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四处通缉共产党人,周总理正是其主要抓捕的对象。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准备在莫斯科举行,周总理正冒着生命危险北上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

5月初,周总理联络上多年未见的弟弟周恩溥,与妻子邓颖超一同来到东北,在弟弟和弟妹王兰芳的掩护下,历经千辛万苦抵达苏联。

那一次,周总理在中共六大上深刻指出“左倾”错误对革命的危害,同时确立了中国革命从挫败走向复兴的基本路线。

而周总理夫妇之所以能够顺利进入苏联,是因为弟弟周恩溥一家,在关键时刻的鼎力相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溥

那么,周恩溥既然是周总理的亲弟弟,为何甚少被人提及?他有着怎样的生平经历?其子孙后代过得如何?

1899年,万冬儿生下了二儿子周恩溥,满月那天,万氏将周恩溥穿上僧袍,抱到庙里祈福,至此成为一名“寄名和尚”。

“希望你能代替恩来,留在我们身边”,万氏一面抚摸着周恩溥,一面又轻声呢喃道:“你一定要长命百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冬儿

说起来也是封建陋习所致,当年万氏刚生下长子周恩来不久,其外祖父便不幸病逝。

周恩来满月之后不久,万氏再一次怀孕,婆家小叔子周贻淦不知惹上什么怪病,又卧床不起,没留下一个子嗣。

于是,周家宗亲决定,将周恩来过继给周贻淦,一来让小叔子有个后,二来也冲一冲周家的不幸。

万氏虽然不舍,却也无能为力,只能请和尚“诵经”保佑周恩溥不要再像哥哥恩来一样,离开父母的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

哥哥被过继给小叔子之后不久,小叔子便因病去世,周恩来只能跟着养母陈氏一起生活。

平日里,周恩溥依旧与周恩来以兄弟相称,但周恩来却不能叫万氏一声:“母亲”。

周恩溥九岁那年,哥哥的养母陈氏去世了,不久之后,自己的母亲万氏也不幸去世,这一对难兄难弟,除了仰仗在外做工的叔父关照着四处求学,没有一点生存的法子。

周恩溥13岁那年,哥哥周恩来被叔父周贻庚接到了东北读书,而他被送到八婶家寄养,弟弟周恩寿则被送到十四姨家寄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贻庚

1917年,哥哥周恩来从南开大学毕业之后去了日本留学,之后便加入了共产党,投身于革命,再也没有回过淮安。

周恩溥和弟弟周恩寿也相继被四伯接到东北读书,毕业之后便留在哈尔滨工作。

待周恩溥与哥哥周恩来再见面时,已经是1928年,那年他已经娶妻生子,并活成了叔父的模样。

而哥哥周恩来,正冒着生命危险,设法穿过辽宁,前往哈尔滨与之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寿

那时国共合作破裂,国内形势一片混乱,四处布满了日伪和国军的眼线,迫使中共六大不得不在莫斯科举行。

周总理为了躲避审查,穿起了老式长袍,留起了胡须,假扮成古董商人,而妻子邓颖超则一身旧时妇女的形象相伴左右。

该如何穿过被日军层层封锁的东北抵达苏联?这时的周恩来突然想起了在东北谋生已久的弟弟周恩溥与四伯。

当时,周恩来和邓颖超先是坐船来到了大连,准备经大连途径吉林,寻找伯父与弟弟一家,可刚一下船,就被大连水上警察拦住了去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和邓颖超

“你干什么的,从哪来的?”日本水警问道。

“做古董生意的!”周恩来不紧不慢地回复到,可日本人似乎并不相信他的说辞。

“你是做古董的,箱子里却装的都是报纸,你究竟做什么的,要到哪里去?”日本水警追问道。

“我要去东北看望我的舅舅”,周恩来紧接着回复到,日本人还是不相信,只好将其带到了警察厅进一步盘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

当时,站在周恩来身后的邓颖超紧张坏了,他恐怕周恩来此行凶多吉少,一个劲地要跟着去,最后被周恩来极力制止了。

在警察厅里,日本警察对周恩来进行了一番“刨根问底”式的询问,甚至还直截了当地呵斥其:“我看你姓周,叫周恩来吧”。

怎奈周恩来同志的心理素质极强,丝毫没有被日军唬住,反而用一副淡定自如的神态,不紧不慢地回复道:“我是姓周,叫周曼青,在省政府财政厅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

就这样,不管日本人向其投来怎样的“刀枪剑戟”,最终都能被周恩来同志“春风化雨”掉,日本人最后只能放行。

当晚,周总理便带着邓颖超坐火车离开大连,前往长春,又经长春转车前往吉林,在吉林又躲过一次日军的暗访,最终抵达哈尔滨,与弟弟一家相见。

在弟弟家小住几日之后,周恩溥夫妇又帮助其与李三立同志在哈尔滨火车站成功接头,几人一起乘车到达满洲里,最终在苏方的保护下,历经1个月的磨难才平安抵达莫斯科。

周总理走的时候,再三叮嘱弟弟,切勿以真实姓名处事,以免惹来杀身之祸,其弟媳也在此过程中深受启发,决定投身于革命报效祖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和邓颖超

令人欣慰的是,这对难兄难弟虽然十多年未曾相见,其间又迫于家族压力以“堂兄”相称,但一见面却依旧亲如故...

自1928年与哥哥周恩来短暂一别之后,周恩溥一家便隐姓埋名,在东三省之间“穿梭”,其间再也没有见过大哥一家。

后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东三省相继沦陷,周恩溥与妻子王兰芳不得不举家南下,先后在北京、天津等地短暂停留过,最终还是决定在山东定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知,山东半岛的情况也没有比东北好到哪里去,那里的军民抗日情绪十分激烈,周恩溥深受影响,也加入了山东抗日联军,此后一直留在部队,暗地里与中共保持通信。

1944年11月到12月,周恩来两度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要求蒋介石撤走包围在陕甘宁地区的国军,并停止一切间谍行动。

1945年初,蒋介石因对中共提出的废除党治,成立联合政府的提议不满,对周恩来个人恩怨加深,私下里四处派人搜捕共产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

最终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敌特分子在山东打听到周恩来的弟弟周恩溥,化名周同宇在当地抗日,于是便将其秘密逮捕,关押审问。

审讯期间,国军为了从周恩溥的口中套出中共的机密,和与周恩来本人的联络方式,无所不用其极。

可周恩溥打死不肯承认他是周恩来的弟弟,也没有透露任何与中共地下党之间的往来细节,只能任由国军殴打,直至牺牲。

那年周恩溥四十六岁,与哥哥周恩来自东北一别,已17年未曾相见,没成想在革命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时,又不幸死在了国人的手下,着实令人惋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

周恩溥去世之后,王兰芳带着儿子周荣庆便开启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因为担心落入国军之手,王兰芳只能带着儿子到处打零工,每干一阵子就要换一个地方躲藏。

直至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组织上给烈士遗孀安排了入职工作,王兰芳带着儿子周荣庆来到北京,这才见到了许久未见的大哥周总理。

后来,因为王兰芳的身体一直不好,不能胜任党内的工作,周总理便劝说王兰芳提前退休,为国家节省一笔开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

此后每个月,周总理都会从自己薄弱的工资当中分出50块给王兰芳,至于大侄儿周荣庆,周总理则叮嘱他:“这50块钱是给你母亲一个人的,你想花就自己挣”。

当时,朝鲜战争如火如荼,碍于国家急需人才宣传抗美援朝,周总理便同意周荣庆去志愿军医院做干事,当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周总理就找到周荣庆,劝说他与母亲一起去河南基层工作。

而周总理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不想被外人诟病,优待亲属,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很穷,没有这么多的就业机会,只想为国家减轻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

至于弟弟周恩寿,因为从事地下工作多年,身负重伤,留在北京工作,60年代初提前退休,周总理每月从工资中拿出200块钱资助其抚养6名子女。

那么,在河南隐居的周总理后人,都靠什么维持生活?现如今他们又身在何处?

1957年,周恩溥的儿子周荣庆从部队转业之后,便带着母亲一起来到了河南,在一家卫校里做文化干事。

从北京出发前,伯父周总理特意叮嘱周荣庆:“不要忘记学习,不要梦想升官发财,最好当一个工人或农民,还有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家家规

周荣庆连连点头,在卫校工作不久后,周荣庆便申请调岗至焦作轮胎厂、机械厂、钢铁厂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

1958年,周荣庆在焦作钢铁厂做工时,结识了一位农村工友晋菊清,二人相处了大半年之后,也到了要谈婚论嫁的程度。

一日,晋菊清正在厂里干活,被几个工友神神秘秘地拉到一边,“贴耳”问话道:“你知道你在和谁谈恋爱吗?”

晋菊清一脸疑惑道:“还能是谁,周荣庆,老周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可不是简单的老周,他是周总理的亲侄子,你还不知道吧?”几个工友七嘴八舌地说罢,晋菊清顿时拉下来脸,一句话也说不出。

下午放工,晋菊清气冲冲地去厂里找老周,当时老周正踮着脚,在墙上贴标语,晋菊清冷不丁地一声吼:“周庆荣,你给我过来!”吓得老周被浆糊溅了一身。

“你是周总理的侄子?你为什么瞒着我?现在好了,我是农民家的孩子,跟你可不太般配了”,晋菊清气呼呼地说着,神情中略带一些沮丧。

兴许是感受到二人“身份”的差异,最后有可能导致有情人不能眷属,晋菊清还委屈地哭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晋菊清这般伤心,周庆荣也很愧疚,他慌忙解释道:“我是我,伯父是伯父,伯父的官再高,我只是个普通工人”。

见晋菊清依旧郁郁寡欢,周庆荣又将其领回家去面见母亲王兰芳,最后在王兰芳老人的劝说下,晋菊清才打开心结,与周荣庆重新交好。

多年来伯父的那句:“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准以总理的亲戚自居”,深刻烙印在周荣庆和母亲王兰芳的心里。

他们谨遵周总理的教诲,从不搞特殊,深深地扎根在河南农村,母子二人一直蜗居在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的小房间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周荣庆与晋菊清结了婚,有了孩子,王兰芳将房间隔成两个十平方左右的小房间,祖孙三代便在这间狭小的房间内生活了一辈子。

多年里,周荣庆与晋菊清一家,最拿得出手的“家产”,就是结婚时,七妈邓颖超从北京寄来的一对鸳鸯枕头、毛巾被和一条毛毯。

期间,两家人除了几封来往的信件,再没有别的交流方式,等两家人再见面时,已经是1968年,那年周庆荣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多年,周总理每年都会将两个弟弟的孩子接到西花厅小住,改善他们的生活,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后来的后来,周总理越发繁忙,身体也每况愈下,七妈不准周荣庆和孩子们再来北京,直至1976年,周总理去世,他们一家也没能与之见上最后一面。

1988年,七妈邓颖超病重,晋菊清一个人前往北京探望,回到河南不久,丈夫周荣庆也身染重病。1992年,周荣庆病逝,半年后七妈邓颖超病逝,晋菊清一年之内送走了两个亲人,身心备受煎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颖超

从此以后,晋菊清便将三个孩子作为精神支柱,一直生活在河南焦作,其长子周志勇在焦作城管支队工作,是周总理大弟弟家唯一有正式工作的孩子。

至于弟弟周志军,妹妹周志虹,则都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为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当地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一家的“身世”。

2011年,70多岁的晋菊清终于熬出了头,申请到了市里为贫困户安排的廉租房,这才搬进了46平方,水电卫齐全的“大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菊清捐献的蓝大衣

时至今日,他们一家人依旧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着,他们是周总理最亲近的家人,也是将周总理的家风发扬到极致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