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叶剑英逝世时,中共中央的悼词称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更为人们传颂的,是毛主席送给他的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素有“儒将”之称的叶帅,其过人之处大概是每临大事有静气,能在历史的大关节处明断是非,果敢抉择,且谋虑填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从不了解到支持毛主席

毛主席的大名,叶剑英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听说过了。那个时候毛主席是共产党参与孙中山的国民党合作的骨干分子,而叶剑英则是追随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的积极分子。

两人虽然都是国民党员,但一个主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一个参加筹办黄埔军校。毛主席和叶剑英两人同处广州却失之交臂,这也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情。

叶剑英和毛主席的真正相识,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当时中央苏区在毛主席、朱德的领导下,刚刚取得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的胜利,也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

中共中央根据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江西的宁都县成立了中共苏区中央局,并指定毛主席、周恩来、项英、朱德等人为委员。叶剑英达到苏区后,被委派负责军委参谋部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

蒋介石第一次“围剿”失败后很不甘心,他认为自己是有实力的。蒋介石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在2月份的时候又调集了20万大军,以何应钦为“海陆空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

我党在接受到蒋介石准备进行二次进攻的消息后,针对这件事召开了一个会议。在会议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意见:

第一主张分兵退敌,顾名思义就是到根据地外面打斗。因为敌军的人数是比较多的,而红军相对弱小,只有分散开打,才有可能保全红军和苏区;
第二主张大撤退,退出中央苏区,去其他地方建立新的苏区,这样可以更好地摆脱敌人;(以上两个意见代表项英等人的意见)
第三主张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苏区里迎面攻击敌人。(这一主张则是毛主席等人提出的)

当时项英是中央局代理书记,再加上他打着坚决执行中央四中全会指示的旗号,因此他的主张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由于叶剑英是刚来苏区,对这里的情况还不了解,因此并没有发表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英

毛主席和项英的意见不合,他坚持留在苏区和敌人打斗。因为大家的互不相让,意见不统一,这也导致苏区无法做出最终的决定,最后无奈下决定召开各军军长、政委参加的扩大会议。

在会议上毛主席坚持自己的意见:“敌人在人数上虽然比我们多,但他们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大家都知道蒋介石的嫡系和其他部队内斗十分厉害,他们为了保存各自的实力,都以邻为壑。”

毛主席顿了顿又说:“他们对这里的地形并不熟悉,而我军则有三个非常有利的条件:第一我们士气旺,且全军上下团结一致;第二群众好,苏区人民拥护红军,仇恨敌人;第三我们对这里的地形熟悉,可以将敌人引到我们预想的战场消灭。”

毛主席说完这番话后,许多军长和政委都踊跃发言,主张回击敌人的进攻,保卫在此处建立的苏区。而一旁的叶剑英则一边听毛主席说的话,一边在笔记本上写写记记。

这是叶剑英第一次听毛主席作这样精辟的发言,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也改变了心中的想法。这次叶剑英不再沉默,而是在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坚决拥护毛主席的想法。

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会议最终决定按照毛主席的意见实施,采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在苏区歼灭敌人。

解决完打不打的问题后,又该解决如何打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和林彪

林彪主张先打蒋光鼎和蔡延锴的第19路军,有人则主张先打兵力少的敌人,然后逐个击破。林彪坚持自己的意见,并强调道:“打得一拳开,迎得百事来!”

毛主席听了林彪的话后笑了笑,然后说:“如果这一拳打不开呢?岂不是百事都不来了?我是主张打中的,中等敌人一打完,那些虾兵蟹将就会跑得无影无踪。”

毛主席提出先打赣江西边的第5路军,这一路兵力还是比较多的,是敌人“围剿”派出的主力部队,但这支部队是刚从北方来的,水土不服,战斗力自然不是那么强,因此打垮他们还是有把握的。最重要的是打垮他们后可以向东发展,在建宁、黎川等人扩大根据地。

毛主席提出的意见再次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和赞成,叶剑英也发言表示赞同。于是苏区中央局确定了先攻打第5路军,再各个击破。

第二次反“围剿”战役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在朱德和毛主席的指挥下,我军以三万兵力,在15天内,连打五个胜仗,歼灭国民党军三万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剑英

叶剑英也参与了这次战役的指挥,他在总司令部里,认真学习毛主席、朱德指挥红军作战的艺术,同时也注意调查研究,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

通过会议的争论和战争的时间,令叶剑英深深感到毛主席是我党我军中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叶剑英决定拜毛主席为师,他特意找到毛主席诚恳地向他说出自己思想变化过程和体会,毛主席也对叶剑英这种谦虚的态度和坦荡的作风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危难之时救下毛主席

叶剑英对工作认真负责,尽管身上有伤,他也没有放下手头上的工作。由于叶剑英带伤工作,劳累过度,再加上营养不良,他吐了好几次的血,尽管如此叶剑英还是坚持行军,并经常将自己的马让给伤员骑。

参谋孔石泉在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的时候不小心负了伤,走路十分困难。叶剑英知道这件事后坚持将自己的马让给他,几十年后孔石泉回忆起这件事,还是十分激动:“叶司令员很关心我,如果没有他的那匹马,我可能走不出少数民族地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最让叶剑英忧心的是红军的命运究竟该向何走去,有一天大家在休息的时候,叶剑英独自一人爬到一座高山上沉思,他想起毛主席和朱老总苦心创造的中央根据地丢给了敌人,想起苏区百姓受苦受难,随后吟了几句诗……

这时的叶剑英清楚的感受到,党和红军是十分需要毛主席的。

长征初期毛主席的身体不是太好,叶剑英想尽一切办法关照他、保护他。

1935年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此次会议上重新肯定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增选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

在遵义会议期间,中央纵队单独设立司令部,由总司令部代为管理。当时叶剑英的身体不是太好,但他还是拖着病重的身体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作战,他日日夜夜都守在作战值班室,处理紧急军务。

叶剑英是很关心遵义会议结果的,当他得知毛主席再次领导的时候十分高兴,他衷心拥护会议的正确决定,也拥护毛主席的领导。

遵义会议结束后,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机关在遵义附近与敌人兜圈子。这天中央机关行军到一条山谷的时候,突然从北面山坡上冲来敌军一个连的兵力,他们向中央机关人员进行猛烈的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毛主席和朱德等人都在敌人扫射的圈内,情况是十分危险和紧急的,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叶剑英率部及时赶来。叶剑英部和敌人对峙了许久,由于敌人摸不清我方有多少兵力,所以没一会就撤退了。

毛主席、朱德等人的安全得到保障,大家都说如果不是叶剑英及时赶到的话,他们都要吃枪子了!

1935年6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成功会师,红军的实力也大大增强。

当时红一方面军有3万多人,而红四方面军则有8万多人,这本应该是一个十分强大的部队,但却因为张国焘而发生改变。当时红四方面军的政委张国焘靠着人多势众,反对党中央提出的北上方针,坚持自己提出的西进方针。

党中央否定了张国焘提出的西进,不过为了团结他北上,党中央特意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并决定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为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担任总指挥,叶剑英担任参谋长。

8月上旬中央政治局决定把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右路军和左路军,右路军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参谋长叶剑英率领,毛主席、张闻天等中央领导跟随右路军行动;左路军则由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等人率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左路军进到阿坝的时候,张国焘却让大家停止前进,再次提出自己说的西进方针。这天下午前敌总指挥部正在开干部大会,机要员将张国焘发来的密电翻译出来,然后送给了叶剑英。

叶剑英看了翻译后的电报有些震惊,但他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借口上厕所离开了会场。出来后的叶剑英连忙向党中央驻地奔去,他亲自将密电交给毛主席。

毛主席看后的神情和叶剑英一模一样,他对此电文也是十分震惊的,随后将电文写在卷烟纸上,叶剑英不动声色地带密电回到会场。

当天晚上,毛主席、周恩来等人召开紧急会议,第二天凌晨毛主席便率领军委纵队和红一、三军团独立北上,这才摆脱了险境,粉碎了张国焘的阴谋。

叶剑英为了确保党中央安全撤离,他又找来一张十万分之一的甘肃省地图,亲自交给党中央,不得不说叶剑英在这件事中立下了十分大的功劳。

之后毛主席多次提及此事,解放初期,毛主席在怀仁堂的一次会议上曾说过:“叶剑英在关键时期是立了大功的,他救了党,更是救了我们这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点将叶剑英接管华南

1949年7月的华南已经成为毛主席统揽全局的重要棋子了,这里是粤桂两系军阀的大本营,不仅有逃亡到这里的国民党政府和其他战士,而且毗邻香港、澳门。

解放华南、接管华南、安定华南成为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当时最该思考,也是最难思考的问题。接管华南可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因此毛主席等人为此思考了许久。针对这一问题,毛主席决定和叶剑英面谈。

毛主席一见到叶剑英就放下手中的铅笔,起身和他握手问好,并风趣地说:“哎呀我的大市长,几百万人的父母官,快坐快坐!”

叶剑英说道:“哪里哪里,我哪里是大市长,我只是主席领导的一名人民勤务员!勤务员还是要听主席召唤的!”

叶剑英一句话令毛主席放声大笑,随后主席让叶剑英坐在沙发上,开始进入正题。

毛主席点上一支烟,然后说:“剑英啊,北平市的工作你就不要管了,现在要交给你一项更重要、更繁重的任务!”

叶剑英放下手中的茶杯,仔细听毛主席接下来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吸了一口烟,继续说:“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已经把解放华南的事情提上行程了,你也知道那里的情况比较复杂,军事、政治、外事等方面的事情很多。我考虑了许久,还是决定由你去主持华南分局的工作,而且你也是最合适的,今天请你来就是想问问你的意见。”

叶剑英听后没有震惊,仿佛早就有所准备,他说:“那我什么时候出发?”

毛主席回答道:“先给你点时间准备准备,下个月就动身出发。”

8月9日,叶剑英带着毛主席的嘱托和期望,驱车南下。

毛主席逝世,叶剑英叮嘱粟裕

大家都知道我国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叶剑英的女儿叶向真正在大学读书,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她得了浮肿病。叶剑英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虽然什么都没有说,但还是希望女儿能早点回家。

这天下午叶向真没有课,便打算回家看看父亲,顺便吃个午饭。叶向真在学校几乎没有吃饱过饭,因此一到家就开始狼吞虎咽起来,虽然有些不好看,但叶剑英并没有阻止,他知道女儿是饿坏了。

吃了好一会叶向真才发现父亲没有动筷子,而是看着自己。叶向真很是疑惑,她问道:“爸爸,您怎么不吃,一直看着我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剑英回答道:“女儿啊,你知不知道毛主席这几天都不吃肉了,每当工作人员给他端去肉的时候,他都会说全国人民都没有肉吃,甚至有人都没有饭吃,为什么还要给我端肉吃?他可是主席啊,连他都不吃肉了……”

叶剑英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还在发颤,眼眶也随之红了起来。叶剑英在其他人面前都是严肃的、没有表情的,然而在自己女儿面前,他将自己对毛主席的感情全部展现了出来。

叶剑英对毛主席的感情很深,而毛主席也是如此,毛主席很喜欢叶剑英的律词,除了向陈毅推荐外,他还将叶剑英的诗一字不差地抄写给自己的儿子毛岸青和儿媳。

那还是在1965年发生的事情,当时正值毛主席72岁寿辰,毛岸青和邵华前去祝贺,毛主席当即挥毫,一字不错地背抄叶剑英写下的《远望》给儿子儿媳。

后来邵华和毛岸青也已将毛主席录写的《远望》原件送给叶剑英,并写去一封信说:“叶伯伯,还记得1966年元旦前,我和邵华去看望父亲,父亲挥笔写下《远望》这首诗,教育、鼓励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5年5月3日毛主席和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谈话,当大家聊到“长沙水”“武昌鱼”和“孙权搬家南京”的典故时,他们突然想到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随后问叶剑英还记不记得。

叶剑英没有思考,立刻吟出这首诗。毛主席在一旁听完很是满意,指着叶剑英和其他人说:“此人是很有文化的。”

在诗词方面,尽管叶剑英多次受到过毛主席的夸奖和赞扬,但他从不以诗人的身份自居,平时写诗也是因为自己的爱好,随写随丢,连个底稿也不曾保留,因此叶剑英当然想不到毛主席竟然会录他的《远望》来教育子女,这件事对叶剑英来说既震惊又感动。

之后叶剑英连忙将《远望》的原件送到荣宝斋裱起来,留作纪念。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毛主席、叶剑英等人得知这件事后十分伤心,但毛主席在伤心的同时也要考虑许多问题,比如说总理之职谁来继任。

经过思考后,毛主席决定让华国锋担任国务院代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7月6日朱德委员长病逝,毛主席的病情也日渐加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8日毛主席的身体越来越差,他一会清醒,一会昏迷。这天下午4点37分,毛主席又清醒过来,他清醒的第一件事就是关心自己的工作。

毛主席吩咐身边的护士将自己的文件拿来,随后他强撑着身体居然看了30分钟的文件,这个时长对病重的毛主席来说可是非常久的。毛主席真的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存在,不管在什么时候,放在他心中首位的永远是国家和人民。

下午六七点钟的时候,毛主席的血压突然下降,医生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八点以后,毛主席的血压继续下降,晚上的时候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排着长队来到毛主席的病床前,一个个看着他,向他作最后的告别。

当其他委员和毛主席说话的时候,毛主席紧闭双眼,仿佛正在休息,然而当叶剑英走上前的时候,毛主席突然睁开双眼。当主席看到面前的叶剑英时,眼睛瞬间亮了,仿佛有许多话要对他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毛主席用尽全力抬起双手,想让叶剑英来到自己身边,但叶剑英只顾着低头伤心,并没有看到毛主席的暗示。等到叶剑英走出毛主席病房的时候,毛主席的意识突然清醒,并用手示意叶剑英过来。

在毛主席身边的护士看到这里立刻会意,连忙跟在叶剑英的身后,悄悄对他说:“首长,主席招呼您进去呢!”

叶剑英听到这里连忙转身回去,他弯下身子,将耳朵凑到毛主席的嘴边,准备听毛主席的吩咐,但非常可惜的是毛主席只是动动嘴唇,最终因为没有力气而没有说出话。

叶剑英握着毛主席的手,又着急又伤心,当初那个果断的主席,现在却因为生病无法说出话来,这怎能让叶剑英不伤心,不难过呢?叶剑英在毛主席的身边站了许久,也没有听到毛主席说出一个字来。

最后毛主席动动手指,在叶剑英的手背上轻轻点了几下,之后叶剑英便离开了病房。紧接着叶剑英陷入了沉思,毛主席这是什么意思,他用尽全力在自己手背上点点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随后叶剑英才明白,毛主席这是让自己辅助当时的领导人华国锋!

不久后叶剑英找到粟裕并嘱咐道:“你要加强戒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病逝世,享年83岁。

叶剑英非常怀念和崇敬毛主席,晚年曾多次含泪谈到毛主席的光辉业绩。回顾自己的革命历程时,叶剑英谦虚且沉痛的说:“我的事业做得少,如果不是跟了毛主席的话,相信我还在家乡做生意或者教书,也就没有如今的我了……”

叶剑英说的时候很是动情,曾三番两次的说不下去,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叶剑英对毛主席的感情真的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