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路上遇到的一个开放型命题。

自从中央提出这个发展命题之后,全国各地都在绞尽脑汁“答题”——因地如何“制宜”?

这场统一命题的“全国卷”赶考,同样的试卷、同样的难度、同样的时间,摆在了“全国考生”面前,人民又一次当上了“阅卷人”。

如今,开考铃声已响,如何解析、如何答题、如何检验,就靠自己了!

面对这次大考,济南显然十分从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今年3月份,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2024年春季开学典礼暨“海右菁英培训工程”启动活动上,市委书记刘强在开班授课时明确:济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瞄准三个方向——“数字、绿色、生物医药”。

这是济南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也是基于禀赋优势的因地制宜之举。

审视自我,从“长板”中找到三个方向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创新驱动,是新质生产力“新”的关键所在。

“新”,首先体现在技术革命性突破。比如目前正在普及和演进的可植入技术、数字化身份、物联网、3D打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大数据等。

“新”,体现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在数字经济时期,数据成为关键性生产要素。

“新”,还体现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催生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空天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传统产业也在创新中实现转型升级。

于城市而言,新质生产力领域浩如烟海,集中有限的资源和力量向哪突破?

解“新质生产力之问”,首先要审视自我。与其在陌生赛道、弱势领域打拼,不如集中资源在优势领域拉长“长板”。

近年来,济南经济“持续向好、量质齐升”,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757.4亿元、同比增长6.1%,总量在26个过万亿城市中排第19、增速排第4.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培育形成了总规模突破1.6万亿元的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支柱产业。

从资源优势、发展趋势、成长态势来看,济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理应从数字化、绿色化、生物医药三个方向聚焦发力。

数字经济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济南发力早、力度大、比较优势明显的重点领域。2023年,济南软件业务收入位居全国第7.在北京大学发布的《2023数字生态指数报告》中位居全国第10.

向数字化发力,济南聚力推动“数据+算法+算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领域加速创新,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元宇宙、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济南落实“双碳”战略,2023年全市能耗强度较2020年累计下降18.8%左右,PM2.5浓度为山东七个传输通道城市最优,水质指数全省第一。

向绿色化发力,济南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节能降碳、清洁生产等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展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氢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发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济南有基础、有优势。2023年,本土龙头医药企业齐鲁制药上市了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一类创新药——伊鲁阿克,为国内外ALK阳性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2022年和2023年济南分别新获批药品注册批件47个、65个,新获批2-3类医疗器械批件168个、195个,均占全省总量约三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生物医药领域发力,济南聚焦生物医药、中医药、医疗器械、医美抗衰、特医食品五大领域,推动未来健康产业、生命信息、精准医疗等领域技术加速创新。

点燃引擎,用创新注入源源不断驱动力

科技创新,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与重要先导力量。

今天的济南,从广袤沃野到清泉大河,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素热切涌入,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城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5年全省第一,在《自然》杂志发布的《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居第32位,“创新实力”较上一年度上升4个位次!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畅通创新链条,形成创新驱动的良性循环。

持续增强济南的科创平台策源力。

世界首个电磁推进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电磁橇”设施在济南全面建成,运行速度刷新世界纪录。试验设施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是济南近年全力打造的全新科创平台。如今,全市共有13家中国科学院落地院所,谋划布局了“电磁驱动”等5个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正式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山东产研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区块链研究院、北理工前沿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活力喷涌。无论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还是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技术创新,济南的科创平台闪耀着科技策源的光芒。

持续增强济南的企业创新主体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域的创新活力源自遍布各领域的企业。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323家、居全省第二,近四年年均增幅近70%。未来,济南将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力争到2025年,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等企业总数达到8000家以上。

持续畅通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的科技成果转化链。

2023年,济南技术合同成交额916.15亿元、同比增长49.3%,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如今,济南正持续优化提升“1+6+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加快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培育“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等转化载体,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图纸变为产品。

畅通创新链条,济南向“新”图强。

人才迭代,培育新型劳动者引领未来潮流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必须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济南有高校52所,高校总数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第14位,在校大学生近70万,每年毕业生约18万。

近年来,济南搭建“才聚泉城常态化互动式招引平台”,推出人才政策“双30条”,完善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年新增人才数量连续3年保持“10万+”增长,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78万。

人才汇聚彰显城市热度,人才向往见证城市活力。举办“海右人才节”、设立“海右人才日”,让四海人才纷至沓来。连续7年举办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落地项目627个,引进36个院士团队及各类人才4300余人,让人才创新活力喷涌迸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壮大新型劳动者队伍规模,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素质水平。济南支持顶尖人才在济牵头设立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实现“引进一位顶尖人才、带动一项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名企名牌名家”三名工程,培育更多产业领军人才和人才引领型企业。建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鼓励企业前移培养环节,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打造一支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人才引进培育,济南向“新”聚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场大考,济南已然成竹在胸!(来源:济南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