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的父母进入暮年,或者是你自己到了该“服老”的年纪,你打算以怎样的方式养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上有这样一种描述:

等上了年纪,不需要指望子孙养老,直接和闺蜜组团去养老院,每天泡泡温泉、唱KTV、打麻将、参加聚会,自由自在。
很多网友都表示对此向往,尤其年轻人,纷纷说“等我老了以后也要这样”。

互联网浪潮下,年轻男女们容易对“婚姻”、“生育”等背后的优劣势过于夸大,不少人甚至表示愿意直接跳到老年状态,每天在养老院吃吃喝喝,不考虑任何工作的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很遗憾,理想与现实有着巨大的差异,多数时候人们无法实现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养老院并不是慈善机构,老年状态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轻松简单。

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据了总人口的19.5%。

这个数值已经逼近了中度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实际上在我们周围,摇着扇子买菜遛弯的老年人甚至已经比小孩更多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以60岁及以上作为划定老年人口的标准,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会更多,到2050年时将有接近5亿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现象,带来最直白最无法忽视的问题,就是养老负担加重。

如今成为家庭支柱的多是70后或者80后们,他们既要工作养家,还要教育孩子,

好容易想在父母面前放松一下,发现自己早已经不再年轻,面临着一家四个“老祖宗”的赡养问题,实在是一笔不轻松的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博上有一个网友讲过自己家给奶奶养老的故事,评论区引发一片共鸣。

网友的奶奶84岁离世,在此前,父亲照顾奶奶整整十年。

奶奶只有父亲一个孩子,承担老母亲的养老是父亲自然而然、无法推脱的责任。

为了更好照料老人饮食起居,父亲几乎住在奶奶家,对自己的小家反而忽视不少。

父亲本身是个喜欢热闹、喜欢旅游的人,但惦记奶奶没人照顾,十年里他几乎没出过门,偶尔拜托别人照看几天,心里也总是不踏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着,父亲贴身照顾,母亲也经常去送饭,自己从学校放假回来之后也陪在奶奶身边。

但奶奶似乎并不满意。

她的精神一直不高,再加上走路不方便,很少出门,总是在窗边发呆不说话,没对儿孙的照料表示过谢意。

到后面几年,奶奶脑子已经不清楚了,整天就是躺床上睡觉,基本失去作为一个“人”的正常生理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边是无法推卸的责任,一边又是无法兼顾的纠结,父亲天天面对着这样的奶奶,心情并不好;

母亲也对这种生活不满意,两人几次争吵,家庭矛盾越来越多——然后奶奶去世了,结束了这十年相似的生活。

似乎一下子,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大概是这种想法太大逆不道,大家也只是沉默的庆祝“解放”。

奶奶在自己的家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这是很多老人理想中的状态了,有儿子孙子照顾,儿媳也没有意见,看似是一个幸福又稳定的晚年。

那她为什么不快乐呢?

也许是无法自由行动的肢体,困扰着她曾经自由的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是孩子们脸上压抑着的不满,让她回忆起曾经一家人平等自在的相处模式。

她曾经也拥有过自在的青春时光,如今却失去了独立能力,无法再为家庭做任何贡献,反而成了新一代前行的“负担”。

在过去,中国社会主张“老有所依”,年迈的老人都会被家人照顾,“养儿防老”成了不少老一辈人最朴实的生育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年轻人普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人被996逼成过劳社畜;

中年人更是要承担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为生活奔忙。

他们不是不想孝顺,只是很大概率下,这种孝顺都是一种有心无力。

每天仅有的一点精力耐心都被一层层枷锁压榨,再拿出小时母慈子孝的态度对待老人,对每个人都是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乎,在这种莫大的生存压力下,许多得不到照顾的老人被送进了养老院。

据统计,到2021年底,中国的养老院数量已超过15万家,其中居住的老人数量超过1000万。

这些进入养老院的老人们,身上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

有的是一生没有养育子女,或者子女先自己而去,没有人能承担他们的养老义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是和家里子女晚辈们“过不到一起”,一家人的亲情不足以维持养老的重重责任;

再有的就是孩子们实在腾不出多余的精力去照管父母,又怕老人自己生活得不到安全保障,出于多方面考虑才把老人送进养老院——这一类占比人数最多。

潇湘晨报就曾报道过一则新闻:上海闵行区91岁的孙奶奶控诉自己被“困在”了养老院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原本是因为摔伤才住进养老院,几个月后身体康复了,以为自己能顺利回家,没想到却遭到子女们一致反对:

孙奶奶已经九十多岁,老年人骨质疏松,平衡力又差,晚上上个厕所都可能被绊倒,再摔了怎么办?谁负责?

子女们也都六十多岁,也有自己的小家要顾,谁有功夫天天盯着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都没精力,但又担心她一个人独居出意外。于是,送养老院,就成了眼下最优解。

他们把钥匙和证件都藏了起来,每周定时去给老母亲送好吃的,尽心尽力。

只有一样——任凭孙奶奶一声声喊“我是你妈妈,我要回家”,就是没人肯松口让她回来。

孙奶奶早年参加过革命,如今享受离休干部待遇,还被颁发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在家里住的时候,她还是是社区的积极分子。

可如今她只能每天都待在养老院里,确实是“安全”,但见不到家人得不到自由,她形容自己活着就像行尸走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孙奶奶这样被“强制”送进来的,这些在养老院生活的老人,对这样的生活也是各有感慨:

世间不如意有十之八九,很多事情皆是身不由己。

有的时候,人是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

网上曾有篇流传很广的文章,是湖北省一位78岁的退休作家“紫金山人”,在第二天要去养老院时发出的感慨,名为《明天我要去养老院了,才发现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文章言辞极为动人,虽然言语朴素,但深深道出一个老人在暮年时对人生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紫金山人”本来也有一个普通平凡的家庭,只是老伴先她而去,女儿又嫁到外地,她的生活顿时从三口之家变成了孤独老人。

“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

人一旦陷入孤独,精神就会变差,自理能力也跟着下降,女儿担心母亲的生活,几次提出接她到身边。

她不想给孩子添麻烦,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于是思来想去,养老院成了最合适的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行时她在家收拾东西,只简单打包了几件常穿的衣服,装好身份证银行卡,其他就没有什么值得带走的——她也已经带不动了。

为了选择一家服务高级一些、质量好一些的养老院,她卖掉了房子,这间和丈夫女儿共同生活过大半辈子的房子。

怎么不遗憾呢,这是自己辛苦半生买下的家,沙发上似乎还有女儿看电视的身影,丈夫在餐桌说笑的样貌就在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她也很清楚,这一生从头到尾,是自己如何来又如何去,自己的亲丈夫、亲儿女,都无法陪伴自己一生;

她无从选择,只能“主动”离开这里,来到自己人生最终点,做好了被“困”在养老院的准备。

和这位“紫金山人”有同感的大有人在,这种“被困”的感觉仿佛在老人之间广为存在。

能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普遍都住在私立性质养老院中,相比公办养老院,这里床位更多,排队时间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且公办养老院是由国家筹办,主要针对人群是社会弱势群体、三无老人、五保户老人,特困、残疾老人等优先,一般都是需要排队等候。

且公办养老院具有区域性,需要当地户口才可入住。

真正符合五保、特困条件的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住在养老院的,都是普普通通的的老人。

他们在私人养老院里接受护工的照料,吃着统一的配餐,过上了被“圈养”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们吃饭睡觉的时间被固定,活动的范围极为有限,绝大多数事情也不需要自己动手来做,似乎生命中没有什么值得费心的事情,更没有值得期待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人到了养老院后就变得不爱活动了。

他们整日躺在床上,甚至进入养老院接受护工照料后,身体比之前还差了许多。

这种“被困”的感觉其实是来源于社会的排斥和孤立。

大多数的养老院,虽然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在精神关怀和社会互动方面却大大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是所有耄耋之年的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求。

然而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老年人已经到了乐天知命的年纪,他们对外物的欲望必然会降低,这也成了我们理所当然忽视老人情感需要的一大原因。

没有共同经历就无法真正共情,连自己家的孩子都默认老人是“低诉求”,那更难说养老院和护工会对老人是怎样的态度了。

所谓“瓜熟蒂落,叶落归根”,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都会体验自己从未想象过的生活状态。

我们今天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养老”,将来就很有可能被以相同的态度对待。

对于老人们自己、或者是对将来的我们来说,最切实可行的无非就是两条途径:

一是多锻炼身体,自己注意养生;二是多存点钱傍身,自己有让自己过得好的能力,这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