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而高校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场所,一直受到各界关注。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涉及河南、黑龙江、广东、云南、陕西、浙江、青海共7省的9所高校。我们可以发现,河南省新增2所高校,分别为河南体育学院(公办)、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民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河南省其实是全国高校最多的省份,与经济强省江苏省并列第一,本专科高校数量高达168所(截至2023年6月15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或许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要知道,长期以来“山河四省”一直被认为是“高教洼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口大省“缺人”

为什么河南在疯狂建大学?

答案其实都围绕一个“人”字。抢建大学就是在抢人。

回看上下五千年,河南省是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中原文化,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兴业。

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更是人口大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河南省常住人口有9936.6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三号)地区人口情况

与此同时,河南还是高考大省,每年报名的考生众多,2023年达到131万人,排在全国第一,被戏称为“高考最难的省份”。

然而,即便是高校数量全国第一的它,也留不住人。

来看一组数据,2023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981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9.5万人,死亡人口78.7万人;2022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87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口73.3万人,死亡人口74.1万人。

除了自然减少之外,河南的人口外流趋势显著,2023年河南常住人口净流出达到47.8万人。

这不仅仅是河南的问题,毕竟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与东部发达省份始终存在差距,资金、土地、企业、科教、创新等要素保障不足,有道是人往高处走。

或许高等教育的弱势是原因之一。现实是河南近1亿人分不到一所985,全省上下只有一所211郑州大学,985大学“挂零”。其中,本科院校也只有58所,更多的是以职业学校为代表的专科。

方向渐渐明晰,近年来河南兴建大学,也是为了缓解高考内卷、人口流出的焦虑。

回顾过往,高校格局都是历史遗留的产物,受行政力的约束,想要打破并不容易,好在如今政策倾斜的支持很明显,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

而就现状来说,高校最多,不代表教育最强,高校数量多与质量并不成正比,河南的高等教育实力水平亟待提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突出,近1亿人口所分配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1%。

建造大学并不难,难的是令其迅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用心规划,更需要时光的沉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超越的“中国经济第五大省”?

河南建大学的冲劲儿,已经充分反映了其对优质高校资源的渴望,毕竟有了高质量人才的助力,才能振兴产业,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作为中部六省的“一哥”,经济发展的压力并不小,也有竞争威胁。2023年河南省GDP为59132.39亿元,同比增长4.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总量排在全国第六,跌落常居的中国经济第五大省这一宝座。

四川后来者居上,受益于服务业和消费的驱动,2023年GDP为60132.9亿元,同比增长6%,超过河南,也成为全国西部第一个迈上6万亿元台阶的省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而一季度河南GDP规模约为14765.34亿元,同比增长4.7%,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与四川的竞争依旧很火热,从经济总量来看,一季度河南以超622亿元的优势夺回中国经济第五大省的称号,但增速不及四川(6.1%),两者之间的胜负还未可知。

究极原因,河南省县域占比大,发展水平不均衡且不高,尤其看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二产、三产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产业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正陷入工业发展转型的阵痛期,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较弱。

2023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5360.15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22175.27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31596.98亿元,增长4.0%。三次产业结构为9.1:37.5:53.4,二产比重有着逐年减少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表来源:202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要知道,工业化是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和核心动力。而构建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新发展格局,需要避免过早“去工业化”,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维持合理比重,进而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河南有效需求不足、部分工业领域恢复仍存挑战,提质改造压力仍较大,经济稳定向好基础尚不牢固。

其传统支柱产业包括冶金、建材、化工、轻纺、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1%。

要知道,产业是转型升级的基础和载体,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现今河南需要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求人又求新

众所周知,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发展的主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是产业,而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关键在于人才,正是河南发展破局的方向。

河南想要打造制造强省,需要卓越的人才。而建设高质量大学是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基础,更是在革新中抢占先机、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

因此,人才这一“关键变量”可以成为河南高质量发展的“亮眼增量”。

公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河南省人才总量达到1410.31万人,比上年增加209.08万人,实现17.4%的增长。

一方面,河南在引才,在深化人才“引育用服”全链条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

例如,打造常态化引才载体,举办第六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累计延揽优秀硕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4.4万人、本科以上人才28.2万人;通过“一人一案”精准对接引进、“一事一议”提供政策支持、“一人一专班”全程跟踪服务2023年全职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11人等。

另一方面,河南积极自建及引入大学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例如,启动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医学院建设;哈工大、上海交大、北理工、武大等高校都宣布在河南设立郑州研究院,助力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有了人才的支撑,产业才能腾飞,河南的经济才有发展的底气。尤其是它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坚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首要战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

其中,河南把壮大“7+28+N”群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支撑,“7”是打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28”是培育壮大超硬材料等28个重点产业链;“N”是在细分领域培育若干专精特新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7万亿元。

那么,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更是趋势。

“创”与“产”的背后是“人”,尤其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是联结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核心劳动要素。

就拿新材料来说,大国重器的研发制造需要新材料的升级突破,它是制造业两大“底盘技术”之一。

目前新材料行业已涉足国防、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据工信部预计,202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2020-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13.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省作为关键金属资源与材料产业大省,拥有关键金属资源的基础优势、冶金材料制备类别相对齐全的科技与产业基础,利于加快从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变。

其中,超硬材料是河南为数不多在全国领先、全球独具优势的产业,而在28条产业链中,超硬材料排在第一位。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世界超硬材料看中国,中国超硬材料看河南”。全球每10颗培育钻石中,就有5颗来自中国;而中国每10颗中,有8颗产自河南。

2023年其新材料占材料产业的比重提升到35%,新型材料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

同时,新材料领域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9家,占全省新增的26.32%;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占全省新增的36.54%;新增省级制造业头雁企业38家、重点培育头雁企业52家,分别占全省新增的38%、45.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河南现有的新材料产业还存在不少短板,高端化不足。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需要加强支持引导,优化产业体系,向高精尖发展。

这就需要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全面优化产业链发展生态。

总体来说,“7+28+N”群链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重点创新平台,创造了8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60%以上的规上工业产值。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自身科教资源的量与质有待提升,想要加快传统产业优势再造以及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脚步,需要将自身内需的增长潜力有效释放出来,加强创新水平,进而提升产业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