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首映后,日前,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艺术研讨活动在文艺会堂举行。该片将于6月18日起正式登陆全国艺联各大影院,届时全国观众将有机会亲身体验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白烈士的故事曾数度被改编为文艺作品,1958年,由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极具影响力的影史佳作。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是由上海这座城市红色基因孵化而成的一张红色名片。该片在电影节闪耀亮相后,更是致敬了上海这座电影之城的艺术底蕴,致敬了这座光荣之城的革命底色。

“电波”电影中弄堂烟火气、平凡夫妻背影等生活化段落,屡屡被提及,不少学者都认为片中的人间烟火气、人性平凡味,最是打动人,也最有电影的影像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视协原主席滕俊杰强调了电影的氛围感、电影性:“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两个方向勇敢地直奔了电影主题,一个是舞台镜像的电影符号,另一个就是实景融合下的电影氛围的刻画。这种电影的氛围迅速笼罩观众,让观众沉浸在光影里。”

中国评协原副主席,原上海市文广局副巡视员毛时安认为,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打动几代人的影像魅力,在于人情味:“这部舞剧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人性的深度和情感的丰富性,它不是一个概念的、符号的英雄。过去,我们往往把英雄理解为一个坚强的、符号的、没有人的情感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当中注入一些新质审美的要素,来满足如今的大众审美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舞蹈演员在银幕上的呈现,颇受专家学者好评。

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表示,两位主演让观众从他们的表演中感受到了什么是“既有生活的真实,又有艺术的真实”的境界,“影片中有很多配角演员,都表演得非常到位。对于第一次面对镜头工作的年轻舞蹈人来说,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值得鼓励。”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影协原秘书长饶曙光表示,“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真实历史的影像,又有实景的拍摄,还有舞台的拍摄和舞台与观众的交流。我觉得这是一种在混杂基础上的新创造。中国导演应该有更好的文化自觉和美学自觉,来创作出更多的这样有创新力和表意力的作品。”

适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用电影工作者的诚意雕刻了一座纪念碑。面对该作出色的表达,有学者称,电影“电波”成为了海派文化里程碑式的一部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是非常突出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影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聂伟称,上海在不断寻求有电影气质的影像来讲述这座城市,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好可以成为其中的代表,“这部作品已经具备了用当下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的进取精神。尤其在影片的结尾,朱洁静、王佳俊作为扮演者,出现在新时代上海的重要文化地标,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显示出上海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我们将新时代史诗般的社会实践转化成为史诗般的超级电影。”

从电影到舞台,又回归电影,“电波”的故事在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上空画出了一道艺术的螺旋,用持续的生命力,记录下一段铭刻历史的英雄赞歌。

图片:上海歌舞团、尚世影业

来源: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