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事很快传开。

“欸,那天,这儿河头,一个宝马车掉下去了。”

“上了新闻得嘛。”

“救人的一个老几(四川方言:男人)好像姓焦。”

“焦大银。”

早就熟悉的名字突然出现在耳中,54岁的周良斌谨慎确认。“焦大银?就是焦公家族后人里的焦大银?”二爸周仁贤,则淡定的补充,“这个我晓得,(焦大银)就是焦三爷的末末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方言中,末末儿是重孙的意思。从郫都区安靖街道焦家大院子走出来的焦大银,确系焦公亲哥哥的后人。

去年,焦公诞辰150周年,周仁贤还曾电话联系焦大银,“150周年的寿辰,你们焦家人不组织一下纪念?”焦大银答应了。

于是,成都绕城绿道旁的焦公亭里,龙门阵里说到的勇士、“砸车侠”焦大银,和四川近现代备受敬重的教育家、大善人焦公,因相同的善意,闪亮出传承的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焦公亭里寻焦公

绕城绿道旁的又一宝藏

最近,全国人民都认识了一位叫焦大银的勇士。

2024年6月13日晚上7点左右,成都市郫都区安靖街道一辆白色轿车坠入河中,车内1名司机被困,形势万分危急。

正在附近骑自行车锻炼的焦大银,见此情形不顾个人安危,随即拿上救生圈跳入河中,在湍急的水流中爬上轿车试图破窗救人,并向岸边求助“石头石头!”

惊险中,因多人接力,受困人员被及时救出。焦大银获得点赞无数。经成都市见义勇为审核小组会议审议,拟报请市政府认定焦大银、王益辉为成都市“见义勇为勇士”

至于焦公,很多人会问,焦公到底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绕城绿道有名的马卡龙桥经过,继续朝蜀绣公园方向前进,视线的左手边,有一座掩映在青翠树林中的八角亭。那便是早在2007年便被列入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焦公亭。距离焦大银砸窗救人的地方仅数公里。

人们对焦公的好奇,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焦公,是尊称,其大名为焦酉山,焦三爷、焦三哥等称呼,也都指向焦公。1873年,焦公出生在崇义桥(今新都大丰)和斑竹园之间的一户佃农家里,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

焦公一介平民出生,无官无商的背景,1942年农历六月初十去世,次年,对他爱戴有佳的学生、百姓,已经自发修建起一座石质的八角亭。在焦公最后生活过的地方,以八角亭作为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亭子是最为重要的一座保护建筑。亭顶盖以红黄蓝三色琉璃瓦,亭端宝顶高约两米。亭内外各有峡江石柱八根,外柱上下均有镂空雕刻图案。亭子周围的板上,还连续精细地刻有二十四孝图

最绝的还是柱子,每根柱子上分别刻有焦公十六字谥文。每一句都以「焦公XX」作为开头,比如「焦公吃亏」,「焦公会想」,「焦公率真」……

概括起来,焦公的一生,就是“吃亏、受苦、忍气、耐劳、谦恭、认过、率真、会想”的一生,也以此承载“仁、义、礼、智、信”的道理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角亭相当雅致,石柱上的字体,苍劲有力,每一句都由当时在四川的著名文人、书法家等题写。都有谁?张大千、于右任、李尔果等人。名字无一不如雷贯耳。

名人心甘情愿自发题写,焦公何德何能,为何有这样的威望?这不得不从焦公教育家慈善家两大身份,以及他教人行善、知行合一说起。

焦公从小就乐于行善。小时候务农种水稻,先给别人家灌水,再给自家灌水。闹饥荒,人人都吃不饱饭,他还要再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别人。

行善的口碑不错,又积极办学。进入而立之年的焦公,同地方上一批文人学士交往甚密。一个机缘巧合,1913年,多人共同发起成立的萃杰慈善堂(后更名萃杰慈善会,一般简称为萃杰堂),焦公被推选为慈善会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萃杰堂的位置,在今天的大丰中学。焦公融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一体,主打用善心感化人,彼时,萃杰堂在四川的影响力巨大,会员、学生众多

原北洋军阀,抗日爱国人士吴佩孚,崇拜焦公的才学,没见到焦公本人也书写了萃杰堂三个字,刻成斗大的金字送去,希望加入。邓锡侯、刘文辉等人还曾在萃杰堂住过。

因抗战形势紧张,1940年的春天,当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内迁到萃杰堂所在的崇义桥,不知道有没有萃杰堂的作用。

在这之前,焦公早已和顾颉刚、钱穆、叶圣陶等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一时间,齐鲁大学研究所在崇义桥办起《齐大国学季刊》和《责善半月刊》,成为中国国学研究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崇义桥新办学校、仿照黄鹤楼修建五层楼高的纯阳阁,希望藏尽天下书;在成都市区的中莲池街,也新办学校。不管有钱没钱,都可读书,焦公希望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焦公本人其实没有什么钱财,只有学生和所受到的爱戴与信任。做慈善的钱财,几乎都靠捐赠。广汉曾有人卖掉几十亩地,将钱捐献出来,只因信得过焦公。

做慈善,焦公最轰动的事情有两件。

一个件是,焦公举办无息借贷局(处)共七处,以崇义桥为总局,天回镇、龙桥、洞子口、土桥、犀浦、安靖等乡、镇设代办处。凡穷人急需用钱,可向无息借贷局、处借款,归还后还可继续贷款,不收分文利息。

另一件是,时局动荡加天灾,百姓吃不起饭,焦公办稀饭厂,组织免费施粥活动,送出20多万斤米,赢得了一块「粥活万人」的金字牌匾。每个字,依然斗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崇义桥到方家桥

另一则善的故事

1940年,抗日战争爆发三周年纪念活动在崇义桥举行。年近古稀的焦公在师生的簇拥下,宣讲抗日救亡的意义。当他现场掏出仅有的五千元法币投入捐款箱,民众捐款抗日的热情也全都被带动。

头一年,焦公已在学生朋友的劝说下,来到学生周子林位于方家桥的家中住下。从1939年到1942年焦公去世,这是短暂的三年,也是注定焦公与方家桥一生结缘的三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的方家桥,归安靖管。后因因行政区划变更,方家桥今属犀浦。三年时间里,在此,焦公和住在太和场(今团结)的张大千依然有着密切的往来。

川大教授林山腴等人也多有到访。主人周子林常用石磨豆花、太和场的牛肉、现炒的花生米招待焦公的客人们。

在这竹林茂盛、空气清新之地,一座环碧亭的修建,让此处更增添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的雅致。八角亭旁的纪念馆里,一张石桌,便是当年众人在环碧亭聚会品茗时所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木结构的环碧亭不在,因纪念焦公而建的石亭还在。历经几十年,在学生后人的捐资维护下,依然挺立。曾经,这里一度也是一座小学。

生于1937年、如今87岁的周仁贤是为数不多见过焦公的人。四五岁时,他已经能够记得家中随时有文化界人士到访。

周仁贤也见证了1942年,一个夏日炎炎的下午6、7点,焦公去世,人们将焦公抬至周家的堂屋安放。五个月后的冬季,焦公落葬在院子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另一个关于好人和好事的故事

从周良斌的祖父周有荣开始,周家人就开始世代守护焦公亭,传承焦公慈善精神。这不仅是学生后辈分对老师的爱,也是一家人的使命。

周良斌的二爸周仁贤,为焦公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搜集和保护了焦公的遗骨,80年代后焦公得以被重新安葬。第二件,1998年,周仁贤捐款请人重塑了焦公的像。本身,焦公亭修好后就有一座焦公像。第三件,他自费印了1000多本册子,宣传焦公的善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二爸手中接过守护焦公亭任务的周良斌,也已在此干了20多年。周良斌曾先后多次得到郫都区和成都市的表彰,获得包括诚实守信类成都好人等荣誉。

义务守护焦公亭,搜集整理各类焦公的资料,同可能与焦公相关的学生、后人建立联系。在周良斌的努力下,破损的、散落在附近河道焦公墓的石碑、石刻也得以被寻回

去焦公亭的时候,不巧没开。拨打了门上的电话后,周良斌从别处赶来。他总是乐意同任何人交流和焦公的一切。很难说,这不是另一种传承,和对善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拎着钥匙,穿过焦公亭旁边极不起眼的小路,周良斌打开了焦公墓园的铁门。头上是茂盛的香樟,茶花簇拥在墓碑之前,墓的规模,已不能和最初相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一片林盘墓园中,还有三座坟墓为焦公的学生,愿永远守护始终充满善意的老师。庆幸,名家的碑刻,依然可以在墓园中寻得。

从焦公墓和焦公亭所在的树林望向绕城绿道,疾驰而过的人大概不会想到,这里如此精彩。多一点停留,再多一点特地到访。它值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后人的努力下,和郫都区相当单位的支持下,焦公亭周围的环境有了良好改善,并建造起焦公慈善文化馆等。

相信,有朝一日,焦公亭还会在成都绕城绿道边更加璀璨。与沱江府河水一同,沁润一方淳朴民风,让善意始终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日编辑 | 彭主任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鱼

wow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溜达随手撇了个

小猫法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VANCY

请小猫喝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