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开打?埃及向中国“托孤”,埃及文物抵达上海,搬空国家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2024年的夏季,一个前所未有的景象却在上海这座现代化都市上演:数以百计的埃及文物集体"云游"至此,向中国这座东方古国展开了一次文化盛会的序幕。

从遥远的尼罗河而来,包括高2.4米的法老巨像在内,共计788件文物集结上海博物馆,为亚洲最高规格、全球最大规模的古埃及文明展览拉开了大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展览,竟能让埃及国家级宝贝集体远涉重洋?

又蕴含着怎样的故事情节,让两国跨越地理和文化的隔阂,在上海这座城市里上演了一出"殿堂级"的文物盛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埃及文物在中国展出的背景原因

2024年春季,中东局势愈演愈烈,双方的冲突风险也进一步加剧,面对如此危机,埃及政府为保护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免受战乱破坏,做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决定。

埃及准备将国家几乎所有能够移动的文物全部运往中国,托付于这个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友好国家暂时保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样的做法,其实早在叙利亚身陷战争的时候就发生过,叙利亚将200余件文物运到中国保管,同时给予展出的权限,此举更是为了避免文物在战争中消失殆尽。

当时中国政府也向对方做出了承诺,定会全力以赴保护叙利亚文化遗产,为叙方实现了"文物避难"的心愿。

文章信源:中国与叙利亚签署《关于协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联合声明》——国家文物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例子,所以埃及在文物保护方面对中国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一举将788件文物托付于中国保管。

这无疑是中埃两国友谊的最新见证,更是对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高度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历史的视野来看,中国自身也曾在列强入侵时期遭受过文物被抢掠、文化遗产遭摧残的痛苦经历。

文物运输过程细节

对于上海博物馆而言,承办这场“金字塔之巅”的展览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专门组建了6人为组的团队亲自飞往埃及负责文物记录、打包、运输等相关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在埃及7大博物馆中展示的文物,如今都要运到上海博物馆,这些稀世珍宝离开故土,跨越重洋来到上海,这样是一场震惊全国的举动。

在正式对接之前,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筹备和磋商,上海馆方先期派出专家学习埃及文物的特点,并和埃及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运输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高效率完成对接,最终决定将分散在埃及七家博物馆的文物先集中到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

随后,一个为期20天的“点交”工作正式开启,对于每一件文物,无论大小,上海馆方的工作人员都会进行逐一清点和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并不是简单地核对件数那么简单,他们需要详细记录每件文物的裂缝、磕碰等细微损坏,因为这些信息关乎到后期的保护和修复。

整个过程工作量巨大,仅仅点交文物的报告就装满了一个大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只有做好这一步,才能为后续的运输和展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20天的努力,所有文物都已经装箱完成,准备乘坐从埃及直达上海的航班前往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抵达中国更是有警车全程护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此次文物交接的重视程度。

文物展品概览

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新馆一层3000平方米的展区,这些来自埃及的文物将陆续"现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批抵达并亮相的,便是两件气势磅礴的"重量级"展品——彩绘人形棺和埃赫纳吞巨像。

当彩绘人形棺的箱子打开时,在现场的媒体无疑都被这神秘的色彩以及别致的造型所吸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棺身造型富于创意,栩栩如生,即便是底座的设计也巧妙借鉴了泛滥的尼罗河。

当重达2.1米的埃赫纳吞巨像现身时,现场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这是一尊刻画了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埃赫纳吞的巨像,从外观看彰显着至高无上的君王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这两尊"大家伙",本次展览还将展出许多精美绝伦的小件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几枚小巧玲珑的甲虫雕像。

尽管体积微小,有的仅几公分大小,但这些甲虫雕像的雕刻工艺却令人赞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枚正面背面印刻古埃及图案的青蓝小甲虫,泛着金属般的光泽,栩栩如生,另一枚身形较大的甲虫雕像则展翅欲飞,每一根羽毛都刻画入微,美不胜收。

在古埃及文化中,甲虫被视为神圣的象征,常被制作成护身符,走近这些微型雕塑,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工匠的匠心独运,以及古埃及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以上文物,想必大家都在好奇木乃伊,那么下面就是一具鳄鱼木乃伊。

与人形木乃伊不同,这具木乃伊保留了鳄鱼原本的形态,连尾部都被绷带一圈圈裹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千年的岁月让绷带已然失去了原本的白色,变成斑驳的暗黄,但却更显神秘色彩,打开箱子时,空气中仿佛还飘荡着古墓的气息。

除了这些引人入胜的文物,本次展览还将首次展出一块距今约4000年的中元国文物碎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岁月在这块石砖上留下了无数划痕,但古埃及人刻绘的人像和符号依旧清晰可见,色彩依旧艳丽夺目,令人对古埃及人的高超工艺赞叹不已。

这些只是本次展览的冰山一角,更多精美绝伦的文物将在展期内一一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文化盛宴,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古埃及文明的精华,体会那个辉煌时代的博大精深。

展览意义和猜测

这场集中展出788件埃及文物的大展,自然引发了诸多猜测和议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人表示,埃及此举是否预示着中东地区新一轮冲突即将爆发?

是否已经做好了"开战"的准备,才会将国家重要文物赶在战火之前转移出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在战乱年代保护文物历来是件棘手的事情。

有理性的声音认为,或许是杞人忧天了,这只是埃及和中国两国加深文化交流的一次友好合作,没有必要过度猜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在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被烧毁的历史教训之下,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向来以热情友好的态度欢迎各国文物来华展出。

上一次叙利亚文物来华展出时,在中方全力保护配合下,一件文物都未出现任何损伤,才赢得了叙利亚方面的深深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盛会的规模之大、展品之丰富,在全球甚至是在亚洲都属空前绝后。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埃及方面有多么珍视与中方的文化交流,也许正是基于对中方的信任,才将如此之多的国家瑰宝一并托付于中国保管。

当然,我们也无法完全排除,埃及这一做法或多或少带有防患于未然的考虑,毕竟在动荡的中东地区,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置身事外。

而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和平力量之一,自然是最值得信赖的文物保管国。

结语

这场盛大的文物展览不仅彰显了中埃两国间深厚的友谊,也凸显了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与文化交流中的关键角色。

展览为中国观众带来了难得的文化盛宴,同时促进了中埃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积极力量。

期待这场文物展览能为全球和平与稳定带来更多正面影响,我们值得期待。

文章信源:

上观新闻《万里奔赴,全球最大规模古埃及文物出境展788件文物如何来到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澎湃新闻《抵达上海!埃及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都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