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作为最早被确立的节气,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周礼·春官》中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表明周代夏至日祭祈神明,意在消除疫病灾荒、祈福美好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诗人范成大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夏至时节的乡风民俗呈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展现了夏至的独特魅力。

范成大《夏至》:“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逾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

全诗既有对夏至时节民俗的描绘,也蕴含了对家族传统、孝道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核垂腰祝饐”,夏至时节,大人们腰间挂着李核敬祖先,祝饐,是对老人身体健康的一种祷祝;“粽丝系臂扶羸”,描述了人们将五彩粽丝系在手臂上,这既是一种装饰,也有避邪驱病的寓意。同时,扶羸,则是求得身体的安康。都有祈祷祭祀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节物竞随乡俗”强调了节日习俗的多样性和地域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底蕴。“老翁闲伴儿嬉”则描绘了夏至时节,老少皆宜的欢乐氛围。即使是年迈的老人,也能在这个时节中找到乐趣,与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享受天伦之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鼎声中朝暮”描述了清晨和傍晚时分,石鼎中传出的阵阵炊烟和声响,这是家庭生活的象征,也是安宁和宁静的体现。“纸窗影下寒温”则通过纸窗的投影,暗示了天气的变化。夏至时节,虽然天气炎热,但早晚温差较大,这种变化通过纸窗的投影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逾年不与庙祭”指的是长时间不参与家族的祭祀活动,“敢云孝子慈孙”则是一种反问,强调了家族传统和孝道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诗人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文昌杂录》载:“夏至始,百官休沐三日。”从范成大《夏至》诗中,能够感受到宋朝夏至休假的悠然自得。特别是诗中老翁与孙辈嬉戏,正是人间最平凡却最温馨的光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夏至之日,若幸运地遇上休息日,繁忙的公务与琐事皆抛诸脑后,人们就可以尽享生活。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我迎着朝阳步入公园,花草在阳光的映照下愈发娇艳,闭上眼睛,聆听鸟儿的欢鸣,感受微风轻拂面颊,仿佛自己已融入这大自然的怀抱,所有的烦恼与疲惫都随风飘散。

回到家中,我提起笔,记录下这难得的悠闲时光,让这一刻的美好成为永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午后,老友到访,带来了新闻信息。我婉拒了这些话题,只想沉浸在这份宁静的悠闲之中。他微笑着,理解了我的选择。

我随即取出早已浸泡在冷水中的梨和西瓜,与老友一同品尝。那清甜冰凉的滋味在口中弥漫,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边品尝着美食,边聊起轻松的话题,开始畅谈诗词歌赋,分享范成大《夏至》中的快乐,徜徉在中国文化的海洋中。这份难得的闲暇时光,让我们深感满足与愉快。

夕阳西下,我们依依惜别,心中充满了对这份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并非仅仅是想象,清末民初诗学家郑孝胥(1860年—1938年)的《夏至》诗便描绘了这般场景:“手书日记罢趋衙,便觉闲廊足岁华。十日雨晴喧曙雀,半庭绿暗长秋花。故人频问诗情好,新局微闻国论哗。拂拭书窗入长夏,试评沉李与浮瓜。”

夏至与诗词、友人、美食、休息日的浪漫邂逅,正是如此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6月21日4点50分46秒,农历五月十六日,迎来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夏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这个夏至恰逢周五,北京的最高气温将在30℃,小雨转晴。读范成大和郑孝胥的《夏至》,这个周末,我们就能享受诗中的美妙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住夏天里,最美的事,莫过于吃一个冰西瓜。中国当代小说家汪曾祺(1920年—1997年)的小说《夏天》:将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愿大家在这个夏至,与朋友一起,能够找到那份宁静与满足,祝大家夏至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