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覃在前年写了《1968年,李讷请缨参加援越抗美,毛主席心疼地说:你是非军事人员》一文,文中讲到,1965年夏天,李讷从北京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了《解放军报》当编辑。

老覃在这里说一下,李讷在1960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毛主席是主张李讷填报北京师范大学的,他希望李讷以后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毛主席对人民教师这个职业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他从湖南一师毕业后,曾当过一段时间教师。但旧社会的时局动荡不安,胸怀救国救民大志的他投身革命,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传奇经历。到了晚年,他和老朋友斯诺谈论起自己的人生经历,依然坦言自己想当一名“教员”。

话说回来,李讷在江青的干预下,最终没有选报北京师范大学,而是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对于李讷从北大毕业后到《解放军报》上班,毛主席很不以为然,他对身边的人说:“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娃娃,哪办得了报?”

毛主席早年也办过报,他办《湘江评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真可谓笔底起风雷,粪土当年万户侯。

也就是说,毛主席是以一个办报人的身份来看待李讷的工作,他认为办报人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有社会的责任,民族的风骨,负起历史的使命。

李讷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寻思着要到艰苦的环境磨练自己。

补充一下,李讷的体质是很差的,从小到大,她都是病痛不断,经常发烧。

但在1968年,她在报社听人说越南战争打得很激烈,就向父亲请缨参加援越抗美工作。

毛主席以她是非军事人员为由拒绝了她,但支持她到艰苦的环境锻炼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早年到农村搞调查,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做农民的知心人,最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新天地。

他因此认定了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成就了人的真理。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国,他就让岸英到吴家花园枣园村当农民,上“劳动大学”。

他的本意,是想让岸英走他走过的路,成为一个对社会用的人。

到了晚年,他号召广大青年上山下乡,也是想广大青年走他走过的路,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觉得,真那样的话,新中国就了不起了,东方的巨龙就腾飞了。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毛主席安排李讷到了井冈山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劳动。

老覃在大前天写了《普通工人子弟徐志明,和毛主席的女儿闪婚闪离,他后来去了哪儿?》一文,文中写李讷在“五七干校”经历过一场失败的婚姻。

李讷在离婚后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大意是说,她在“五七干校”劳动受教育不大,因为大家都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处处照顾她,锻炼不大,她想和广大青年一样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毛主席看信后很高兴,派谢静宜去帮忙处理这个事。

谢静宜从1959年开始就在毛主席身边担任机要员,一向深得毛主席的信任。

她晚年写有回忆录,里面记载有毛主席后来派她去江西代为看望李讷的文字,让人感怀至深。

1972年,李讷已经产下了一个男孩,在江西农村插队,身体不好,天天发烧。

毛主席悄悄对谢静宜说:“李讷病了,你替我去看看她吧。”

在谢静宜临行前,毛主席谆谆叮嘱她说:“你跟李讷说,她的爸爸没有时间管她了,她不要自认自己的父亲是主席就不求进步……”

俗话说,责之切,爱之深。

毛主席越是严格要求李讷,我们就越能看得出他对女儿的爱。

谢静宜到了知青家里一看,只有一个小姑娘在帮忙做饭和照看孩子。

小姑娘告诉她,李讷和老乡一起去砍甘蔗了。

谢静宜问:“李讷发烧好了?”

小姑娘说:“还发着烧呢。”

“发烧了还劳动?”谢静宜感到有些心疼。

她看见水缸里快没水了,就去河里挑水。

河水很浅,因此很浑浊,得用葫芦瓢很小心地一勺一勺舀起,倒在水桶里的。

才挑了两担水,李讷回来了,满头大汗,却兴高采烈。

她一见谢静宜,就笑着说:“哟,钦差大臣来了。”

通过和李讷聊天,谢静宜了解到,江西农村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她在这儿的精神生活是富足的。除劳动之外,她还看了许多书。

谢静宜回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了李讷的情况,劝毛主席派人去接李讷回北京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沉默了好一会儿,说:“她人在哪里,就在哪里治疗。”

谢静宜说:“但是,江西那里的同志也希望让她回北京治疗。”

毛主席缓缓地摇了摇头,说:“不,不能搞特殊化。她在江西,就属于江西人民。难道江西人民有了病,都要来北京治疗吗?”

李讷的病最终没能回北京治病。

只能说,毛主席对于女儿,那是既疼爱又严格。

女儿生病了,他是牵挂的,心疼的。但是在原则问题上,他却是毫无商量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