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在图片上见过你!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在映像中见过你!今天——2024年6月14日,我终于来到你——悉尼歌剧院的身旁。虽然心存遗憾,因为我此行没有能够进入这座艺术的殿堂,但它的外观已足以让我沉醉其中。那洁白如帆的屋顶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仿佛大海深处盛开的巨大贝壳,与碧蓝的海水和谐共舞,宛如一幅人间的天籁之作。

沿着海岸线漫步,我来到歌剧院的前广场。这里是游客和本地居民汇聚的地方,我看到人们或驻足拍照,或坐在石阶上欣赏美景。广场的石砖在晨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每一块石头都在讲述着这座建筑的传奇故事。歌剧院的影子被海水映照得更为深邃,仿佛是一个永恒的符号,铭刻在每一个到访者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环顾四周,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对伟大艺术的崇敬之情。刚才还心存遗憾,此刻又暗自庆幸。与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建筑大师约恩·尤松(Jorn Utzon)相比,我是幸运的。这段“暗黑的故事”还需要讲。当年——1966年,因为成本问题,愚蠢的澳大利亚政府竟然决定开除约恩·尤松,换成本地的设计师Peter Hall接手。这时,当地民众急眼了,纷纷给政府写信,甚至上街行游,要求政府把约恩·尤松留下来。但是,政府丝毫不为所动。彻底失望的约恩·尤松,带着家人离开了这块原本满怀期待的土地,并且发誓永远都不再回来。也就是说,丹麦建筑大师约恩·尤松一生都没有能够亲眼目睹自己的杰作,相比之下,我就感觉自己是幸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仰望着这座传奇建筑,心中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看看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尽管语言不通,但他们脸上的神情却透露出同样的感动与敬仰。这是一种超越文化和语言的艺术之美,它打动着每一个用心感受的人。

从广场的左侧,我步入了一条沿海的步道。这条步道围绕着歌剧院蜿蜒延伸,仿佛一条银色的丝带,将海岸与建筑紧紧相连。步道两旁种满了绿意盎然的植物,微风中传来阵阵清香,让人心旷神怡。行走在这条小径上,仿佛进入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歌剧院的白色屋顶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道上有许多观景台,每一个观景台都能欣赏到不同角度的歌剧院美景。我站在一个观景台上,远眺悉尼港湾。港湾的海水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帆船点点,仿佛一幅生动的水彩画。而歌剧院就如同这画卷中的灵魂,静静地矗立在海天之间,显得格外神秘和高雅。

我沿着步道继续前行,来到一个小型的公园。公园里树影婆娑,花草繁茂,游客们或在草地上野餐,或在树荫下闲谈。这里虽然没有歌剧院的宏伟,却以其宁静和谐的气氛,成为一个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我坐在草坪上,眺望远方的歌剧院,心中涌起一股宁静的愉悦。歌剧院的影子倒映在海面上,与碧波交融,形成了一幅静谧而动人的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今天未能进入悉尼歌剧院的内部,但她那如诗如画的外观,已然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动和无尽的遐想。她的每一个角度,每一条线条,都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艺术的光辉。她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象征。她向世界展示了悉尼的美丽和活力,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经典和不朽的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离开悉尼歌剧院时,我回望那洁白的屋顶,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艺术的热爱。这次参观虽未能尽如人意,却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艺术的力量和美的魅力。我相信,悉尼歌剧院,以她的美丽和庄严,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到访者的心中,成为一段难忘的记忆。我也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这段记忆将伴随我,成为我心中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