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儿分家虐待娘 女儿巧计劝兄长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户人家姓张。张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叫张大,二儿子叫张二,女儿叫张秀。张大和张二长大后,娶了媳妇,分了家,只有张秀还留在娘家。张老汉和老伴儿李婆婆跟着两个儿子过活。

俗话说,媳妇多了是非多。张大媳妇看不惯婆婆的节俭,张二媳妇受不了婆婆的唠叨,婆媳间经常闹矛盾。张老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跟老伴儿商量:“咱俩还是分开过吧,省得让孩子们为难。”李婆婆叹着气说:“唉,分家就分家吧,只是苦了你呀!”

第二天,张老汉就把两个儿子叫到一起,说了分家的事。张大和张二都想得到父母的财产,争执不休。李婆婆气得直哆嗦,说:“你爹身体不好,不能跟你们分开过。要分家,就把我分出去吧!”张大媳妇赶忙说:“娘,您可别这么说,分家的事,我们听您的。”张二媳妇也说:“娘,您说咋分,就咋分。”

李婆婆想了想,说:“家里的粮食、牲畜、家具,都平分给你们。我嘛,就跟着粮食走,哪家的粮食多,我就去哪家。”张大和张二都想要娘的养老钱,自然都争着要娘。张大媳妇眼珠一转,说:“娘,要不这样,咱家有两亩好地,一亩劣地。好地收成多,您就跟好地走;劣地收成少,我们就多给些粮食,算是对您的补偿。”张二媳妇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也点头同意。

李婆婆看了看两个儿子和儿媳妇,心里明镜似的,知道他们这是想把自己当包袱甩。她叹了口气,说:“好吧,就按你们说的办。”

于是,张家的地分成了两份,张大得了好地,张二得了劣地。张大媳妇算了算,自家应该多给娘两斗粮食。张二媳妇也算了算,自家应该多给娘三斗粮食。两人都怕吃亏,争个不停。张大火了,说:“娘是我娘,也是我妹妹的娘,她该出一份!”张二也火了,说:“对,让妹妹也出一份!”

张秀在一旁听了半天,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看了看两个哥哥和嫂子,说:“好,我也出一份。不过,我有个条件。”张大和张二都说:“什么条件?你说吧。”张秀说:“娘不能跟着粮食走,得跟着人走。你们谁对娘好,娘就跟谁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大和张二都觉得这个条件可以接受,就点头答应了。张秀又说:“空口无凭,立字为据。咱们写个分家文书,把刚才说的事都写上,以后谁也不能反悔。”张大和张二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叫来村里的先生,写了分家文书,按了手印。

分家后,张大和张二都变了脸。张大媳妇嫌婆婆吃饭多,干活少,整天指桑骂槐;张二媳妇嫌婆婆唠叨,不中用,动不动就摔盆子砸碗。李婆婆在两个儿子家都待不下去,只好在村头的破庙里安了家。她每天靠捡拾破烂度日,饥一顿饱一顿,受尽了苦楚。

张秀知道了娘的情况后,心如刀绞。她想接娘回家住,可自己还没出嫁,家里又有嫂子当家,实在不方便。她想来想去,决定去找两个哥哥谈谈。

这天,张秀来到张大家。张大媳妇见妹妹来了,没好气地说:“你来干什么?是不是又想分娘的东西?”张秀笑了笑,说:“嫂子,我不是来分东西的,是来给你们送东西的。”说着,从篮子里拿出两个白面馒头,递给张大媳妇,“这是我刚蒸的馒头,还热乎着呢,给娘尝尝吧。”

张大媳妇见是张秀的一番心意,也不好再说什么,就接过馒头,走进了屋里。不一会儿,她气冲冲地走出来,说:“你这是什么馒头?里面怎么掺了糠?你当我们家揭不开锅了吗?”张秀一愣,说:“嫂子,您误会了,这馒头里没掺糠,是我特意用细面做的,想给娘补补身子。”

张大媳妇不信,把馒头掰开一看,果然里面白白净净的,没有一点糠。她顿时红了脸,支支吾吾地说:“那……那可能是我看错了。”张秀趁机说:“嫂子,您看,娘在您家过得不好。要不,您就把娘让给我二哥吧,他家条件比您好些。”

张大媳妇一听要把娘推给张二家,心里暗喜,可嘴上却说:“那可不行,娘是我们两家的,怎么能只让你二哥养呢?”张秀微微一笑,说:“嫂子,您别急,我有个好主意。咱们让娘在两家轮流住,每家住一个月。这样,您和我二哥嫂子都能尽尽孝心,娘也能享享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大媳妇听了,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既能甩掉包袱,又不会落人口实,就点头同意了。张秀又去找了张二媳妇,用同样的方法说服了她。就这样,李婆婆开始在两个儿子家轮流住宿。

第一个月,李婆婆住在张大家。张大媳妇虽然表面上对婆婆客客气气,但暗地里却百般刁难。她给婆婆吃剩饭剩菜,穿破衣烂衫,还动不动就指桑骂槐。李婆婆受尽了委屈,却无处诉说。张秀知道了情况后,心里十分难过。她想了个办法,暗中给娘送去了些好吃的和衣物,还偷偷告诉娘一些应对嫂子刁难的方法。

第二个月,李婆婆住到了张二家。张二媳妇比张大媳妇更厉害,她不仅不给婆婆吃饱穿暖,还动手打骂。李婆婆在张二家过得更加艰难,整天以泪洗面。张秀知道了娘在张二家的遭遇后,气得直咬牙。她决定要找个机会,好好教训一下两个嫂子。

这天,张秀来到村头的破庙里看望娘。她见娘衣衫褴褛,面色憔悴,心疼得直掉眼泪。她握住娘的手,说:“娘,您受苦了。我一定要想个办法,让您过上好日子。”李婆婆叹了口气,说:“秀儿,娘知道你是个孝顺的孩子。可你两个嫂子都不是善茬儿,娘怕是过不了好日子了。”

张秀咬了咬牙,说:“娘,您放心,我有办法。您忘了分家文书上写的了吗?谁对您好,您就跟谁过。只要我们让村里的人都知道两个嫂子的恶行,她们就不敢再欺负您了。”李婆婆听了女儿的话,眼里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

于是,张秀开始暗中收集两个嫂子的恶行证据。她悄悄观察她们的举动,记录她们的言行,还找了一些村民作证。一个月后,张秀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召集了村里的长辈和乡亲们,把两个嫂子的恶行一一说了出来。乡亲们听了后,都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支持张秀为娘讨回公道。

在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张秀成功地把两个嫂子告上了族里的公堂。族长出面调解,责令两个儿子和媳妇必须善待母亲,否则就按照族规处罚。张大和张二见事情闹大了,也怕受到族规的惩罚,只好答应好好照顾母亲。

从那以后,张大和张二对母亲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他们不再虐待母亲,而是尽量让母亲过得舒适些。张秀也时常来看望母亲,给她带些好吃的好用的。在女儿和乡亲们的监督下,两个儿子终于尽起了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家的变化传遍了整个村子。村民们纷纷以张家为鉴,更加重视孝道,对待家中的老人也更加敬重和关爱。张大和张二在妹妹张秀的感化下,也逐渐明白了孝顺的真正含义,他们不再为了一点小事争吵,而是齐心协力地照顾母亲,努力让母亲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这天,是张大的生日。张大媳妇特意准备了一桌好酒好菜,准备好好庆祝一番。她叫来张二一家,还有妹妹张秀,一起为张大祝寿。席间,张大媳妇端起酒杯,对李婆婆说:“娘,以前是我们不对,让您受了不少委屈。现在,我们一定好好孝顺您,让您安享晚年。”说着,眼圈就红了。

张二媳妇也附和道:“是啊,娘,以前都是我们不好。您放心,以后我们会像妹妹一样孝顺您的。”李婆婆听了两个儿媳妇的话,心里十分感动。她端起酒杯,说:“好,好,你们都是好孩子。娘不求别的,只求你们和睦相处,互相扶持,把日子越过越好。”

张秀看着这一幕,心里十分欣慰。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娘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爱。她也端起酒杯,说:“哥嫂们,我们一起敬娘一杯,祝娘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家人举杯相庆,气氛十分融洽。

从那以后,张家再也没有了争吵和纷争。张大和张二轮流照顾母亲,张秀也经常回来看望母亲。他们一家人和睦相处,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李婆婆在子女的孝顺和关爱中,安度晚年。她逢人便夸自己的孩子们孝顺懂事,心中满是满足和欣慰。她也经常告诫村里的其他人,要珍惜亲情,孝顺父母,这样才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张秀的事迹在村子里传为佳话,成为了孝顺的典范。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爱和尊重家中的老人,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小山村里,孝顺的美德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村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深刻内涵,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

而张秀,这个孝顺的女儿,也成为了村子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她用自己的善良和孝心,感动了无数人,也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温暖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