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在哔哩哔哩官网平台上

注意到一位UP主

——隐宅吉国瑞

他是纪录片撰稿

《历史那些事》总编剧

他于今年推出“逆行东坡人生路”栏目

向大家介绍苏东坡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新一期,隐宅吉国瑞

带大家游览苏东坡笔下的

圆通寺、汤泉、醉石、归宗寺

简寂观、 开先寺、漱玉亭、秀峰瀑布

栖贤寺、三峡桥、 五老峰、白鹤观

白石山房、慧日院、东林寺、西林寺

16处以上的庐山风景

讲述宋代文豪苏东坡的庐山情缘

庐山

是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不仅历史悠久、人文厚重

而且生态优美,是举世公认的

生物多样性宝库

与江河湖海襟连,中心地区的

森林覆盖率超过90%

历史上

众多名人雅士登临庐山、研究庐山

其成果主要表现形式是诗歌

据统计,共有3500多位文人写下了

1.6万多首诗歌咏唱庐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苏东坡之前

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等

已经为庐山写下不朽的诗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赋予庐山以灵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赋予庐山以清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赋予庐山以雄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赋予庐山以飘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庐山

期待着与苏东坡的相逢

也期待着苏东坡赋予它新的内涵

离开黄州,北上汝州之前

苏东坡不远千里绕道去了一趟江西

因受他牵连,此时他的弟弟苏辙

已在江西筠州(今江西高安)

做了5年的盐酒税官

政治风雨后,兄弟俩终于再次见面

两人百感交集,久久不能平静

正是这次入赣,让苏东坡有了上庐山的机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苏东坡已近知天命的年纪

但他依然喜欢沉浸在自然当中

纵情在山水之间

他永远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怀揣着感受美的心灵

江西山水淳美、秀丽

江西风情富饶、纯朴

一来江西,他便深深喜欢上了这里

他一路旅行,一路发现,一路写诗

他送给江西的第一份礼物

便是以江西省名为诗名的《江西》

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

舟行十里磨九泷,篙声荦确相舂撞。

醉卧欲醒闻淙淙,真欲一口吸老庞。

何人得俊窥鱼矼,举叉绝叫尺鲤双。

——《江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084年春

48岁的苏东坡登上庐山

他发现庐山风景优美,美景目不暇接

他决定不写诗,只欣赏美景

可是,“已而见山中僧俗,

皆云:‘苏子瞻来矣!’”

山里的和尚和游客见到我

都纷纷大喊:“哎呀,苏子瞻来了!”

在大家的热情招呼下,苏东坡也意识到

应该为庐山留下点什么

于是,他开始为庐山写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初入庐山三首其一》

苏东坡

依然还是那副芒鞋竹杖的装扮

他腰里挂着百钱

这已足够他一日三餐

逍遥且自在

他没有想到,在这山林深处

居然还有人认得自己,这让他既惊又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初入庐山三首其二》

在苏东坡心中

他对庐山说不出的亲切自然

如果自己和庐山不曾相识

它一定会以冷傲拒人

他们以前就已经是故人了

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都是那样熟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初入庐山三首其三》

这首诗,更像是苏东坡

情不自禁发出的感叹:

我曾经多少次在梦里神游于此

今天不是梦,我终于在庐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山水中感悟,在书卷前沉思

终于,又一首千古佳篇横空出世

苏东坡终于没有辜负庐山

这次,他为庐山赋予了哲学上的美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 苏轼《题西林壁》

短短几行诗句

就将庐山风景的形态万千、变化莫测

描绘得淋漓尽致

角度不同,视点各异

风景呈现也就各不相同

不仅是对庐山景色的真实写照

更是对人生视角的隐喻

雄奇险秀的庐山,由此留下了永久的哲思

在东坡居士眼中

庐山的奇秀之美

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

也是对内心深处的一次触动

他的文字

引导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

寻找内心的宁静和从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登上庐山的游客们

总在探寻着“庐山真面目”

而庐山是一部读不完

看不厌、游不倦的好书

愿你也在旅途中看到庐山的美

体悟到人生的真面目

文章来源:江西风景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