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告诉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

1945年5月,当齐邦媛看到张大飞给自己的诀别信后,世界仿佛失去了色彩。

“请委婉劝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时光匆匆,54年一晃而过,两人真的再没有见过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9年,已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的齐邦媛一袭黑衣,走进南京航空烈士陵园。

齐邦媛已是75岁高龄,步履蹒跚,却神色焦急地一排排摸索着。

直到她看见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的是张大飞的名字,那一刻,她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失声痛哭。

她流着泪,抚摸着石碑,心中那个让她仰慕又爱慕的男孩形象,浮现在脑海。

记忆流转中,齐邦媛又想起60年前,属于他们的一段爱而不得的故事。

两个流亡的孩子

张大飞与齐邦媛曾经同是天涯沦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大飞是辽宁人,父亲张凤岐是东北著名抗日英雄,当过沈阳的警察局长。

“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他的父亲深明大义,不愿意当日本人的顺民,在私底下救济了不少抗日的同志。

可惜被日本人发现后,张父被浇汽油活活烧死,年仅十五岁的张大飞只好匆忙逃离东北老家。

1936年,张大飞几经辗转流落到南京,被父亲的老朋友,也就是齐邦媛的母亲所收留。

当十二岁的齐邦媛第一眼看到张大飞时,便觉得这个男孩很特别。

她有很多哥哥,但这些哥哥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吵吵闹闹,只有张大飞安静地坐在桌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邦媛(后排右一)

晚餐后,齐邦媛被张大飞缓缓说出的身世来历所吸引。

几个年轻人围在温暖的火炉旁,聊的却是寒冷到骨髓里的话题。

“日本人成立了满洲国,想推行‘皇民化教育’,我父亲不肯顺从他们,我也不肯!后来,我父亲的脑袋被挂在了城门上。”

张大飞语气沉重,齐邦媛心生同情。

他将要进关北平投奔叔叔,刚努力学习两年,却又被打到华北的日军再次逼走的经历一一道来。

“我在北平不起眼,那时北平、天津的东北青年很多,他们背井离乡,就是因为日本人让他们家破人亡,我时常看到冬天有人在路边冻倒饿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邦媛(后排右一)

齐邦媛抱着腿坐在一边,看着这个十八岁的男孩说到这时眼眶通红。

她的人生里,第一次看见一位十八岁的男子用自尊忍住嚎啕,低声叙述着过去的经历。

不过,这并不奇怪,被齐邦媛母亲收留的几个孩子,几乎都有这样家破人亡的经历。

不过,齐邦媛却唯独将张大飞的名字记得清楚。

“我的父母给我取名叫张乃昌,希望我能吉祥如意,但自从我到营口后,我给自己改名‘张大非’。”

张大飞在考取空军之前,一直使用着“张大非”这个名字,勉励自己不要忘记国家的大是大非。

为此,张大飞已经做好了对人生的规划,那就是参军,为从日本人手里夺回东北而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邦媛的老家也在东北,也是随着战乱来到南京。

她知道战争的可怕,虽然还没成年,但她依旧震惊于张大飞报国的决心,又着迷于张大飞的细心。

对齐邦媛来说,张大飞就像一本深奥无比的书,有着致命吸引力。

此外,比起家中的几个亲哥哥,张大飞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表哥”也更加会关心人。

齐邦媛常常会看到张大飞帮齐母带孩子,或是帮忙做家务。

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与亲哥哥、张大飞以及七八个同学一同爬牛首山。

哥哥和几个大男生爬得飞快,一下就爬上山去,又跑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齐邦媛走得慢,迟迟下不了山。

她听着山峰间吹着凛冽的风声,只能害怕地抱着半山腰的一块小岩石顶。

看到四下无人,她心底孤独和恐惧感涌了上来,眼泪也唰地出来了。

哥哥们转头,发现妹妹居然这么慢,不免有些抱怨。

“以后别让她跟着了!”

唯有张大飞默默地看了一眼渐渐变暗的天气,又往上山攀登,来到齐邦媛的身边,脱下棉大衣盖住妹妹安慰道:

“别哭,别哭,咱们下山,等我们到了大路就好了。”

齐邦媛对这件事印象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她从未在同龄人中见过张大飞那种饱含着同情与关怀的眼神,心底最柔软的情绪被触动了。

但年幼的她不知道那是什么情绪,直到张大飞与她各奔东西,只用书信交流,两人之间的感情才逐渐发酵。

灵魂上的交流

1937年,齐邦媛的命运、张大飞的命运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全部改变,再也回不到从前。

齐邦媛被迫在南京城被攻破前逃到汉口。

她在满城的警报声和枪炮声中逃窜,和同学们一同哭着唱《义勇军进行曲》和“我的老家在东北”。

齐邦媛的逃亡路无比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那年仅18个月的妹妹没有撑过去,竟死在了路上。

更糟糕的是,齐母也生了重病,昏迷不醒,齐邦媛在床边握住母亲的手,却被医生劝了出去。

医生的话像锋利的手术刀,刺伤了她的心。

“我尝试着继续救,但希望不大,你们还是准备一下吧。”

齐邦媛呆呆地坐在走廊,病房里传来舅舅的哭喊,可她身边却没有一个亲人。

她开始感到寒冷、恐惧与孤独,哭都哭不出来。

直到她看见张大飞匆匆赶来的身影,仿佛一束光透进她的生活,眼泪才终于控制不住,颤抖着哭道:

“妹妹死了,妈妈也要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大飞沉默不语,轻轻地抱着齐邦媛,希望她能好受一点。

接着,他来到病房里,双膝跪地,为齐母祈福。

张大飞听到,窗外又响起炮火声,偌大中国,已经没有地方能摆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他终于下定了决心,走出病房后,认真地对齐邦媛说道:

“我报考了军校,将我名字的大非改成大飞,我马上要去集合了,如果能写信,我一定会写信给你们。”

说罢,他将自己贴身带着,视若珍宝的《圣经》交给齐邦媛,擦掉女孩的眼泪。

“好好保存,照顾好自己,这是我要对你说的话。”

齐邦媛愣愣地看着皮面崭新的《圣经》,打开扉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愿永生的上帝,永远地爱你,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使你永远活在快乐园里——主内四哥张大飞。”

那天之前,齐邦媛从未感受过任何人对她充满磨难的生命有过这般祝福。

但那天之后,她的生命有了新的方向,那就是保存好那本《圣经》,以及等待四哥张大飞打跑日本人,凯旋归来。

她的心中,从此藏了一个男孩。

张大飞没有食言,入伍空军几个月后就送来了信件,信上第一句,他便询问齐母的身体状况。

可他不知晓齐母是否熬过了那次重病,只好温柔的写道:

“妈妈身体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他向齐邦媛详细解释了自己的从军理由。

“我十九岁了,日本人把我逼成这样,我没有心情再念书去等待一个没把握的未来,我要真正的报效国家,为我父亲复仇。”

齐邦媛收到信后十分欢喜,连忙告知妈妈情况好转,又想和他多聊几句有关于自己的话题。

思来想去,她在信中写道:

“我将你赠我的《圣经》放在腰带里了,逃警报的时候都带着,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书中耶稣说人打的左脸,你连右脸也让他打?”

齐邦媛写到这儿时,有些惶恐,担心张大飞觉得她太笨了,失去了对她的好印象。

那时可是战争时期,如果两人断了书信联系,那么可能就再也不会见面了,齐邦媛害怕那种情况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张大飞却敏锐捕捉到了妹妹的情绪,几乎是有信必回。

没过多久,张大飞凭着优异表现连升几级,时常参与重庆上空的日空军驱逐任务,而齐邦媛则继续上中学。

两人成了笔友,但她心中却有一些自卑。

因为张大飞的生活是那般辉煌,生活在蓝天之上,和机关枪与高射炮作着殊死争斗,而她却只是一个小小的中学女孩子。

如果非要在他们两人之间找到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希望能不惜一切代价赶走日本人。

后来,齐邦媛曾动情的说过:

“多年来,他是唯一和我谈灵魂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这段时间,齐邦媛爱上了张大飞。

她时常会抄写一些忧国的文章,像《祭妹文》《报任少卿书》等连同书信一起交给张大飞。

张大飞几乎会回应她的每封信,而且不论她信中抄写的是忧国文又或者是《简爱》《冰岛渔夫》之类的女孩子喜爱的课外书籍,都会兴致勃勃的讨论。

信中,张大飞也总会表露出自己想要报效祖国的愿望,但也没忘了要齐邦媛注意身体,少让妈妈操心。

齐邦媛感到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张大飞在信中附上自己的照片,有他刚在湖南入伍时磨砺的照片,也有他参加陈纳德飞虎队,与美国志愿军并肩作战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将这些照片一一封存好,留待两人再次相见时启用。

时间久了,张大飞也开始向齐邦媛倾诉自己的苦恼。

蓝天之上的战场同样残酷血腥,特别是有一次,他近距离看到敌人在着火坠落的军机中那绝望的眼神之时,开始彻夜难眠。

张大飞是一名基督徒,在他最困难的时刻,是一本《圣经》,让他从牛角尖一般的情绪中纾解了出来。

可他知道,自己在保卫家乡,他在进行正义的战争行为,他是为了减少普通民众的伤亡,他在履行军人的职责。

“仗要好好打!决不能让日本人打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大飞将自己的情绪都倾诉给齐邦媛,齐邦媛为帮不到张大发而感到难受。

她生活在书香袅袅的象牙塔中,身边歌舞升平,男孩背负的却是家国情仇。

她只能开解劝慰,说些有趣开心的事,希望男孩能好受点。

张大飞似乎是怕齐邦媛担心,渐渐不再写关于战争的事情,而是讲起身边趣事,如自己喝醉后跳到桌上大喊“哈利路亚”,结果被人起了好笑的绰号。

齐邦媛满心欢喜地听着,心中越发期待着两人重逢。

两人的情感急剧升温,似乎都要捅破某一层窗户纸,特别在一次见面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3年,齐邦媛正在紧张准备毕业考试,突然得知有人在操场等她,她出去看到那个身影后捂住了嘴,差点没忍住眼泪。

张大飞穿着很大的军雨衣,看着已成少女的齐邦媛,笑着说道:

“邦媛,怎么几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

齐邦媛的心脏跳个不停,这是张大飞第一次夸赞她的长相,让她惊喜之余,又有些羞怯。

可两人只是匆匆一面,马上又要分别,张大发要赶往机场,只是路过学校见她一面。

这让齐邦媛有些失落,她特别想鼓起勇气说些什么,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或许是天公作美,下起了大暴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看齐邦媛要被淋成落汤鸡,张大发一把拉过她,将她拢进宽大的军装之下。

她隔着军装,听到了张大飞的心跳,竟然也剧烈无比,仿佛有人在敲大鼓一般。

可惜的是,这短暂的美好转瞬即逝。

飞机到了,张大飞抿着嘴唇,语气不舍:“我必须要走了。”

亲情式的爱情

这次分别后,张大飞就像预料到自己的未来,开始更加频繁地给齐邦媛写信,内容表达也更加直白。

张大飞在云南边境作战,每次升空前都会祷告,落地后便会给远在南开的齐邦媛写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次作战险些死亡后,他终于抑制不住自己,在信中吐露真心话。

“我无法飞到大佛脚下三江交汇的山城看你,但是,我多么爱你!多么想你!”

齐邦媛的情绪更加内敛,用国文课上的诗词、逻辑课上的辩论诉说着自己的想念,但她也不敢迈出最后一步。

她成年才终于意识到,自己触摸不到张大飞正经历的血淋淋的现实,担心他对她的感情超越不了对祖国的责任。

她憧憬英雄,渴望爱情,但明白爱情在这个战乱年代太过奢侈。

他也渴望爱情,但他在一次作战受伤后幡然醒悟,明白自己给不了这个女孩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各退一步,感情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但事实是,张大飞每次起飞前,都会将齐邦媛的信放在上衣口袋;而齐邦媛,将张大飞给自己的每一封信都读了又读,精心收藏,几乎能倒背如流。

她时常能梦到一张蓝图,梦中她追着张大飞到蒙自、个旧、云南驿、腾冲……到每一个他拼命的地方寻找他,可怎么也找不到。

齐邦媛没想到的是,操场那次相遇,就是她见张大飞的最后一面。

1945年5月,日本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关头,距离投降不到三个月,而张大飞倒在了黎明之前。

张大飞在5月18日豫南会战掩护队友时,在信阳上空遇难,齐邦媛收到信件时不敢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封信是大飞写给哥哥的,里面的每个字仿佛都刺痛着她的心。

“当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感谢这么多年来让我在漂泊中有了一个可以思念的家,也请原谅我对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
“我一直告诉自己,那只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这些年我们走着不同的路,我只是升空作战,而她走在光明之路,我怎么能对她说‘我爱你’呢?”

原来,张大飞早在与齐邦媛南开见面之前,便爱上齐邦媛。

但他知道自己给不了齐邦媛想要的幸福,只好将这份情感藏好,用兄妹之情去掩饰爱情。

齐邦媛读着信件,失声痛哭,久久不能从情绪中走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怕是几个月后日本投降,全校弥漫着欢欣的气氛,她也走不出那刻骨铭心的哀伤情绪。

最终,两人也只是走过了一段亲情式的爱情,在齐邦媛心底留下了一片狼藉。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人的爱情缩影,是无数为了祖国,为了解放而努力的中国军人的遗憾。

爱而不得,痛恨别离,不得不离。

结语

齐邦媛将张大飞的故事写进了自己的小说中,无数人知道了他们这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张大飞就像革命年代无数战士的一个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他有梦想有目标有爱人,和现在的我们别无二样。

但他放下儿女情长,选择付出,牺牲自己的生命,却让更多人活下去。

一直以来,正是有无数像他这样英雄战士前仆后继为我们保驾护航,中国才得以一飞冲天,到达越来越靠近蓝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