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在知识星球里看到一些人的提问,述说了在这轮下行周期中的亏损,并询问解决办法。

而我在回答提问的同时,想到的另一个问题是,除了现在去帮他们决策并减少亏损,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帮他们,以及公众号的读者去防患于未然。

毕竟,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巨大的韭菜盘,各种混乱的媒体消息也充斥着中产的视听。而这往往是导致他们亏损的最直接原因。

最早认识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韭菜盘,来源于我早期在支付宝做的一个项目。

当时我作为支付宝财富事业群的架构师,接到的需求,是要计算支付宝用户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这些理财产品中,当然也包含指数基金。而当我深入理解散户的基金投资策略时,我发现他们大多是参考国内几个主流的估值平台给出的估值来定投或购买的。

比如,几乎所有主流的国内平台,都会以不同时期指数基金的PE或PB的历史估值的百分比分位为基准,给出低估,适中,或高估的估值评级。然后建议低估时买入,适中时持有,高估时卖出。

但这种算法天然就有很大的缺陷,可是我竟然找不到任何一个平台,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

当然由于该问题的复杂性,我也找不到一种通用模型去改善它,我只是知道,按照这种估值模型去交易,亏损几乎是一定会发生的。

可是呢?全国的散户,都是参照着这些主流平台去购买基金的。那么,亏损几乎就不可避免。于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韭菜盘。

我也曾在两年前,把这些问题和解法都写在了下面这篇文章。

我说的上面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当你知道去利用数据,但如果不能深入理解数据的真实表达,可能会给你带来巨大的风险。

但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文章或视频,很多都带有对未来的预测,但这里面能理解数据的真实表达并做出正确预测的,却寥寥无几。

如果我们把预测资产价格的自媒体称为预言家。那么这些预言家可以分为三类。

1不看数据的预言家

2 看数据但不懂数据的预言家

3 看数据且能精确把握数据真实表达的预言家

第1类就不用说了,典型台词比如:

“因为经济不好所以要放水,因为放水所以房价要上涨。”

“因为土地出让金是重要的收入,上面为保收入所以要维持房价上涨。”

如果你真信了这些没有数据的言论,这一轮楼市下跌周期,你是不可能跑出来的。而我们是早在2023年初就表达了接下来的镰刀不再是通胀,而是高估值房产的下跌,劝大家谨慎。

第2类看数据,但不理解数据的真实表达。也极其可能会误判。导致亏损的结果。

我简单的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通胀会导致房价上涨,通缩会导致房价下跌。

这其实也是不对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对概念精准定义,但这也是混乱的自媒体市场的通病。如果要精确定义,通胀和通缩应该分为这四类。

1 良性通胀,由需求推动的价格上涨。

2 劣质通胀,由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比如石油价格上涨,或是水电费涨价)。

3 良性通缩,由生产率提高导致的价格下跌。

4 劣质通缩,由需求萎缩导致的价格下跌。

其中,1和3,会推动经济繁荣,也会推动房价上涨。而2和4,则会导致经济萧条,也会推动房价下跌。

而我们一般说的通胀导致房价涨,说的是良性通胀,而我们说的通缩导致萧条,说的是劣质通缩。

日本就是明显的需求萎缩导致的通缩,所以经济萧条了几十年。而我们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也是需求侧不足导致的通缩。

再比如,有人说,上证指数十几年都在3000点,而房价则涨了很多倍。所以股圈都是韭菜,房圈都是聪明人。

但事实真相却并非如此。上证指数的问题其实存在于其指数编制的缺陷,这种缺陷掩盖了股市的真实涨幅。

比如,我们以2005年诞生的沪深300指数为例(沪深300是A股市值最大的300家公司),在2005~2021这一轮繁荣周期,沪深300复合年化回报超过了10%,一点也不输给房价。

当然,2022年开始,沪深300和房价都迎来了下跌。

如果我们精确对比2005~2021这一周期的沪深300和房价的涨幅,会发现,那些原来是一片荒地,后面变成产业中心的地方(比如上海张江,北京西二旗等等),涨幅超过了沪深300。但那些原本就是市中心,现在依然是市中心的地方,涨幅却输给了沪深300。比如豪宅汤臣一品,比如上海陆家嘴板块。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2005年的沪深300指数,就是选取的当年最大的300家公司,而一家公司越大,成长性就越弱。所以只能对标地产里的成熟地段。

如果你要对标像上海张江,杭州未科这种从荒地到产业中心的特殊地段的涨幅,那么就只能对比股票里从成长股发展为大市值的公司了。比如董明珠的格力,茅台,腾讯,招行,这些都是各行业龙头,都是几百倍的涨幅。甚至这轮地产出问题之前的万科,也是几百倍的涨幅。

所以,无论是房产,还是沪深300指数,还是股票,都是可以反映中国强劲的经济发展的。

如果你只是相信上证指数永远3000点,而忽视了沪深300长达多年的复合年化10%+的回报,就会在资产的长期配置上失去很多机会。

毕竟在股市,沪深300才是大家最主流的购买和配置指数,国家队救市,也是主救沪深300。没有谁会真的去关心什么上证指数。

最后我们再举一例,比如怎么判断是通缩还是通胀。

很多人说看CPI,但CPI也是通过一篮子消费品,根据分配各自权重来计算的。比如中国的CPI,就特别强调猪肉的权重。所以不一定准确。

比如5月我们的CPI是0.3%,因为猪肉同比上涨了4.6%(去年猪肉是下跌3.2)。所以猪周期对CPI的影响很大。

然后最近社科院的一个团队,把房租加进去,算出来CPI就变成了-2.6%。各种数据的差距,仅仅只是各自加入了不同消费品和分配了不同的权重。

那么要怎么判断是否走出了通缩呢?

这个我在知识星球多次普及过,名义GDP超过实际GDP即可视为走出通缩,而不要看CPI。

这个就是数据的把握。

从当下看,我们已经有5个季度,名义GDP是低于实际GDP的,而2009和2015那两次,其名义GDP低于实际GDP,都只持续了2个季度就走出来了。

所以我们这次的形势很严峻,我们也盼望着早日走出通缩。

综上,我举了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

1 成本推动的通胀是劣质通胀,会加剧需求萎缩和房价下滑;

2 上证长期3000点掩盖了股市的真实涨幅;

3 CPI不能作为是否走出通缩的判断标准。

当然,这只是3个简单的举例,其他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一篇文章里也写不完。我想表达的是,如果你没有掌握这些数据背后的真实意思,可能就会得出错误的预测方向,从而导致亏损的失控。

那么在当下市场,为什么那些能充分理解数据的真实表达而又愿意在自媒体发声的人,会这么少呢?

我想有两个原因。

一是一个人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数据,他就必须拿着真金白银在真实的市场搏杀。他必须依靠预判-投资-再预判-再投资的循环,来构建自己的整套体系。

但大多数发声的媒体,其实是靠流量而不是靠投资吃饭的,所以他们并不需要在真实的投资市场去搏杀。但如果一个人不用对预测结果负责的话,那么他的预测也就毫无意义。

二是这样的人,即使在自媒体发声,因为带有很多专业术语,也不会有太多流量。就比如我在2021~2022,写过不少股市投资的文章,也包括今天文章开头所列举的基金估值缺陷的文章,其结果就是阅读量很少。一般也就几百个阅读,而且这几百个阅读还是依靠我早期在支付宝和阿里的粉丝基本盘所作的阅读贡献。

从2023年开始,我开始准备在自媒体发力,从流量角度去思考,把各种金融术语简化成普通大众能听明白的形式,才既提升了读者的认知水平,又实现了流量的几十倍增长,达成了双赢。