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拓片和实物大小是相同的吗?”

“为什么这个拓片是红色的呀?”

6月19日上午,湖南美术馆内一些看似离现代生活十分遥远的物件——拓片,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好奇,而被他们围在中间的策展人白林坡正在一一对他们的疑惑进行讲解。

当天,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和湖南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图像的复兴——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历代金石图像拓片精品研究展”(湖南巡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幕。开篇气氛火热的场景,就是策展人、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主任白林坡在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展公共教育活动时的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合影

拓片,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今天将其放在美术馆展出的意义是什么呢?现代人又能在拓片中获得什么?

“今天,读图时代已经来临。‘话语的意识形态’研究正在让位于‘图像的意识形态’研究。这种图像转向不仅是指人类视觉中心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恰如我们这次展览的主题‘图像的复兴’,它其实是一种古老的认知方式的复归。”开幕式上,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这样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南美术馆馆长田绍登在开幕式上致辞

的确如此,远古时期,一只老虎跑过草原留下影子,古人有感而发将其凝固成符号和图像,今天老虎再跑过草原,影子应该不会和远古有多大差异,而留下的线条和形象却古今殊异。这是人类情感的进化历程、认知方式、能力技法乃至审美功能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时期孔子见老子的拓片

在一副关于东汉时期孔子见老子的拓片上,画面中心由三人组成,左侧俯首弓背,双手怀抱两鸠的人为孔子;右侧与孔子相对,姿态相近,手持曲杖之人为老子;二人之间有一个抬头看着孔子、手握蒲车的小孩,是项橐。画面描绘了孔子虚心向老子、项橐请教的瞬间。作为流传甚广的儒家典故图,此次还展出了另一幅孔子见老子的拓片,拓片的构图与画风又有所不同。在黑白的对照里,历史无声,影像有痕,这两幅拓片的原作者他们何以在同一个题材里进行不同的表达呢?这是拓片展中值得琢磨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众围听白林坡讲解展览

“拓片这种手法把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器物转化成了一种平面的影像,它本质上是一种图像类型和关系的转移,它所承载的信息和照片承载的信息能够形成互补,所以拓片技术到今天都仍然是相当有传承意义的。”在白林坡看来,拓片从来都不是一个脱离时代的物质或者说手段,“学国画的,你可以从拓片中吸收国画的线条;学雕塑的,可以汲取雕塑的创作灵感;学设计的、环境艺术的包括做当代艺术的,你都可以从拓片的图像文化系统中汲取灵感或积累视觉资源,图像类拓片的可转化性是非常高的。”说话间,白林坡还举起手上用拓片图像做成的手机壳文创产品向记者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林坡的手机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观众在这样做了。6号展厅门外,来自湖南工商大学的夏同学在填写完观众游览问卷调查后告诉记者,她们即将开始毕业设计,在这次看拓片展的过程中,她拍摄了不少视频,留待以后作为素材灵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众看展

以往,以拓片为物质资料的金石学研究多着眼于经史文字的考证,少有学者关注社会史形态下的金石图像,此次历代金石图像拓片精品研究展是否能够为视觉艺术的学术研究与创作打开一条全新路径?这还需要艺术爱好者与从业者走进美术馆去吸收体会。

据悉,本次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从馆藏的600余件(套)金石碑帖拓片中遴选了100余件代表性的图像类精品拓片进行集中展出。展览分为两个版块,第一版块为文献篇:“吉金乐石”。内容包括金石学介绍、拓片文献资料及拓片知识图片、视频资料等;第二版块为藏品篇:“观图解相”。内容包括陕西等地区出土的馆藏周代青铜器全形拓、榆林汉代画像石旧拓、隋唐重要遗址发掘实物的石刻线描精品拓片,以及河南南阳、山东临沂、山西晋中等地的画像石、造像碑、石窟寺浮雕等图像类拓片。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7月14日,观众可通过湖南美术馆官网(www.hnmsg.net)及官方微信公众号 (湖南美术馆、湖南美术馆订阅号)预约参观。

潇湘晨报记者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