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7日,三峡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峡人寿)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一项重大议案——迪马工业将其持有的三峡人寿9.76%股权转让给重庆高速公路投控。这一举动,标志着重庆国资委通过重庆高速公路投控进一步加强了对三峡人寿的控制力,也预示着三峡人寿股权结构的进一步国有化。

三峡人寿作为寿险行业的后进者,其成立之初便站在了一个竞争激烈的起跑线上。公司在2017年开业,正值保险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期。然而,更不幸的是,开业后仅两年,便遭遇了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这无疑给三峡人寿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后,利率中枢持续下行,寿险公司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三峡人寿,作为行业的新兵,其市场定位、风险管理等方面尚显稚嫩,加之内部治理的混乱,使得公司在风雨飘摇中步履蹒跚。六年的发展,至今未能实现盈利,累计亏损严重,初始运营资本消耗过半,偿付能力一度触及监管的警戒线,其前景显得扑朔迷离。

然而,在重重挑战中,三峡人寿的增资扩股和国资股权的进一步集中,似乎为公司带来了一线生机。这一变化,虽然尚未能立即扭转亏损的局面,保费收入也未出现明显的好转迹象,但它至少为三峡人寿注入了新的信心和动力。未来的发展道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但三峡人寿若能借此机会深化内部改革,或许能够在寿险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股权优化:重庆市国资持股占比超70%

作为重庆本土的保险法人机构,三峡人寿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其股权结构的深刻变革,不仅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一次重要布局,也是对现有经营挑战的积极应对。

此次第五大股东迪马工业的退出,是市场压力与经营困境下的必然选择。作为重庆迪马股份的下属企业,迪马工业曾与三峡人寿携手共进。然而,面对迪马股份连年的亏损和股价跌破1元/股的退市危机,迪马工业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退出三峡人寿,回笼资金以聚焦自身的转型升级。

在此之前,三峡人寿曾于2023年12月进行了增资扩股,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和重庆高科集团作为两家重庆地区的国有企业,分别增持至30.49%的股份,注册资本从1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15.37元人民币。此次增资不仅增强了三峡人寿的资本实力,也优化了其股权结构。随着重庆高速公路投控的加入,三峡人寿的国有股占比将超过70%,这将为公司带来更加稳健的治理结构和更明确的发展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峡人寿虽然股权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公司股权中的16.25%比例,即江苏华西同诚投资控股集团和重庆中科建设(集团)所持有的股份,均处于被冻结或质押状态,这对公司的稳定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华西同诚投资控股集团隶属于江苏华西集团有限公司,华西集团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然而,市场风云变幻,华西集团在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中步履蹒跚。去年,华西村委会将其持有的华西集团80%的股权,以1元人民币的象征性价格转让给江阴联华优化调整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这一转让,不仅是对华西集团经营困境的无奈回应,更是对国资介入解决债务问题的迫切呼唤。

同样,重庆中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这家自2006年成立便在重庆市建筑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的知名企业,也未能逃脱困境。2024年1月5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公告,标志着重庆中科建设的破产清算申请被受理,为其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不可预测的阴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峡人寿的股权结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民营股东的自顾不暇,市国资的支持成为三峡人寿稳健发展的坚强后盾。

发展困境:常年亏损、保费规模和偿付能力持续滑坡

自2017年成立以来,三峡人寿业务发展和财务状况一直充满挑战。从2018年至2023年的保费收入数据来看,公司经历了剧烈波动。起初,作为新进入者,2018年的保费收入仅为0.11亿元。然而,公司在2019年和2020年取得了显著增长,保费收入分别达到9.17亿元和11.02亿元。但这种增长并未持续,保费收入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下降至6.24亿元和5.59亿元,到2023年进一步降至4.06亿元,反映出公司在发展方面遭遇了重大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保费收入的波动相比,三峡人寿的盈利状况更为严峻。自2018年至2023年,公司连续六年亏损,净利润分别为-0.58亿元、-1.19亿元、-1.05亿元、-0.65亿元、-1.1亿元和-1.97亿元。这一连年亏损的局面,极大暴露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进入2024年,三峡人寿的业绩并未有明显好转。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为2.1亿元,同比负增长18.1%,亏损额为-5,087.74万元,亏损同比增长32.0%。尽管公司进行了增资,但增资所带来的资本优势并未能有效转化为业务增长和盈利改善。

在偿付能力方面,三峡人寿同样面临严峻考验。2018年至2022年,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最初的2881%降至104%和107%。到了2023年三季度末,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降至60.71%和67.56%,均跌至100%以下,这标志着三峡人寿的偿付能力已经快触及监管红线。

尽管三峡人寿通过增资的方式在短期内提升了偿付能力,2023年末的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提升至171.42%和204.03%,但这种改善并没有持续太久。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三峡人寿的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再次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分别为124.91%和170.81%。根据偿付能力报告预测,公司下一季度的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可能进一步下降至108.30%和143.19%,按这种趋势偿付能力可能会再次逼近监管红线。

三峡人寿的风险综合评级也持续下降,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从B级降至C级,再降至2023年一季度的D级,连续9个季度未能满足偿付能力监管要求。根据监管规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达标需要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以及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的条件。目前,三峡人寿虽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勉强达标,但风险综合评级远未达到监管要求。

在寿险行业,普遍存在"七平八盈"的规律,但对三峡人寿这样的行业新兵而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不断扩张规模来摊薄相对较高的初期运营成本。然而,三峡人寿目前却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保费规模的持续萎缩,这不仅加剧了公司的亏损,也导致了偿付能力的逐步下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所谓的"死亡螺旋"。

可见,三峡人寿面临的偿付能力问题,不仅仅是资本充足性的问题,更是公司整体运营管理能力的体现。尽管通过增资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为公司赢得一些喘息空间,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资本的持续补充和有效利用问题。公司的经营策略、产品结构、市场定位以及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均亟需改善。

股权结构定音,公司治理亦须跟进

重庆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曾菁华在4月18日对三峡人寿的调研中,提到了持续推动企业增资扩股、优化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必要性。对于三峡人寿而言,公司治理不仅是解决股权问题的延续,更是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峡人寿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职位长期空缺,暴露了公司在高层管理上的脆弱性。2021年8月,三峡人寿发布公告,宣布了黎已铭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董事职务的消息。张潞闽被提名为董事长,但这一提名在监管核准的漫长等待中,最终未能成行。四个月后,张潞闽辞职走人,董事长一职自此空悬,三峡人寿的领导核心出现了空缺。

三峡人寿的总经理职位同样经历了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安逸民在2018年6月获批成为总经理,但其任职时间短暂,仅半年便匆匆离职,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职位空缺。此后,公司试图通过指定黎已铭、徐永伟为临时负责人来填补这一空缺,但这些权宜之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22年3月,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徐永伟作为临时负责人的任期结束,此后该职位同样处于空缺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峡人寿董事长黎已铭的讨薪事件,无疑是对公司治理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这场罕见的闹剧,将公司的内部矛盾公之于众,原告与被告的法定代表人均为黎已铭,这种荒诞的自诉自辩,不仅对公司形象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损害,更是对公司治理能力的一次深刻反思。

2023年年报中,三峡人寿展现了对公司治理的坚定决心,其中提到将以增资到位、股权优化为契机,以修改章程、加快董监高任职资格核准、健全治理结构等为抓手,切实增强公司治理的有效性。随着国有控股的实现,预计市国资将派遣新的领导团队,为公司治理的沉疴痼疾带来解决的曙光。

面对未来,在曾菁华4月18日的调研中,勾勒出了三峡人寿的部分转型蓝图:一方面,要认真细致制定企业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加速新产品开发,全力恢复市场营销,建立完善整合营销体系;另一方面,市国资委将“一企一策”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全力支持三峡人寿与市级有关部门、本地银行机构开展合作,加大“三企”联动力度。

尽管三峡人寿的扭亏脱困之路充满挑战。不过,在市国资的坚强支撑下,三峡人寿能否在逆境中破茧而出,实现凤凰涅槃,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