规划师,委托陕西自然资源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和上海交大设计研究院实施实用性村庄规划和中华文化标识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规划编制工作,委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实施黄陵县乡村振兴试点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同时从2022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选派具有城乡规划、建筑、土木工程、水利等专业背景的干部担任镇级乡村振兴规划师,编制村庄规划,为镇办建设项目提供“陪伴式”规划技术服务,指导编制出符合当地水土、风情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还组建智库团队,指导开展项目策划和规划实施。

一张张蓝图变成乡村美景,“陪伴式规划”至关重要。 李娜是店头镇乡村振兴规划师,她说:“作为规划师想要做好乡村规划,首先要走进村里挨家挨户调研,切身体验村民生活,在熟悉了风土人情之后才能再构思设计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还要准确把握乡村的差异性体现地方特色,满足农民实际需要。”

“黄陵县正处于新老农民交替、新老农业交替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规划始终以‘村集体发展、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出发点,改革破题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有序流动。通过‘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农田规模化流转、土地综合整治’等策略,激活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获得感;通过‘飞地抱团强村计划’和‘现代果园股份化改革’等方式,让村集体充分共享黄陵产业发展带来的持续红利。相信不远的未来,一幅‘人产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黄陵画卷将徐徐展开。”黄陵县乡村振兴责任规划师吴传道介绍说。

当前,黄陵县按照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留白过渡等类型,因地制宜编制完成《黄陵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形成了“1+2+3+X”的空间布局。完成全县9大片区83个行政村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策划包装项目1352个,预计投资额28.8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12亿元,实施项目346个。

“产业为本”强根基 和美乡村提质增颜

走进延安农投黄陵县中药材加工基地,机器轰鸣,焊光闪烁,运输车、工程车来回穿梭,起重机、装载机紧张作业,充满了浓郁的现代化工业气息和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黄陵县弗里斯乳业有限公司,一排排羊舍整齐地分列两旁,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羊儿悠闲地嚼食草料,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专家教授也对这一稀缺的特色乳产品赞不绝口。

走进田庄镇域,美健林食品、蔷薇农业科技、通航机场、东石狮古柏群景观、农业情景剧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研学线路,让学子们纷至沓来,体验农事,品味民俗。

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这是黄陵县立足资源禀赋,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引培并举构建多元产业发展格局的缩影。

今年以来,黄陵县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食用菌、梅花鹿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种养游”模式林下经济,发展预制菜产业,促进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寻根游、休闲游、赛事游等新业态,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康养、体育赛事等产业链。大力发展乡村研学游,加快编制全域研学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校地产学研文创产业孵化村,完善5大特色研学板块基础配套设施,让更多群众“吃生态饭”“发旅游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黄陵县建立了支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1+N”政策保障体系,制定出台了果业、特色产业、农业机械化、壮大村集体经济、农业防灾减灾以及人才、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配套文件,推动各方政策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各类要素向乡村地区集聚。

喜看龙乡田野织锦绣,乡村振兴正当时。如今,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崭新画卷,正在龙乡大地的绵延田畴间徐徐铺开,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强力节拍,黄陵信心满满、步履铿锵。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