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乌克兰,尽管处于不同的战线,却共同面临着棘手的难题,这或将打乱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精心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法国一家媒体透露,以色列国防军正陷入多线作战的泥潭,兵力极度短缺,这迫使以政府不得不放宽预备役征召的年龄门槛,但此举在国内遭到大量抗议与不满。

以色列民众这样的反应,相信大多数人并不感到意外,毕竟以色列的军事无敌光环已逐渐黯淡。

刚开始与哈马斯发生冲突时,以色列态度傲慢,居高临下,近乎无视一切,在联合国平台上,与美国沆瀣一气,将赤裸裸的侵略行径粉饰为自卫,轻描淡写地归咎于地区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现实是,加沙地带十分悲惨,让以色列政府的真实面目昭然若揭。

一直以来,以色列仰仗美国的袒护,在中东横行无忌,即使被围攻他们也不曾担心,阿拉伯联盟一盘散沙,还没有谁可以真正与以色列掰一掰手腕。

而美国海军在红海面对胡塞武装时的噤声与无力反击,似乎打破了这种霸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民兵组织等反美以力量似乎受到某种鼓舞,对以色列发起频繁突袭,连美国驻军也未能幸免。

以色列军方为扰动黎巴嫩,竟采用投石器等原始手段在边境投掷燃烧物,种种简易武器的登场,让边境冲突似乎变成一场荒谬的儿戏,这也似乎表明,以色列真的打不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显而易见,与乌克兰一样,以色列也同样被物资短缺困扰着,不同之处在于,以色列或许在美国援助名单上具有优先权,但胡塞武装等势力的牵制,令以色列在加沙的攻势举步维艰。

最近几天,8名以色列士兵在拉法遇袭身亡,随后以色列军队宣布暂时中止加沙南部某交通要道的军事行动。

此举惹恼了内塔尼亚胡,救援通道的畅通,意味着以军对关键路线控制力的丧失,以色列军方突然展现的“仁慈”让内塔尼亚胡的震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之以色列正日益成为中东各国的众矢之的,其未来的道路愈发狭窄,内塔尼亚胡对巴勒斯坦采取极端政策,意欲实施种族清洗,却可能不慎将以色列推向深渊,实为失策之举。

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以色列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也日趋复杂。

以往,以色列凭借强大的盟友支持和有效的公关策略,能在国际社会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理解乃至同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全球公众对人权问题关注度的提升,以色列在冲突中的行为越来越难出格了。

内塔尼亚胡政府若继续沿袭强硬甚至挑衅的政策,可能进一步孤立以色列于国际社会,还可能催化国内的分裂情绪。

民众对于不断升级的军事冲突与安全威胁的担忧,以及对政府处理方式的质疑,正逐渐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塔尼亚胡的“算盘”要想不落空,迫切需要重新评估战略,寻找政治解决冲突的途径,而非一味依赖军事手段。

其实,真正的安全并非源自无休止的对抗与征服,而是建立在与邻国和平共处、尊重彼此合法权利的基础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以色列能否走出当前的战略困局,尚未可知。

但历史已经证明,战争与对抗带来的只有短暂的胜利和深重的人道灾难,唯有对话与合作,才能为这片古老而又多舛的土地带来持久的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