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条视频文案,我一直在考虑发不发,因为有太多人等着事情反转,也有太多人在提醒我(往期视频),你得查清楚事情的真相,当作论点才能发。

但是,我还是想为这个小女孩说几句话。

今天的这条视频,也完全是在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的基础上,说几句我个人的愚见,不作猜想,不作臆断,不喜勿喷。

02

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姜萍火了,姜萍是谁?”的文章。

文章里指出,17岁在读中专女生姜萍,闯入阿里全球数学竞赛12强,

天才!中专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日来,两个极致的对比词汇,也让这一极具热血感和戏剧性的新闻,持续引发公众关注,铺天盖地的热搜接踵而至。

但人一旦出名,麻烦也随之而来。

02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姜萍的热度不断攀升,网友们看待她的目光,从最初一致的赞叹、欣赏和爱护,变得越来越驳杂。

有人质疑她作弊的可能性比较大

有人说高考都能作弊,这种竞赛有什么权威性?

有人怀疑她是网上百度的答案

有人指出她在黑板上的错误

有人说姜萍满打满算才培训了七个月

还有人说是老师帮她代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有些网友的想象力飞驰,把这次参赛说成是个布局已久的计划,师徒二人联手打造一个励志故事,就为了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云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连远在美国的方舟子,也发一连串的帖子质疑她冒充数学天才:中国人就吃这一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似乎,人们总是急着要发现一个天才,同时又想证实这就是一位“造假者”。

我想说的是,可以质疑姜萍,但阴谋论大可不必。

03

无论你是学术大家,还是贩夫走卒,只要被更多人认识,就免不了常常被拿来审视,这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常态。

陈丹青说:鲁迅先生总结的好,你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二是捧杀。

按我们中国人的老办法:要么骂,要么捧,总不能平实地面对一个人,了解一种学说,看待一段历史。

04

网络舆论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习惯把人捧上神坛,又以同样的方式把人拉下神坛。

网络一面喜欢造神,一面又更容易毁神。

05

因为在当今,人人被卷的头破血流的时代,他们无法容忍姜萍这样的“意外”,见不得别人的天赋异禀、后来居上.

更不愿意承认别人的优秀,哪怕是主办方阿里组织的专家,专程跑到涟水中专学校,找到姜萍现场出题,现场作答,用自己的实力最终征服评委后,还是有无数人,无论如何都不相信“中专生”能逆袭。

06

当然,我也无法证实这件事一定就是真的。

可是,有一个社会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固有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考不上高中的,一定是学渣。

上不了高中的,一定是工地搬砖的。

在大街小巷穿梭送外卖的,一定是没学历的。

在工厂拧螺丝的,一定是没特长的……

甚至,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你最好连梦想都不应该有,更何况有一天你突然脱颖而出,被世界看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形枷锁,太多的有形规训,总之就是要你服从与随大流,安于社会对你的“定位”。

这样的氛围中,很多人也会自我设限,给自己戴上“纸手铐”,成为囚禁自己的看守。

作为自己看管的囚徒,认同自己不配有梦想,不配痴心妄想,去追求自身地位,看起来难以企及的东西。

08

可是,这个世界太大了,总有一些人成为例外和意外。

当然,也有更多的人,成了众矢之的,不得已要自证清白。

这些年,从“糖水爷爷”到“鸭头小哥”,从“拉面哥”到郭有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被流量“砸”中的人,都会遭到密集围观,哪怕正常的语句,都会被过度解读,被人为扭曲,被有心之人利用。

就好像比赛输了有人说她飘了,比赛赢了,有人骂她德不配位的全红婵。

又如进退两难、每晚需要吃几次安眠药,才能睡着的董宇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有因面容姣好,被人质疑是“学术媛”,在网上做题自证清白的牛津大学数学系的女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何人在互联网的全方位照射下,都不可能全身而退。

09

有句话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我相信,这个人人自危,人人沉默的世界,绝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世界。

对这件事,理性告诉我,大概率也许真的会有“反转”,或者泯然消失,至于反转多少度,你我都不得而知。

但我希望这事儿是真的,是百分百真的。

最后,我还想再说一遍:可以质疑姜萍,但阴谋论大可不必。

就像她的老师说的,希望大家不要给姜萍贴上“天才少女”的标签,让她安心准备决赛。

无论她是不是个数学天才,都不应该被舆论绑架。

真相总是经得起考验,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真相还没出来之前,你我都是看客,让子弹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