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让你醒悟,彻底放下了对一个人的执念?

当你意识到「离婚(分离)也很圆满」,能够处理「分离焦虑」的时候,就能够去彻底放下对一个人的执念了。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观念里,「长久」是一个象征着圆满的、成功的词汇,意味着故事走向了happy ending。就像是人活到80、90多岁寿终正寝才算是完整的一生,能够白头偕老、长长久久的婚姻才是成功的婚姻。

但其实,两个人能够从婚姻(或者是一段亲密关系)当中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哪怕最终是以离婚(分离)收场,这段婚姻(关系)仍旧可以被视为是圆满的、成功的。

就像《心的重建》一书中说到:「当婚姻不再被需要,它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为什么说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能彻底放下对一个人的执念呢?

因为当你意识到「离婚(分离)也很圆满」的时候,「离婚(分离)」就不会被认为是一个坏的结果,而对一个人的执念大多来源于对ta爱而不得或者得到了却又失去,换句话来讲就是:对两个人亲密关系产生有关分离的结果而耿耿于怀。

一旦我们能承受分离与其带来的分离焦虑时,也就不会再对某个他者始终放不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认为「离婚(分离)也是圆满的」。

因为「分离」在某些时候意味着「孤独」,当你与对方分开,在潜意识里会觉得自己像是个离开养育者的婴儿一般,孤身置于荒野之中,没有办法独立生存,这是一种成人型的分离焦虑。

迟迟放不下对一个人的执念就是因为无法处理这种分离焦虑。

你可能认为这段感情是一段不合时宜的痴情虐恋,还在一边自我感动一边自我折磨,但这其实大概率是「分离焦虑」带来的心理问题。

当你意识到了真实的自己、正确地面对「分离焦虑」,想要彻底放下对一个人的执念就不会那么束手无策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一讲:

1、什么是分离焦虑

2、如何处理分离焦虑

1

什么是分离焦虑

你有没有重新思考过,当初为什么选择ta与你共伴一生?

因为你在ta的身上看到了治愈过去的可能

原生家庭无法回应你的那些需求被你转嫁到了这个新的亲密爱人的身上。同时,这个亲密爱人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原生家庭的影子,让你拥有熟悉感,而熟悉则意味着安全。

在过去的岁月中,那些没有被回应的需求会让自己有一种「我不重要、我不值得、我不被爱」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催生出恐惧,导致「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其实指的是在婴幼儿时期,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

这种恐惧会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延续下来,在亲密关系中不自觉地会过度依赖对方,将这种「恐惧」投射到对方的身上,名曰「期待」。

当这个新的亲密爱人也无法好好回应你的需求的时候,曾经的创伤就会被再一次地激活,而面前这个人与自己的权力是对等的(不像是与父母之间具有权力差距),ta便成了你的发泄口,带上从前自己的那份痛苦,指责着爱人以及曾经的原生家庭。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未曾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因为自己得不到想要的回应、缺乏了安全感,所以变得害怕分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哪怕两个人的关系是很糟糕的,你都会有「不舍得离开」的念头,有时候甚至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真的需要ta,还是只要有个人陪伴着自己就可以了。

网络上有人这样描述自己的分离焦虑:「我把时间切割进一个个小方格,这个小方格是完全属于你的。可你突然挥手将它打翻,铅灰色的沙细细淌了一地狼藉。那种失序的焦虑感会让我提不起精神再去整理规划我的时间,我只会在脑子里一遍一遍想:不该是这样的,你该在我身边的,」

在这段亲密关系里,两个人很多时候都没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反倒是一点点地在以爱之名改造着彼此,试图想要对方满足自己的期待,导致「你想要成为的样子」和「对方期待你成为的样子」在「打架」。

为了满足对方的期待而自我改变的时候,你内心的小人就会委屈;而你不想改变、只想做自己的时候,你最亲密的爱人就会失望。

当然,也有内外部的期待一致的时候,这种时候就是婚姻里最幸福的时刻。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前一天和今天的自己之间的想法都会相去甚远,两个人的想法又怎么会始终保持同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至于当两个人分开的时候,你会心有不甘和遗憾,曾经的甜蜜美好暗示着你或许可以尝试着与ta重修旧好,但眼前分开的事实又提醒着那些彼此互相折磨的时刻是有多么让人难过,一边想放弃ta,一边又觉得舍不得,久而久之,对方的存在慢慢变成自己的心魔和执念。

看不到一点希望其实并不可怕,反而很容易让人死心。可怕的是,希望的曙光目之所至,但伸手却遥不可及……

既然放不下对一个人的执念是因为无法处理分离焦虑,那又该怎么办呢?该怎么处理分离焦虑呢?

2

如何处理分离焦虑

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打破施加给自己的隐形枷锁,你其实有无数条路可以去选择。

01

不要剥夺自己的选择权

我想在这里问你一个问题:你是真的放不下这个人,还是放不下曾经与ta在一起体会过的美好?

如果是那些美好的感觉让你念念不忘、那段愉快的时光让你上瘾,那其实这个人是谁都无所谓了,只要ta能提供给你想要的情感满足与回应,ta其实是可替代的,只不过你一直把自己禁锢在牢笼中。

我们没有选择原生家庭的权利,但是拥有选择伴侣的权利呀,为什么要自己剥夺自己的选择权呢?

有人可能会觉得再重新与一个人磨合好累,太消耗自己的能量了,如果你担心付出的一切会变成沉没成本,那我们也可以把一部分的情感需求转向生活中的「第三方」:朋友、亲人、宠物、事业、爱好等等。

书中讲到:「婚姻存在的意义绝不是要满足彼此的所有需求,而是满足了一个人的核心需求,其他次要的需求,我们需要他者来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如果意识到这一点你会变得更加轻松:人其实是没办法做到完美的,要试着去接纳他人的局限。

换句话来讲就是降低自己的期待值,做事达到100分是一种极难的事情,如果对方真心实意、力所能及地给出了60分的回应,也是很不错的事情。

人际关系就像是一面镜子,多个角度才能映照出一个完整的你。除此之外,你也可以试着多去拥抱一下你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

02

给自己多一点拥抱

荣格说;「我们不喜欢的自己个性中的每一点,都会对我们充满敌意。」

当你渴望一个人认同你的时候,其实那个最不认同你的人就是你自己。你认为自己很糟糕、做得不够好,所以才会特别希望别人认可你。

当你想要被人关注自己、陪伴自己的时候,那个忽视你忽视得最严重的人往往也是你自己,你的精力给了太多的人和事,独独忘了留给自己。「你没有把时间留给自己,才需要别人把时间留给你」。

其实往往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本质上是自己对自己缺少了这方面的给予,如果你害怕分离,有没有想过你其实根本没有好好地陪伴自己呢。

不妨试着在下一次心生埋怨:「ta要是多尊重我一下就好了」的时候,可以先试着思考一下,我是不是没有足够尊重自己呢?我能不能给自己提供条件让自己感受得到被尊重呢。

人心是深渊,是没有底的,绝对的满足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要试着学会与丧失和解、与无法被彻底满足和平共处。

就好比,别人还在为分到的一块蛋糕的大小争得头破血流,而你心里早就清楚,整个蛋糕其实根本就不大。

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别人或者自己带给自己的情感满足差别大概只在于:有的人带来的是40分的满足,而有的人可能是30或50分,距离100分都略显遥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丛非从在书中讲到:「如果一个人没有办法跟无法被满足和谐相处,他就会陷入偏执里,寻求各种方法去得到满足。他就无法容忍不被满足的寂寞,难以忍受这个间隙,会想尽办法去填充。最终在失败后,依然偏执,暴怒,怨天尤人。」

人生中的很多美好和缺憾都是阶段性的,包括朋友、爱人的陪伴,有些人注定了只能陪你走过人生的某一段路,分离才是人生常态,有人来就会有人离开,哪怕来得炙热,走得冰冷;哪怕来得强势霸道,走得不明不白。

在一段段路途中,与丧失和解意味着接受了自己和他人的局限与不完美,我们如果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自我认知,曾经破碎的自己得到了些许治愈,那一切就都是有意义的。

《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中提到:「执著就是一种自我耽溺或自我欺骗,不论低层次的或高层次的都一样,其目的是要逃避自我空虚感。我们所执著的财务、人或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缺少了这些东西,自我就什么也不是了。害怕自己什么都不是,会助长心中的幻觉,使我们抓着某个结论不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这个结论往往是让人不知所措、无可奈何的。

当你已经重新认识了那个被「活埋已久」的自我,并且找到了新的方式去得到情感回应,别剥夺自己的选择、别与自己较劲、多拥抱内心深处的自己,重新找回安全感,慢慢地以此缓解「分离焦虑」,你能够将这个结论轻轻放下了,与此紧密相连的那个人也就被放下了。

在那个时刻,象征着「执着」的浓雾就此消散,对自己的爱意和关怀将四处弥漫,充盈着整个内心。

这个时候可能也就意识到,我们两个人分开也很好,我已经不害怕分离,我已经得到了我想要的个人成长,这段婚姻旅程就不虚此行。

最后,图片上的这段话送给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放过自己、放下执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