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福建省武夷山市上梅乡一派欣欣向荣的热闹景象,村子里的好项目越来越多,村集体的干劲越来越足,老百姓们的笑容也愈发灿烂,大家都绕不开一个共同的话题:武夷山上梅振兴乡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乡村振兴公司”)成立了!这意味着上梅乡朝着以新型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是武夷山市实施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的一项积极探索。今年5月,在上梅乡党委的统筹下,由乡村振兴发展中心控股,11个村共同出资的“乡建公司”正式升级为“乡村振兴公司”,通过构建“党建带领、村企联兴、项目联包、劳务联派、产业联推、利益联结”的“一带五联”机制,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先行先试蹚出了一条联农、带农、帮农的新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夷山上梅振兴乡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武夷山市上梅乡供图

盘活家底,破解聚资源难题

上梅乡为省级生态乡镇,全乡笋竹资源丰富,现有毛竹林面积13.4万亩,其“八闽珍品”冬笋闻名遐迩,在武夷四宝中独占一席,因此,笋竹产业一直是当地村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然而,过去几年村集体资产闲置、资源浪费、发展方式单一的现象尤为突出,村集体经济各自为阵、造血不强,外流人口多,无法实现资源聚集,迫使上梅乡党委不得不思考破局之策。

“‘党建体检’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契机。”上梅乡党委书记谢小明激动道。近年来,南平市在农村积极探索“党建体检+精准选派+能力提升+资源下沉”模式,对全市1636个村开展全面“体检”,摸清村级班子运行、各村“土特产”资源和存在突出问题等情况,对闲置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利用。

而组建“乡村振兴公司”,正是上梅乡深化运用“党建体检”成果,破解资源“沉睡”难题的创新举措。

4月30日,南平市委组织部确认开展“乡村振兴公司”试点工作,选择产业特色明显、基础条件扎实、积极性高的乡镇作为市级试点单位,上梅乡便在其中。

在乡一级成立“乡村振兴公司”是一个全新课题,实施起来并非易事。公司成立之初,上梅乡党委便成立指导组深入调研,从国资、金融机构等相关单位广泛征求意见,为公司找定位、把方向、立规章。指导乡村振兴公司组织开展笋竹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和竹山流转、撂荒地整治、造林绿化、景观打造等重点领域业务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治和管护撂荒地和耕地恢复197亩,确保耕地有效种植。武夷山市上梅乡供图

在运营过程中,乡党委既为“乡村振兴公司”搭平台,也为“乡村振兴公司”成长立规矩。内控、外管同步发力,出台规范管理指导意见,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不得投资经营存在安全隐患、环境污染、违法用地等情形的项目,划出了资金不得移作他用、不得为任何组织和个人提供担保等红线。

通过政府把方向,可以有效把控项目风险、提高建设效率、增加村财收入、实现降本增效。截至目前,公司已承接工程项目18个,项目总金额313.92万元,项目利润81.6万元,利润率达26%,带动村财增收30万元,带富成效明显。全乡1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370余万元,同比增长8%。

“‘乡村振兴公司’打破了村域限制,能够更好地整合各村碎片化、低效化资源,通过强弱抱团、联通企业等模式,11个村拧成一股绳,平等联合、共同受益,解决了经济收入不平衡的问题,为武夷山市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乡村力量!”公司执行董事江施兴信心满满。

抱团取暖,探索市场化路径

“要使‘乡村振兴公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个是政策性倾斜为企业持续‘输血’,一个是市场化运作让企业自主‘造血’,二者缺一不可。”武夷山市委组织部部长黄明乔介绍。

一方面,将政府分配的一些绿化养护、资源管护等政策性项目持续推进。另一方面,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运营改革为途径,推动农户资产与社会资本有机衔接融合,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村村成股东,村村有分红。上梅乡立足笋竹特色产业,创新“乡村振兴公司+森林生态银行”机制,打造“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的“三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通过整合分散的竹林资源,将利润分成辐射到各村,搭建起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转化新平台。

通过流转毛竹山,打造600亩高产笋用林示范地,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管护经营,有效解决了毛竹山“失管、难管、效益低”等问题,带动竹林效益由每年每亩200元增至550元以上,实现增收50余万元,带动竹农年增收1万元。 同时,策划筹备“上梅笋宴”餐饮店,迎合市场需求打造以笋为主题的特色中餐厅,做好“竹+”文章,拓宽增收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乡村振兴公司+森林生态银行”示范点。武夷山市上梅乡供图

“上梅乡党委必须发挥好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公司’与村企、村与村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谢小明说。

通过“乡村振兴公司+村企”模式,上梅乡党委为村企搭建业务平台,将乡村现有闲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盘活,通过统一规划、提升和改造,把点状闲散资源串联成线、包装成块,打造成优质资源包,统一管理、统一招商,做到优质项目联动开发、共同建设,最终实现收益共享。

目前,公司已盘活闲置的一座小学,引进灯笼厂;积极组织村企流转闲置房屋,特别是协商推进以房票形式流转,打包招商引资。

带动就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长期在城里做家政清洁,家里也顾及不了,自从‘乡村振兴公司’成立,我们村的‘带创共富中心’可热闹了,每天忙着给我们派工单,既能在家门口工作,又能确保每天有一二百块钱的稳定收入,以前真的是不敢想。”上梅乡荷墩村村民余文妹一脸喜悦地分享着她的“新工作”。

上梅乡地处武夷山市东部,山高林密,群峰环绕,长期以来存在着就业信息不对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人口外流严重的问题。通过“党建体检”,上梅乡党委摸清各村闲置人力资源的分布情况,充分挖掘有工作意愿的工匠等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为鼓励村民灵活就业,上梅乡坚持把“三乡人”作为支撑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发展的第一资源,建立“乡村振兴公司+村带创共富中心”机制,探索推行“带创共富中心下单—乡村振兴公司派单—劳务人员接单”的市场化劳务运作模式,围绕产业和用工的新时代新需求,对全乡劳动力进行“台账清单式”管理,建立工匠数据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转管护荷墩村1号风景道沿线农田,打造农业景观。武夷山市上梅乡供图

目前,已登记在册的工人有281名,带动工匠增收95万元,共吸引村民就业400余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300余万元,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和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乡村振兴公司”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如何聚人才之力,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让公司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上梅乡聚力整合村级致富带头人、科技特派员等优秀乡土人才资源,先后举办红色夜校、田间课堂等活动,累计开展生产施工、农事技能等职业培训9期,培训500余人次,大幅度提升就业人员业务素质,努力将“农民工”培养为“产业工”,推动“低廉劳动力”向“专业技术工”转变,实现送项目到村、送人才到企、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带动村民就地劳动就业,吸引人才回流乡村干事创业、反哺家乡。

在武夷山市,像上梅乡这样的“乡村振兴公司”正多点开花,“农民增收、集体创收、企业受益”的美好愿景正慢慢实现。下一步,武夷山市将依托“乡村振兴公司”平台优势,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有机统一,促进村集体经济向产业型、服务型、混合型等内涵式发展,让农村群众享受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成果。(陈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