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一卷诗书,品一盏清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五云深处蓬山杳。寒轻雾重银蟾小。

枕上挹余香。春风归路长。

雁来书不到。人静重门悄。

一阵落花风。云山千万重。

李之仪 《菩萨蛮》

五云:五色云端,吉祥的征兆

银蟾:月亮的别称雅称,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挹(yì):舀,把液体盛出来,词中同作“溢出”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词之大意可解为:

在五彩云的深处,掩映着蓬莱仙山,缥缈而不可及。此时此刻,寒雾重重,月亮也显得格外小。躺在枕上,依然能闻到伊人残留的香气。

奈何归路漫长,思念如春风一般,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

期待着鸿雁飞来,能有你的书信捎至,遗憾的是雁过,书信却未曾抵达。夜深人静,重门深锁,更让人感到孤独。

忽然,一阵微风拂过,飘落一些花瓣,透过轩窗,看着那一层又一层的山峦,仿佛它们也在阻隔你我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深度解析:

词句唯美,景色虚实交替,把相思之情渗透进环境里,就更显得所思之人遥远,如在天涯。

“五云深处蓬山杳”,词人借彩云、仙山之梦幻,营造出迷离的氛围,不由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长恨歌》: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寒轻雾重银蟾小”,此句依然是写景,但此景却是实景,早春微寒,雾气重重,让月亮显得比平时更小。“圆月”有寄相思之意,可此时月光被雾气掩盖,相思无处可递,内心惆怅渐起。

“枕上挹余香”,枕上余香,必然是所思之人遗留,奈何人已远去,孤枕难眠,只有这一缕幽香与自己为伴,更增添了孤寂之感。

“春风归路长”,秦观曾在《八六子·倚危亭》中写“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正是这种意境。不同的是,词中的春风温柔无限,可归路漫长,与佳人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片词更是加重了这种无处可寄的相思,借鸿雁、重门、微风、落花以及千万重山峦把离愁泼洒。

“雁来书不到”,古有鸿雁传情之典,大雁已经飞过,却不见佳人的书信,失落之情难以掩饰,心中如这春寒一般,多了几缕悲凉。

“人静重门悄”,夜深人静时刻,这份相思潮涌而来,奈何一重又一重的院门深锁,自己独守空房,孤独之感更甚。

“一阵落花风”,有风吹过,摇落了窗前几朵落花,时光匆匆而逝,正如张泌在《寄人》中所写: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云山千万重”,词的结尾句,词人再次落到云山处,与上片起句呼应,但此云山却是真实存在,阻隔了恋人之间的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李之仪,北宋著名词人,“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妻子胡淑修同样是一位才女,不但精通笔墨,还是一位算学家。

李之仪出身名门,为书香世家,父亲李颀官至太常少卿,但李之仪的仕途却极为不顺,命运也非常坎坷。

公元1102年,李之仪遭蔡京诬陷,除名编管太平州,在《与祝提举无党》表中,李之仪曾写:

“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

也就是说,流放太平州第一年,他先失去了儿子,第二年女儿不幸病逝,第三年妻子胡淑修也亡故了,第四年自己还患了癣疮。

而此时他已经56岁,进入人生末年还要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苦,心中伤痛可想而知。

幸好,1105年李之仪遇大赦,并在金陵邂逅了16岁的少女杨姝,两个人惺惺相惜,彼此依靠,决定携手走完余生路,这也成了北宋诗坛的佳话。

李之仪笔下著名的《卜算子》就是写给杨姝的: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杨姝本是一名身世凄苦的歌伎,李之仪被贬太平州时,曾到黄庭坚府上聚饮。宴席之上,黄庭坚请来杨姝献艺,一曲《履霜操》让李之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杨姝只有13岁,两人相差50余岁。

三年以后,李之仪遇赦往金陵,不经意间又听到的《履霜操》,禁不住老泪纵横。更巧的是,弹此曲者正是杨姝,但此时她已经流落街头。

两个人再次相遇,皆是红尘失意之人,因此挽手相怜,决定共度余日,不离不弃。

所以这也让我们想起了那句话:只要最后是你,晚一点也没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是彼此的救赎,尤其是杨姝,她在为李之仪生下儿子后,李之仪表请朝廷乞补九品恩荫,他的好友郭祥因嫉妒,便污蔑李之仪与杨姝的孩子非亲生,因此李之仪再次被贬,杨姝遭受杖刑。

尽管如此,杨姝亦不离不弃,一直在竭尽全力辅佐与李之仪所育的一子一女,直到李之仪翻案遇赦。

李之仪80岁过世后,杨姝将他与原配夫人胡淑修合葬,独自将孩子抚养成人,未再嫁。

因此,杨姝做到了: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苏轼贬定州时,李之仪曾入苏轼幕府,他与苏轼早年就有很深的交情,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李之仪与胡淑修曾奋力营救,胡淑修甚至在胸前挂了一块牌子,当街为苏轼喊冤。

所以,李之仪受苏轼所累,一直被针对,屡次遭遇贬谪。

原本李之仪是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的学生,为“元佑党籍”,与黄庭坚,秦观、苏辙、米芾、晁补之等人皆有密切交往。李公麟所画的那幅《西园雅集图》中,就有李之仪。

因李之仪晚年隐居姑溪,故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在两宋词坛上,李之仪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