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坛于5月底掀起腥风血雨,执政多年的保守党因党内权力斗争和执政不力陷入窘境,工党和其余党派一起施压,敦促苏纳克尽快举行大选,5月30日,英国议会宣布就地解散,7月4日将重新选举新一届政府。

曾几何时,追随美国对我国强硬政策就是英国对华关系的最高纪律。然而,如今动荡的政局之下,对华务实温和的新生力量蓄势待发。难道未来英国对华关系将开启全新模式?同为世界大国,英国的政局变迁,对中英关系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工党领袖基尔·斯塔默已领先现任首相苏纳克,工党"很有希望"在大选中夺魁。但这并不代表工党就一定能高枕无忧。

首先,斯塔默个人的支持率并不太高。虽然多数民众认为他将获胜,但只有34%的受访者对他持正面评价,51%的人则是反对态度。这说明英国民众可能只是更加不欢迎保守党,而非真正认同工党及其领袖。

其次,工党此前连续多年处于野党位置,缺乏执政实践经验和应对重大危机的能力。一旦执政,工党将面临重重考验,如何平复国内动荡、振兴经济、重塑外交等,都将是巨大挑战。

再者,工党作为一个中产阶级政党,其支持者群体存在一定狭隘性。如何平衡各阶层利益诉求,避免"唯资产阶级论"的偏执路线,也将是工党需要面对的一大课题。

最后,工党虽在大选前抛出"重振英国"的鲜明口号,但具体施政纲领和实际作为如何,目前仍是个未知数。民众对工党新政权抱有极大期望,但如果最终失望,民意也可能出现新的反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天空新闻台发布的民调

虽然工党夺权十有八九,但其前路绝非一帆风顺。我们拭目以待,期望工党新政权能够勇于自我革新,以睿智理性的态度对待国际事务,避免"狂傲"自满而陷入迷离困境。

在过去数年,保守党政府为英国的对华关系撰写了一段灰暗的篇章。受制于美国的影响,他们频频抨击中英经贸合作,以"产能过剩""不公平竞争"为由,对华企业贸然实施制裁打压。

曾几何时,两国企业还能在伦敦城和上海滩自由无阻地来去,互通有无;而如今,英国对华企业在当地经营已是寸步难行,重重阻滞横亘在两国良性互利的发展大道上。

然而,新的力量正在崛起。工党上台后,或许将对英国的对华政策实施整体修正。毕竟,工党作为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政党,其利益攸关的是那些在华拓展业务的英国大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企业深知与中国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性。而工党领导人,大概率会听从这些企业的呼声,在对华关系上采取相对温和务实的政策路线。

届时,那些针对华为、中兴等中企的不当制裁或将解除,两国科技领军企业能够重新平等合作;那些对华为投资设限的不合理壁垒也将被拆除,英企有望重新进入中国庞大的市场版图......

总之,旧时代的篇章或将彻底终结,中英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将徐徐打开。在工党的领导下,英国对华政策必将止暴力、惩戒者,转而追求互利双赢、合作共振。机遇之门正在缓缓打开,我们拭目以待,期待未来两国关系的华彩新篇章。

这和德国与我国之间的关系有相同之处,而法国截然相反,为什么德国和法国在对华政策上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分歧和倾向性?这其中的关键,说到底还是大型企业在华利益的驱动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汽车行业为例,德系汽车在华收益颇丰,比如宝马一季度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都来自中国。而法系汽车由于在中国市场竞争力不足。

正是出于这一原因,德国政府对欧盟新能源汽车对华加征惩罚性关税的呼声极力持反对态度。作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德国深知汽车业的重要性,绝不会为了迎合别国而伤及自家企业的利益。

而工党若在英国执政,同样也难以做到对中国的态度一味强硬。这不仅因为工党本身就是一个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更重要的是,工党已获得了不少在华拓展业务的大型跨国企业的公开支持和赞助。

这些巨头企业切身感受到了与中国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它们或许将通过与工党的政商勾连,影响新政府对华政策的走向。这背后是企业权力与政治力量的碰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工党领袖斯塔默

企业之于政党,犹如后院提供生命线,而政党也将听命于企业的利益呼声,为之服务。所以说,工党统治下的英国对华政策,将朝企业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既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也是一个无法改变的政治现实。

无论保守党或工党,都不能否认英国政坛的多舛纷扰给外交带来的阻碍。曾几何时,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是世界强权,其外交言论足以让全球为之俯首贴耳。

而今天的英国,却在频繁的政局动荡和党争阵阵中,外交政策也陷于断崖式的跌宕变更。保守党上台时奉行亲美反华,到工党执政后或将风向大转。这让很多人对英国未来的政策走向十分好奇。

政坛剧烈动荡可能加剧外交的断裂性和碎片化。国内政局若不稳定,外交难免捉襟见肘,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和号召力。一个强国应该是内政固若金汤,外交纵横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党影子外交大臣戴维·拉米(左)与工党党魁斯塔默(中)

某种程度上,无论工党还是保守党,都急于通过外交树立自身政权的权威性。正如小平同志曾说过的那样:"外交政策不应是一时的利益博弈,而应是长远利益的理性追求。"

风云际会,英国政坛翻天覆地,旧时朝野或将分道扬镳。无论如何,如今英国对华关系的大趋势都将向务实务温和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大型企业的利益诉求,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展望未来,我们期望英国新政权能够尽快平复国内动荡,夯实政权基础,以开放、包容、务实的胸怀与世界对话。英国理应秉持理性睿智,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也要尊重他国合理关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而非持偏执态度肆意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