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前,历时6年,引发业界和公众高度关注的吉利汽车起诉威马汽车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落下帷幕。
最高院公布了于2024年4月25日作出的终审判决,判决威马汽车等侵害吉利汽车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秘密,判令威马汽车等四家关联公司连带赔偿6.37亿元和吉利汽车维权的合理支出500万元。
6.37亿元赔偿款创下了中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数额历史新高,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吉利汽车一审起诉索赔金额高达21亿元,一审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仅判赔500万元。结果双方都不服,向最高院提起上诉。最高院终审适用了2倍惩罚性赔偿的规则,改判威马汽车等赔偿6.37亿元。
众所周知,威马汽车和吉利汽车的“渊源颇深”。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曾担任吉利集团副总裁,他离职创建威马汽车后,曾陆续从吉利汽车旗下公司挖走近40名员工,其中不少人的名字都出现在这次最高院的判决书中。
不知是不是巧合,因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在上述案件二审期间的2023年12月29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威马汽车的破产重整案件。可惜,吉利汽车虽然打赢了官司但却“输了钱”,因为就算威马汽车重整成功起死回生,作为普通债权的这笔赔款能获得清偿的比例也会很低。
回过头看,有人说这是沈晖早就布好的局,利用破产把这笔债逃了。也有人说威马汽车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种子,剽窃他人技术起家的企业不破产才怪。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