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一个内心充满爱和痛苦的父亲,他的爱之博大,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人格魅力和传奇故事中感受到,但他内心深沉的痛苦却并不是我们常人所能体味的。

毛主席将自己的痛苦藏在内心深处,就像是一口深不可测的井,幽深寂寞。对毛岸青来说,毛主席可是既当父亲又当母亲的。

毛岸青是毛主席晚年唯一一个儿子,主席对他的爱也是非常深的,从毛主席每次给他写信所用的“岸青,我亲爱的儿”中就能看出。

然而令所有人都意外的是,在毛主席去世后,他唯一的儿子却没有出现在葬礼现场,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毛主席细腻的父爱

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主席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从武汉出发,准备部署秋收起义,然后率部前往井冈山。在毛主席坚守在井冈山和敌人展开斗争的时候,他的妻子杨开慧则带着3个孩子留在长沙。

1930年10月中旬,杨开慧不幸被捕,11月14日英勇就义,时年29岁。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兄弟三人被保释出狱,然后秘密转移到上海大同幼稚园。

由于形势变化,兄弟三人历尽千辛万苦,小弟毛岸龙也不幸病死。1931年4月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大同幼稚园也被迫解散,毛岸英和毛岸青被安排到董健吾家中,随后又来到其前妻黄慧光家中暂住。

毛岸英和毛岸青在黄慧光家中生活的费用,都是由地下党组织提供的。不过在1933年的时候,上海地下党中央机关转移到江西,而剩下的党组织也遭到了敌人的破坏,因此有一段时间中断了对毛岸英兄弟两人生活费的供给。

当时黄慧光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她的家中除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外还有四个孩子,因此生活十分困难。黄慧光有不顺心的时候就会对毛岸青喊打喊骂,毛岸英和毛岸青不堪遭受打骂,被迫流落街头,整天靠卖报艰难度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青

当毛岸青得知叔叔毛泽覃遇难的消息后,在街头愤怒写下“打倒帝国主义”的字样,他也因此遭受到特务巡捕的毒打,双耳失聪,留下了脑震荡的毛病。

为了摆脱危险和困境,董健吾早就想将毛岸英和毛岸青送到陕北毛主席的住处,或者送出国,没想到不久后这个机会就来了。

1936年初,上海党组织和党中央接上了关系,党中央立刻派冯雪峰前往上海,重新组建上海地下党组织。

冯雪峰抵达上海后,他找到董健吾并告诉他:

“毛主席已经知道孩子都平安了,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的意思是不必将孩子送去陕北,而是送去苏联。当初苏联曾答应接受一批中国革命烈士的遗孤以及党和红军领导人的子女,岸英和岸青都符合这个条件,如果有机会就将他们送去苏联。”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毛岸英和毛岸青于1936年6月底乘坐法国邮船从上海出发,大约在7月底的时候抵达法国马赛港。随后众人改乘火车前往巴黎,到巴黎后,杨承芳等人去办理签证,没想到此时苏联对外国侨民的控制十分严格,众人在这里一等就是几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英和毛岸青在苏联的时候

在等签证的这几个月内,毛岸英和毛岸青抓紧时间学习外文,以便在这里生活。不久后毛岸英两兄弟进入共产国际所办的国际儿童院,而他们也和父亲取得了联系,他们不断给父亲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同时也汇报离别后的生活、学习情况。

毛主席每次收到兄弟俩的来信,心情都是格外激动的,他尽可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孩子们回信,并给兄弟俩鼓劲加油,还多次寄去哲学、文学等各种书籍,让他们兄弟俩在异国他乡也不忘加强对祖国文化知识的学习。

1938年有人从苏联带来了毛岸英和毛岸青的照片,当时毛主席正在生病,然而当他看到兄弟俩的照片后,竟然激动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左看看右看看,那份发自内心的牵挂和想念喷涌而出。

毛主席望着儿子的面容,许多往事也涌上心头,那些艰难的岁月,那些难忘的历程,那些恩仇的往事,毛主席一半是欢喜,一半是内疚。尤其是对曾遭受过毒打、头部受伤的毛岸青,毛主席既是心疼又是怜悯同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不久后有人要去苏联,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托人捎去,信中是这样说的:

“亲爱的岸英、岸青,我经常想念你们,也知道你们的情形还算好,有进步,并且接到了你们的照片,爸爸十分欢喜。现在给你们写这封信,也希望你们之后可以经常给我写信,我很盼望你们能够来信。我现在的情况还比较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

在苏联生活的时候,兄弟俩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毛岸英和毛岸青更加懂得平安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毛岸英的带领下,毛岸青和哥哥一起刻苦学习,发愤图强,并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

毛岸英1946年1月回国,并将弟弟毛岸青的生活学习情况一一汇报给毛主席。从1945年11月身体就不是太好的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回国的消息后仍亲自抱病到机场接大儿子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和毛岸英

毛主席看见阔别19年的儿子毛岸英,在得知毛岸青的消息后精神倍爽,病也好了一大半,回到住处后,他立刻提笔给远在异国他乡的毛岸青写去一封家书:

岸青,我亲爱的儿:岸英回国了,爸爸收到你的信很高兴。你虽然没能回来,但看见你的哥哥就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学成回国,更好为人民服务。另外你的李讷妹妹也问候你,她现在已经五岁半了,她的剪纸寄给你两张。

大家从毛主席对毛岸青的称呼中就能看出,他对这位长久未见的儿子的感情很深,而一句“看见你哥哥就像是看见你一样”更是将无尽的思念和牵挂化成了深深的祝福与呵护。

除此之外大家还能看出毛主席是一位十分细心的人,他没有在信中提及江青,只是说了李讷。但身为一位父亲,毛主席衷心希望孩子们能够相亲相爱,携手同心。

最重要的是毛岸英和毛岸青在苏联已经认识了贺子珍和李敏,他们也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相处才走进彼此的心灵,因此毛主席在这里特别对毛岸青提及他的小妹妹李讷,希望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青

毛主席关心儿子的恋情

1947年毛岸青回国,新中国成立后,毛岸青在中宣部从事翻译工作,曾先后翻译了斯大林著作的好几本书籍,在事业方面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毛岸青在感情方面一直没有动静,这也令毛主席格外担心。

不久后毛主席找到儿子,和他进行了一次简单的交谈,他对毛岸青说:“你谈恋爱找对象,不要说你的父亲是毛泽东嘛,你就说你在中宣部工作,这样能认识到更多的人。你找对象的话我不看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就算是个农民也是可以的。”

尽管毛主席这样说,但毛岸青的婚姻大事还是没有一点进展。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毛岸青知道这件事后深受打击。对毛岸青来说,哥哥毛岸英给予他的关爱已经远远超过父亲所给予的,一想到这里他就悲痛欲绝,柔弱的身体再难以承受噩耗的冲击,不久后就住进了北京医院,随后辗转来到大连休养。

毛岸英和刘思齐是在1949年结婚的,毛岸英去世后,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有意和毛主席再续亲缘,于是趁着邵华放寒假的机会,将她带去大连疗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某次毛主席试探着问毛岸青:“你觉得你嫂子的妹妹怎么样?”没想到毛主席这一问,刚好问到了毛岸英的心里。其实毛岸青对邵华关注已久,他还曾在哥哥毛岸英的面前说过:“如果找对象的话,就找嫂嫂的妹妹邵华!”

不过之后毛岸青因为身体不好,再加上两人相隔太远,他便将这份感情深深藏在心中,没想到父亲这一问,再次让毛岸青的心激荡起来。

在父亲的鼓励下,毛岸青经常和邵华通信,渐渐地两人感情也越来越好。1960年暑假,刘思齐准备利用学校实习的时间,和妹妹邵华一起去大连看望毛岸青。

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让熟悉情况的徐永福陪她们一同前往,还吩咐刘思齐带去一封信:

岸青我儿,收到你的来信很是想念你,听说你的病情已经好多了,我很是高兴,不过还是要听医生和帮助你同志的意见,好好休养身体,尽量痊愈,你的嫂嫂和邵华妹妹会去看你。
听说你和邵华通了好多信,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邵华是个好孩子,你们可以好好聊聊。
对那些帮助你的大连同志们,你一定要表示感谢,他们对你是非常关心的,这封信可以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会表示忠诚的谢意。

这次相聚也令毛岸青和邵华确立了恋爱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邵华和毛岸青

为了可以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毛岸青,邵华决定将自己的学籍从北京大学转到大连师范学院。邵华平常就在学校读书,一到星期天放假的时候,她就会去疗养院陪毛岸青。

由于两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他们也给对方许多理解和鼓励,因此不久后他们就联名给毛主席写信,要求在大连结婚。毛主席本就本满意邵华这个儿媳妇,因此收到来信后立即回复同意。

毛主席解决儿子儿媳矛盾

毛岸青和邵华的婚事瓜熟蒂落后,大连市委为他们办理了婚姻登记手续,张世保和市委的几个同志一起帮忙筹备婚礼。

当时张世保和邵华多次到商店选购结婚商品,邵华对张世保说:“岸青喜欢穿中山装,但我喜欢现代装多一点。”于是邵华为毛岸青买了一套中山装,为自己买了时尚的连衣裙和高跟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青和邵华结婚照

196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毛岸青和邵华的婚礼在大连宾馆会客厅举行。

毛岸青的身体不是太好,邵华代表毛岸青讲话,她感谢大连市领导和同志们对岸青的照顾和关怀,还说:“我和岸青的结合只是爱情漫长旅途的开始,之后的生活有阳光也有风雨,但只要我们携手同心,一定会共渡难关的!”

邵华的一番话获得了在场人员的热烈掌声,在掌声中邵华和毛岸青一起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远在北京的毛主席也向儿子和儿媳表示了无比的喜悦之情,他送给邵华一块手表,同时也为毛岸青和邵华的新家赠送了一台熊猫牌收音机。

毛岸青和邵华结婚后在大连生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他们的新居被安排到南山宾馆的一个套房里,房间里有一个小仓库,被改成洗照片的暗室。

毛岸青是一位喜欢静的人,因此十分缺乏锻炼,为了增加毛岸青的运动量,邵华经常打电话邀请张世保来陪毛岸青打克郎球。克郎球是毛岸青比较喜欢的一项运动,他们打到吃饭时间,就会邀请张世保留下吃饭。

邵华虽然比毛岸青小15岁,但在生活上却像是一位大姐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体贴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毛岸青、邵华

1962年1月12日,毛主席给毛岸青寄来一封信:

岸青儿,你的信已经收到了,很是高兴。你现在住院接受治疗,要好好遵守遗嘱,不要变方法治疗、休息。我身体有些小毛病,但一下子就过去了,勿念。

同年春天的时候,毛岸青和邵华离开大连回到北京,临行前他们和张世保紧紧握手,依依惜别。

毛主席得知儿子和儿媳回来后十分高兴,他还风趣地开玩笑说:“新媳妇总是要去认认家门的,让外婆和其他亲友们都看看!”

没过多久毛岸青和邵华就按照父亲的嘱托,回到了家乡湖南韶山看望父老乡亲,除此之外他们还前往板仓祭扫了母亲杨开慧的陵墓。

随着毛岸青身体日益康复,邵华越来越想念原来的学校和专业,因此回到北京后,她又回到北京大学继续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不过因为她拖课时间比较久,很多课程都跟不上,再加上和毛岸青有些小矛盾,情绪十分低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邵华、刘思齐、毛岸青等人

邵华忍不住将自己的病情和烦恼向父亲诉说,为了劝慰儿媳,毛主席很快回了一封信,希望她能放松心情,好好养病才能为祖国奉献更多。

邵华读了这封信后深受启发,思绪一下子就通了,病情也仿佛得到好转。邵华决定按照父亲的话去做,积极治病,恢复健康,继续完成学业,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望。

与此同时毛主席还给毛岸青写去一封信:

亲爱的岸青儿,你的信已经收到了,不过因为太忙没能回复,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吧。我爱你,我想念你,你不要误会。

毛主席在儿子和儿媳有矛盾的时候,不是一味地偏袒儿子,也不是插手做些什么,而是劝慰两人。

毛岸青为何没有参加主席葬礼?

毛主席、杨开慧和毛岸英是毛岸青最最思念的人,翻阅毛岸青生前的一些照片,不难发现有很多和这三个人有关的照片都被他所珍藏。

那张儿时和母亲的唯一合照,那张夫妻俩和父亲的亲密合照,总是被摆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青一家

1952年是毛岸青第一次回韶山,这一次他参观了毛主席的故居,临走前也拜会了一些老人。对于自己的出生地板仓,毛岸青的感情更加深厚。幼年时,毛岸青一直在母亲的身边长大,因此还有个名字为“杨永寿。”

几十年后,当毛岸青眼含热泪为妈妈扫墓,来到板仓旧居的时候,他在签名簿上写下了“杨岸青”三个字。有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写错了,殊不知却是他对母亲的思念。

1963年的一个周末,毛岸青和邵华回到中南海看望父亲,并请求父亲把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写给他们留作纪念。毛主席坐在书桌前,一边慢慢蘸着毛笔,一边凝神,仿佛在思考些什么。

毛岸青和邵华则站在一旁不敢出声,生怕打扰了父亲的思路。许久之后毛主席才轻轻铺开宣纸,缓缓用手抚平,并写下“我失杨花”四个字。

当时毛岸青夫妇两个还以为父亲写错了,便忍不住问:“爸爸,不是‘骄杨’吗?”

毛主席停下笔思索了一会,他们赶紧递上一张空白的宣纸,以为父亲要重新写。没想到毛主席并没有将空白的宣纸接过去,而是说了句:“称‘杨花’也是很贴切的。”

这一句话表示出毛主席对妻子杨开慧的思念之情,而这句话也让毛岸青和邵华夫妇忍不住流下伤心的眼泪。

毛主席一气呵成地写完了这首词,双手拿起它郑重地交给了毛岸青和邵华,夫妻两人激动地拿在手中看了又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青、邵华、毛新宇

1970年,也就是毛主席77岁这一年,他从一位爸爸升级为爷爷,因为他的儿媳邵华在这一年生下了孩子。

由于邵华生孩子是头胎,且胎儿还是比较大的,因此邵华的情况十分危险,有难产的迹象。

邱会作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的眉头瞬间皱了起来。紧接着邱会作有些迟疑地问:“主席,您说要留哪个?”

毛主席的回答坚硬如铁:“两个都留!告诉医院,要想尽一切办法确保母子俩平安。”

后来邵华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也是毛主席唯一的孙子,主席对他格外疼爱,不管是大名毛新宇还是小名毛毛,都是毛主席亲自取的。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毛岸青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格外伤心,泪水甚至将整个衣领都弄湿了。邵华对毛主席的爱并不少,但她没有痛哭流涕,她不想让自己的情绪带动毛岸青的情绪,毕竟毛岸青的身体不是太好。

毛岸青的身体本就不是很好,再加上父亲去世的消息,令他的病情加重,一度住进医院,他也因此错失了父亲的葬礼。尽管毛岸青没有参加父亲的葬礼,但父亲的样子始终印在他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毛岸青和邵华最大的心愿就是为父亲写一套丛书,以他们亲自经历的视角,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毛主席伟大的一生。

毛岸青和邵华的心愿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中宣部以及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和支持。不久后《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套丛书和大家见面,将近600万字,以毛岸青夫妇的视角向大家介绍一个不同的毛主席。

为了出好这套丛书,毛岸青不管自己年高病痛,和邵华、毛新宇等人到毛主席生前学习、战斗、生活过的地方考察,几乎走遍了革命圣地和历史遗迹,同时还拜访了许多红军老人,广泛收集资料。

有时候他们一天连续行车10多个小时,直到次日凌晨才抵达目的地休息。毛岸青和邵华先后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收集和掌握大量一手资料,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本丛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毛岸青和邵华怀着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带着儿子走了许多革命老区,支持创办了多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逝世,一位熟悉他的红军老战士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动情地说:“岸青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做了很多别人都不知道的事情,只知道埋头工作,是个埋头英雄啊!”

毛岸青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顽强且乐观向上的态度,这其中自然也包含着他对父亲毛主席的爱。

毛岸青的一生处处遵从父亲的教导,延传其俭朴的家风。毛岸青在生活上十分俭朴,和普通老百姓家里的生活没什么不同。而在儿子毛新宇的眼中,毛岸青则是一位慈父,言传身教。

有不少人感叹道:“毛主席的家风,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