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鲜敢

202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揆亮作为第九批北京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成员踏上了前往拉萨的征程,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医疗援藏工作。

初到拉萨,刘揆亮还未完全适应高原的气候,便接到了前往海拔五千多米的当雄县纳木湖乡参加义诊的任务。在义诊的过程中,刘揆亮发现西藏地区基层医疗的条件有限,医疗设备和药品相对匮乏。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这里的百姓往往面临着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他们常常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许多小病小痛往往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不断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担任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援藏主任后,刘揆亮了解到,近年来,在北京市“组团式”医疗援藏的大力援助下,拉萨市人民医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消化内科从五年前尚未开展ERCP技术,到如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ERCP团队,两名本地医师能够熟练完成各种难度的ERCP操作,三名年轻医生也掌握了ERCP基础操作。这样的跨越式发展让刘揆亮看到了上级领导的鼎力支持和援藏同事们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些变化让刘揆亮深感欣慰,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这片土地贡献力量的决心。

“作为一名援藏干部,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带来一些新技术和新项目,更重要的是为科室筹划好学科和梯队建设的制度和方向,保证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刘揆亮开始与科室主任反复沟通,梳理科室各项技术的开展情况,对标西部省会三甲医院的相关科室,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为科室定下了继续巩固胆胰内镜及静脉曲张内镜诊治特色、重点发展消化道早癌筛查和内镜诊治、积极开展内镜超声引导下静脉曲张精准治疗的发展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手术中的刘揆亮。

勇攀科研高峰

面对高原地区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相关研究相对匮乏的困境,刘揆亮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中,努力推动科室样本库的建设,积极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共同制定详细的建库计划和操作规范。他们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临床样本,还建立了完善的样本管理制度,确保样本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样本库建设的基础上,刘揆亮开展了一系列高原地区高发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他带领团队深入临床一线,收集病例资料,分析疾病特点,探索发病机制,制定治疗方案。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高原地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还为今后申报区内外高级别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成功获批了多项自治区级与院内课题,这些课题涵盖了高原地区消化系统疾病的多个方面,为科室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揆亮还积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指导本地医师总结相关病例。他亲自审阅病例报告,提出修改意见,确保病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他的指导下,有关胆道绦虫病和肝包虫病的病例分别发表在《美国热带医学与卫生杂志》和《中国热带医学杂志》上,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科研实力,也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揆亮的悉心指导下,一名本地医师今年成功考取了华西医院消化内科的博士研究生。这不仅是拉萨市人民医院培养出的第一名博士研究生,也是科室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位学员的成功不仅为医院赢得了荣誉,也为科室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024年5月25日,“拉萨市消化疾病中心”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拉萨市在消化道疾病防治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刘揆亮表示,他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提升科室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降低西藏地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贡献自己的力量。

防大于治

西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也导致了西藏居民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健康意识相对滞后,西藏居民对于胃镜筛查的接受度普遍较低,这无疑加大了早期胃癌防治的难度。

刘揆亮深感责任重大。他一方面积极推动科室开展消化道早癌防治的宣教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当地民众普及胃癌防治知识,提高他们对胃镜筛查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他还开展了医务人员及患者对于早期胃癌认知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他们对早期胃癌的认知程度和筛查意愿,以寻找提高早癌筛查依从性的有效方法。

早期胃癌的诊治需要内镜医师与病理医师的密切合作,因此,刘揆亮积极推动了消化科医师与病理科的紧密合作,不仅定期举办联合讨论会,共同研究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还申报了相关课题,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早期胃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这些举措为更加精细化地完成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刘揆亮为患者治疗。

创新微创技术保障患者利益

西藏地区胆胰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等急症多见。患者往往起病急,病情危重。刘揆亮尝试开展了多项西藏自治区首创的胆胰内镜相关微创治疗的新技术,减轻患者痛苦。

202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原本计划择期进行内镜下取石的患者达桑,突然病情恶化,急性胆囊炎发作,伴随急性腹膜炎的症状。他的脸色苍白,疼痛难忍,额头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身体也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如果不立即进行急诊引流,达桑的生命将面临极大的威胁。得知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刘揆亮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急匆匆地赶往病房。“每一刻的延误都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判断患者需要立即进行胆囊引流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患者为刘揆亮送来锦旗。

然而,手术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因为病情发展迅速,达桑的病灶区域有脓性液体分泌,原本熟悉内镜下急诊胆囊引流手术流程在此刻似乎变得棘手起来。采用胆道子镜引导下的胆囊插管!刘揆亮当机立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刘揆亮团队从夜间11点多一直奋战到第二天凌晨1点。经过近2个小时的手术,达桑的情况迅速好转,他的腹痛完全缓解,体温也逐渐恢复正常。看着他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刘揆亮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多学科团队协作演绎生命奇迹

西藏一直以来都有吃生肉和风干肉的习惯,肝包虫病犹如一颗隐形的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西藏农牧民群众的健康。

刚20出头的多吉次仁不幸成为了肝包虫病的受害者。2023年底,多吉次仁因病情恶化,被家人送进了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经过细致诊断,主治医生刘揆亮判断,多吉次仁因肝包虫病导致的包囊压迫,使得肝门部出现了梗阻,合并了黄疸,更为严重的是,还并发了门脉高压及消化道出血。生命岌岌可危!

刘揆亮立刻组织院内的多学科团队协作(MDT),并邀请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外科团队进行远程会诊。经过多次讨论和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多吉次仁的病情极为复杂,治疗难度极大。

面对如此棘手的病情,刘揆亮医生团队同北京专家团队反复讨论,深入剖析患者的病情,经过多次权衡利弊,他们最终决定为患者分次进行内镜治疗。

第一次内镜治疗,刘揆亮带领团队通过ERCP技术,巧妙地在患者的胆道内放置了塑料支架。这一操作不仅解除了肝门部的梗阻,还使得黄疸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随着脸上的黄色逐渐消退,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刘揆亮医生团队又为多吉次仁进行了第二次内镜治疗。这次,他们采用了内镜下套扎和组织胶注射的治疗方法。通过精准的操作,成功地解决了消化道出血的问题。术后,多吉次仁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命体征也逐渐稳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刘揆亮(右)参加义诊活动。

“作为一名医生,要时刻关注患者的需求,用心、用情、用最小创伤的手段去治疗每一位患者,保障患者的最大利益。”刘揆亮的付出和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赞誉,获得了“2023年度援藏先进个人”的荣誉。

一年的援藏工作即将结束,但刘揆亮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和不舍。“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无论将来身在何处,我都会继续关注和支持西藏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为这片美丽的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陈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